王 華
北京市崇文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 10007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多數(shù)長期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xiàn)DPN,其患病率為47%~90%[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臨床可累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自主神經,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2]。目前,DPN尚無特效治療方法[3]。筆者于2009年6月~2011年5月采用銀杏達莫注射液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46例,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并與應用甲鈷胺治療進行比較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或門診治療確診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1999年制定的有關糖尿病診斷標準[4],且符合《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與治療》[5]中有關標準,即具備糖尿病所導致的肢體麻木、針刺樣、蟻走感、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肌肉無力或萎縮、姿態(tài)不穩(wěn)等下肢神經病變的癥狀,四肢末梢感覺和運動異常或感覺障礙;查體可見踝反射消失,足部感覺減退,末梢動脈搏動減弱,并且以上改變均呈對稱性;神經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NCV)有兩項或兩項以上減慢,下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45 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40 m/s[6]。 同時能夠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周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無肝、腎、心、腦等臟器功能異常,未見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將入組的92例患者按國際通用隨機字母表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中,男 26 例,女 20 例;年齡 36~67 歲,平均(52.8±6.5)歲;糖尿病病程(8.2±2.7)年,DPN 病程(3.1±1.6)年。 對照組 46 例中,男24 例,女 22 例;年齡 38~65 歲,平均(54.1±6.4)歲;糖尿病病程(7.9±3.3)年,DPN 病程(2.9±1.8)年。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型、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組前所采用的糖尿病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方案不變,并根據(jù)血糖水平酌情調整降糖藥物劑量,盡可能保持血糖達標,即空腹血糖 (4.4~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0.0 mmol/L),并給予降壓、調脂等相關治療。對照組在上述治療上加用甲鈷胺0.5 mg肌肉注射,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銀杏達莫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應用4周評價療效。
應用JD-3型肌電圖儀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測量腓總神經傳導速度。
參照湯小英主編《神經系統(tǒng)臨床生理》[7]擬定,即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或消失,深、淺感覺及膝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比較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膝腱反射好轉,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比較有所增加,但增加未達到5 m/s;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變,甚至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完成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學緩解情況比較[n(%)]
兩組治療前后腓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 P<0.01);觀察組治療后,觀察組腓神經傳導速度提高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腓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腓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46觀察組對照組4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MCV 41.73±5.6547.27±5.42△*41.64±5.4844.37±5.34#SCV 35.72±1.6439.36±2.07#*35.41±1.7337.54±1.87#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做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各項安全性指標均未出現(xiàn)明顯異常;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檢查均無顯著性變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見于血糖長期未能理想控制者,通常情況下,血糖持續(xù)升高2~3年后臨床可以出現(xiàn)癥狀,且有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發(fā)病率高的特點。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8],多認為是在糖代謝紊亂基礎上包括多元醇旁路的激活、局部血流微循環(huán)障礙、非酶促糖基化產物(ACE)的沉積、線粒體超氧化物產生過多、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缺乏及脂代謝紊亂等在內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除以上機制外,還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有關,氧化應激反應使活性氧和自由基增多,血管和神經細胞被破壞,細胞滲透壓升高,細胞腫脹、變性、壞死;同時,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使血管管腔變窄,出現(xiàn)組織缺血缺氧,最終致使神經的營養(yǎng)血管血流障礙而出現(xiàn)神經病變。微血管病變已成為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甲鈷胺是目前臨床上常用于修復損傷的神經組織、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的藥物,是一種維生素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劑,可參與物質的甲基轉換以及核酸蛋白質和脂質代謝,能夠直接轉入神經細胞,刺激軸漿蛋白質合成,再上受損區(qū)域的軸突,有利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損傷神經的修復,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9]。銀杏達莫注射液是銀杏葉提取物與雙密達莫精制而成的復方制劑。主要成分是銀杏黃酮苷、銀杏苦內酯、白果內酯和雙嘧達莫。其中銀杏總黃酮苷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和強縮血管物質內皮素(ET)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擴血管作用較強;還能通過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調節(jié)血管舒縮功能,使缺血區(qū)域血流量增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進而發(fā)揮糾正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組織損傷的作用。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表明,銀杏達莫注射液具有調節(jié)血管張力、抑制毛細血管的高滲透性、清除自由基、改善末梢血液循環(huán)及機體代謝障礙的作用。銀杏達莫注射液與甲鈷胺聯(lián)合應用能夠起到疊加和互補作用,銀杏達莫注射液能夠更好地改善機體缺血缺氧狀態(tài),增加神經血管的營養(yǎng)血供;促進甲鈷胺損傷神經纖維修復功能和軸漿轉運速度的恢復。本組研究結表明,銀杏達莫注射液與甲鈷胺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以通過不同的作用途徑起到疊加和互補的作用,臨床癥狀、體征及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改善,且安全性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春梅,張祥林,杜娟.甲鈷胺聯(lián)合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0,10(6):446-447.
[2]李大光,陳英華,孫興華.銀杏達莫與彌可保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8例[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4(18):28.
[3]寧尚俠,李桃榮.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0例[J].中國藥業(yè),2011,20(8):70-71.
[4]世界衛(wèi)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監(jiān)測部.糖尿病的定義、診斷與分型和糖尿病的并發(fā)癥WHO咨詢報告[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增刊):48.
[5]馬學毅.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與治療[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5):300.
[6]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71.
[7]湯小英.神經系統(tǒng)臨床生理(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44-45.
[8]吳敏,袁剛,管曉峰,等.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4):517-518.
[9]游燃,張同帥,楊文全.甲鈷胺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