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娟,郭文彬,王柄中
(聊城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科學(xué)學(xué)院,山東聊城252059)
矩陣方程是數(shù)值代數(shù)的重要研究領(lǐng)域。關(guān)于矩陣方程
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jìn)展。例如,1987年,文獻(xiàn)[1]利用廣義奇異值分解(GSVD)給出了矩陣方程(1)的極小范數(shù)解;1998年,文獻(xiàn)[2]利用標(biāo)準(zhǔn)相關(guān)分解(CCD)研究了該矩陣方程的最小二乘解;2006年,文獻(xiàn)[3]利用廣義奇異值分解(GSVD)和標(biāo)準(zhǔn)相關(guān)分解(CCD)研究了該矩陣方程的極小范數(shù)最小二乘解;2007年,文獻(xiàn)[4]利用Moore-Penrose廣義逆給出了該矩陣方程的對稱極小范數(shù)最小二乘解;2008年,文獻(xiàn)[5]利用矩陣的Kronecker積與廣義逆討論了該矩陣方程的矩陣極小范數(shù)對稱解,并給出了解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及解的表達(dá)式;2010年,文獻(xiàn)[6]利用構(gòu)造迭代算法討論了該矩陣方程的對稱最小范數(shù)最小二乘解。
然而,文獻(xiàn)[1-8]中的方法用于解決矩陣方程(1)的Toeplitz矩陣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文將利用Kronecker積、矩陣的拉直算子、Moore-Penrose廣義逆來研究矩陣方程(1)的Toeplitz矩陣解和對稱Toeplitz矩陣解的表達(dá)式,及其最小二乘解的一般形式。
本文用?m×n表示全體m×n階實矩陣的集合,In表示n階單位矩陣集合。對于任意矩陣A,B∈?m×n,定義A與B的內(nèi)積〈A,B〉=tr(BTA),則由此內(nèi)積所誘導(dǎo)出的范數(shù)是矩陣A的Frobenius范數(shù)。
定義 1[9]對于 n 階方陣 X=(xij)∈ ?n×n,存在一組數(shù) x-(n-1),x-(n-2),…,x-1,x0,x1,…,xn-2,xn-1使得X的元素滿足xij=xj-i(i,j=1,2,…,n),則稱X為Toeplitz矩陣,記作T(x-(n-1),x-(n-2),…,x-1,x0,x1,…,xn-2,xn-1)。全體 n 階 Toeplitz矩陣的集合記作 T?n×n。
定義 2 對于 n 階方陣 X=(xij)∈ ?n×n,存在一組數(shù) x0,x1,…,xn-2,xn-1使得 X 的元素滿足
則稱 X 為對稱 Toeplitz矩陣,記作 ST(x0,x1,…,xn-2,xn-1)。全體 n 階對稱 Toeplitz矩陣的集合記作 ST?n×n。
定義 3[9]設(shè) A ∈ ?m×n,B ∈ ?p×q,稱 A ? B=(aijB)∈ ?mp×nq為 A 與 B 的 Kronecker積。
定義 4 設(shè) A=(aij)∈ ?m×n,記 ai=(a1i,a2i,a3i,…,ami)(i=1,2,3,…,n),令
定義 6 當(dāng)矩陣 X=ST(x0,x1,…,xn-2,xn-1)為 n 階對稱 Toeplitz矩陣時,令
引理 1[9]對于任意的矩陣 A ∈ ?m×n,B ∈ ?n×s,C ∈ ?s×t,總有 vec(ABC)=(CT? A)vec(B)。
引理2 對X∈?n×n,則X∈T?n×n?vec(X)=PnvecT(X),其中vecT(X)∈?2n-1由式(3)給出,
其中ei為n階單位矩陣In的第i列。
證明 如果X∈T?n×n,則由Toeplitz矩陣的定義可得
將等式兩邊拉直有
進(jìn)一步可得
反過來,若 X ∈ ?n×n且 vec(X)=PnvecT(X),則可得 X ∈ T?n×n。證畢。
引理3[9]設(shè)A∈?m×n,b∈?n,則線性方程組Ax=b有解的充分必要條件為AA+b=b,這時Ax=b的通解是x=A+b+(I-A+A)y,其中y∈?n是任意的。
引理4[9]設(shè)A∈?m×n,b∈?n,則不相容線性方程組Ax=b的最小二乘解為x=A+b+(I-A+A)y,其中y∈?n是任意的。
下面給出矩陣方程AXB+CYD=E的Toeplitz矩陣解。
定理 1 對給定的 A ∈ ?m×n,B ∈ ?n×s,C ∈ ?m×k,D ∈ ?k×s,E ∈ ?m×s,Pn如式(7)所示,
