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延安716000) 馬小娜 霍 云 張 輝 熊 林 萬 靜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P)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與感染者性接觸而被傳染,也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和血液傳播。筆者對2005~2011年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和延安市人民醫(yī)院及延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的梅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 4477例均為皮膚性病門診(包括在縣區(qū)級醫(yī)院住院時血播五項篩查和義務獻血篩查TP-ELISA陽性患者,要求進一步確診)和住院患者中被確診的梅毒感染者。
2 檢測方法及診斷標準 用快速血漿環(huán)狀卡片實驗(RPR)試劑盒(上海榮盛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和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實驗(TPPA)試劑盒(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生產)檢測。RPR和TPPT均陽性,有明確感染史,有皮膚和相關器官受損癥狀者診斷為顯性梅毒;RPR和TPPT均陽性,既往未診斷過梅毒且無臨床癥狀,未進行正規(guī)驅梅治療者為隱性梅毒。依據(jù)《皮膚性病學》診斷標準進行臨床分期[1]。
3 資料錄入方法及處理 利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將患者的資料按年份、臨床分期、年齡、性別、職業(yè)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1 人群分布 見表1。7年共檢測出梅毒感染者4477例。2005~2011年分別為165例、359例、412例、523例、803例、988例、1227例。其中一期梅毒感染率為37.58%~9.45%;二期梅毒感染率為30.91%~1.71%;三期梅毒感染率為1.82%~0.16%;胎傳梅毒感染率為3.03%~5.46%;隱性梅毒感染率為26.67%~83.91%。
表1 4477例梅毒年份分布情況[構成比﹙%﹚]
2 性別、年齡分布 見表2。2005~2011年梅毒感染者男女比例分別為1∶0.68、1∶0.71、1∶0.76、1∶0.80、1∶0.83、1∶0.85、1∶0.96。男性共2430例,女性共2047例,主要集中在20~59歲,其中20~29歲年齡組共695例,男女比例1∶1.64;30~39歲年齡組共886例,男女比例1∶1.04;40~49歲年齡組共936例,男女比例1∶0.84;50~59歲年齡組共736例,男女比例1∶0.61。
表2 4477例梅毒性別、年齡分布
3 職業(yè)分布 梅毒感染者以農牧民及民工、家政及待業(yè)人員、工人三種職業(yè)為主。2005~2011年農牧民及民工由42例增加到681例,共計2191例(48.94%);家政及待業(yè)人員年由32例增加到197例,共計719例(16.06%);工人由28例增加到106例,共計506例(11.30%);干部職員由16例增加到47例,共計328例(7.33%);離休人員由2例增加到58例,共199例(4.44%);商業(yè)服務由3例增加到8例,共計41例(0.92%);其他493例(11.01%)。
本組資料顯示,2005~2011年延安市梅毒發(fā)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趨勢,尤以隱性梅毒增長最明顯,由26.67%增加至83.21%。有學者[2]認為此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可能由于目前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導致梅毒臨床體征變得隱匿而不典型,亞治療量抗生素改變了梅毒的自然病程。正是由于隱性梅毒無任何臨床癥狀,比較隱蔽,易被忽視,只有在因其他疾病需住院治療、接受其他檢查或義務獻血時才被發(fā)現(xiàn),因此,作為主要傳染源,其社會危害性遠遠超過顯性梅毒,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其次是胎傳梅毒相對增長明顯,2005~2011年由3.03%增加至5.46%。胎傳梅毒的快速增長,一方面與取消了強制婚檢和大部分孕婦產前未進行梅毒血清血檢查有關;另一方面由于醫(yī)療條件的改善,醫(yī)院內分娩的嬰兒能得到普查,使其檢出率增高有關。
研究表明,2005~2011年男女比例分別為1∶0.68、1∶0.71、1∶0.76、1∶0.80、1∶0.83、1∶0.85、1∶0.96,這也符合全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逐漸縮小的趨勢[3]。從年齡和職業(yè)分布特點可見,年齡主要集中在20~49歲,其中20~39歲以女性患者居多,30~49歲以男性患者居多,主要與該年齡段男女的生理特點及其所從事的社會活動有關。職業(yè)分布以農牧民及民工、家政及待業(yè)人員、工人為主。由于我市農業(yè)人口占相當大比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進城務工人員較多,業(yè)余時間缺乏健康娛樂生活,增加了感染機會。不潔性行為后,被不良醫(yī)療廣告誤導,選擇非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診治,易造成醫(yī)源性誤診,得不到及時、有效、規(guī)范、徹底治療。另外,這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健康安全知識缺乏有關。因此,應是梅毒防治的重點人群。其次干部職員和退休人員發(fā)病人數(shù)亦呈逐年增加,可能由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壓力,害怕受歧視,部分患者選擇隱瞞真實身份,實際發(fā)病人數(shù)應遠高于報告人數(shù),可見文化素質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個人性病衛(wèi)生防護知識的掌握。
綜上所述,加大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規(guī)范醫(yī)療市場,加強梅毒的篩查、檢測以及治療,是降低梅毒的關鍵。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9.
[2]李 軍,王林娜,鄭和義,等.1125例梅毒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0,32(2):185-189.
[3]韓國駐,邵長庚.我國梅毒流行和臨床特點[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38(5):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