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宇 鄧 平 吳瑞霞
長沙市中心醫(yī)院,湖南長沙 410005
急性心肌梗死(acutc myocardial infaction,AMI)是心肌的缺血壞死,是由于已有病變的冠狀動脈發(fā)生冠狀動脈血流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長時間嚴重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壞死。對AMI患者進行及時的急救可以爭取最佳的治療時機,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觀察111例AMI患者在入院前急救治療及入院后急救治療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11例AMI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1]。其中入院前急救組45例中男29例,女26例;年齡53~81歲,平均63.8歲;有高血壓病史者23例,冠心病史者16例,糖尿病者6例。入院后急救組66例中男31例,女35例;年齡54~82歲,平均62.5歲;有高血壓病史者34例,冠心病史者 29例,糖尿病者3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
兩組的治療方法相同,其中入院前急救組為入院前確診后,立即就地進行急救。方法:①對患者進行血壓、心率、呼吸、心電圖等體征監(jiān)測;②進行高流量吸氧;③皮下注射嗎啡或度冷丁等進行鎮(zhèn)痛治療;④嚼服阿司匹林300mg;⑤建立靜脈通道,尿激酶150萬U加0.9%氯化鈉液100mL于30min內(nèi)靜脈滴注完畢;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 5000U,2次/d,連用7d。
治愈:胸痛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CK-MB、心電圖檢查基本恢復正常;
顯效:胸痛等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CK-MB、心電圖檢查明顯改善;
有效:胸痛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CK-MB、心電圖檢查有所改善;
無效:胸痛等癥狀、體征基本無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
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結(jié)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前急救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入院后急救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入院前急救組與入院后急救組治療效果比較[n(%)]
入院前急救組溶栓治療后再通率優(yōu)于入院后急救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再通率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癥之一,其主要發(fā)病基礎(chǔ)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發(fā)粥樣斑塊破裂、出血、血管腔內(nèi)血栓形成,動脈內(nèi)膜下出血或動脈持續(xù)性痙攣,使管腔迅速發(fā)生持久而完全的閉塞時,如該動脈與其他冠狀動脈問側(cè)支循環(huán)原先未充分建立,即可導致該動脈所供應(yīng)的心肌嚴重持久缺血,1 h以上即致心肌壞死。同時,一些誘發(fā)因素可激活凝血瀑布反應(yīng),使凝血酶原轉(zhuǎn)變?yōu)槟?,冠脈管腔內(nèi)血栓形成,造成冠脈閉塞。一旦AMI診斷確立,應(yīng)盡快使冠狀動脈再通,恢復心肌再灌注。
隨著溶栓療法的不斷發(fā)展,使得AMI的病死率大大降低。溶栓的原理就是用外源性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使纖溶酶原轉(zhuǎn)變?yōu)榫哂谢钚缘睦w溶酶,使血栓溶解[3]。尿激酶屬于內(nèi)源性纖溶酶原激活劑,其可以對血栓表面的纖維酶原直接作用,通過激活纖溶酶原促使其產(chǎn)生纖溶酶,從而使纖維蛋白原、前凝血因子V和Ⅷ 及纖維蛋白凝塊降解,達到溶栓的作用。本研究兩組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再通率比較表明:對AMI患者采取溶栓的時間越早,溶栓的治療效果則更好,可以提高再通率,從而可以降低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
大部分AMI患者通常在1~12h之內(nèi)就會心肌出現(xiàn)心肌呈凝固性壞死,如果搶救不及時不僅有可能對患者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更有可能致殘甚至致死,其在臨床上屬于急癥、危重癥。為了對AMI患者不同急救時間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探討如何提高臨床治療水平。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入院前急救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入院后急救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妼MI患者在入院前進行急救,可以省去患者運送至醫(yī)院所消耗的時間,能為患者爭取得更多的治療時機和時間,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
[2]李先榮.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28例臨床體會[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O10,8(12):1502-1503.
[3] 薛冰.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7):248-249.
[4]Perler B.Thrmbolytic therapies: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J].J Endovasc Ther,2005,12(2):224-232.
[5]MoriceMC,SerruysPW,SousaJE,etal.Arandomizedcomparison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with a standard stent for coronary revaseularization[J].N Engl J Med,2002,346(23):1773-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