其中,ei為k階單位矩陣Ik的第i列。vec(X)如式(2)所定義,令W1=(BT?A)Pn,W2=(DT?C)Pk,則當(dāng)(W1,W2)+(W1,W2)vec(E)=vec(E)時,矩陣方程(1)的Toeplitz矩陣解可表示為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
證明 設(shè)X、Y分別為矩陣方程(1)的Toeplitz矩陣解,則由引理2知
由引理3 知,AXB+CYD=E 有 Toeplitz解當(dāng)且僅當(dāng)(W1,W2)+(W1,W2)vec(E)=vec(E),通解為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證畢。
定理 2 對給定的 A ∈ ?m×n,B ∈ ?n×s,C ∈ ?m×k,D ∈ ?k×s,E ∈ ?m×s,Pn如式(7)所示,
其中,ei為k階單位矩陣Ik的第i列。vec(X)如式(2)所定義,令W1=(BT?A)Pn,W2=(DT?C)Pk,則當(dāng)矩陣方程(1)不相容時,滿足 AXB+CYD-E=min的最小二乘解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
證明 證明與定理1的證明類似,這里省略。
引理5 對X∈?n×n,則X∈ST?n×n?vec(X)=KnvecST(X),其中vecST(X)∈?n由式(5)給出,
其中ei為n階單位矩陣In的第i列。
證明 證明與引理2的證明類似,這里省略。
定理 3 對給定的 A ∈ ?m×n,B ∈ ?n×s,C ∈ ?m×k,D ∈ ?k×s,E ∈ ?m×s,Kn如式(8)所示,
其中,ei為k階單位矩陣Ik的第i列。vec(X)如式(2)所定義,令U1=(BT?A)Kn,U2=(DT?C)Kk,則當(dāng)(U1,U2)+(U1,U2)vec(E)=vec(E)時,矩陣方程(1)的對稱Toeplitz矩陣解可表示為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
定理 4 對給定的 A ∈ ?m×n,B ∈ ?n×s,C ∈ ?m×k,D ∈ ?k×s,E ∈ ?m×s,Kn如式(8)所示,
其中,ei為k階單位矩陣Ik的第i列。vec(X)如式(1)所定義,令U1=(BT?A)Kn,U2=(DT?C)Kk,則當(dāng)矩陣方程(1)不相容時,滿足 AXB+CYD-E=min的最小二乘解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y為適當(dāng)維數(shù)的任意向量。
[1]Chu K E.Singular Value and Generaliz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nd the Solution of Linear Matrix Equations[J].Linear Algebra Appl,1987,88:83 -98.
[2]Xu G P,Wei M S,Zheng D S.On Solutions of Matrix Equation AXB+CYD=F[J].Linear Algebra Appl,1998,279:93 -109.
[3]Liao A P,Bai Z Z,Lei Y.Best Approximate Solution of Matrix Equation AXB+CYD=E[J].SIAM J Matrix Anal Appl,2006,27(3):675 -688.
[4]袁仕芳,廖安平,雷淵.矩陣方程AXB+CYD=E的對稱極小范數(shù)最小二乘解[J].計算數(shù)學(xué),2007,29(3):203-216.
[5]蔣家尚,袁永新.Symmetric Solutions of the Matrix Equation AXB+CYD=E[J].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數(shù)學(xué)半年刊,2008,25(2):141-148.
[6]方玲,廖安平,雷淵.矩陣方程AXB+CYD=E對稱最小范數(shù)最小二乘解的極小殘差法[J].高等學(xué)校計算數(shù)學(xué)學(xué)報,2010,32(1):71 -81.
[7]任俊艷,任顏波,鄭華杰,等.交換環(huán)上矩陣的加權(quán)Moore-Penrose逆與其加邊矩陣[J].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1,32(1):79 -81.
[8]任俊艷,趙麗英.環(huán)上矩陣的加權(quán)Moore-Penrose逆[J].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9,30(2):78-81.
[9]戴華.矩陣論[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