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英香,陳碧華
(崇陽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崇陽 437500)
胃鏡檢查是輔助診斷上消化道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檢查前出現(xiàn)焦慮情緒,妨礙檢查的順利進行。為了有效地進行干預,筆者對80例胃鏡檢查患者進行了檢查前焦慮情緒的調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對象選擇2011年7~12月間我院胃鏡室接診的胃鏡檢查患者。對本調查知情同意,排除伴有認知障礙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孕婦。采用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按性別、首次/多次檢查、有/無麻醉3項特征將符合入組標準患者分為8群,每群各自依就診順序用擲幣法(正面朝上)隨機抽取患者入組。共收集80例,年齡14~69歲,平均(39.34±16.27)歲;有配偶 58例,無配偶 22例;城鎮(zhèn)30例,農村50例;首次檢查37例,非首次檢查43例;有麻醉42例,無麻醉3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29例,大專及以上10例;職業(yè):學生14例,工人14例,農民27例,干部12例,其他13例;家庭經濟狀況:差25例,中27例,好28例;付費類別:職工醫(yī)保16例,居民醫(yī)保14例,新農合23例,自費10例,其他17例。
根據(jù)本研究目的結合筆者臨床經驗自行設計患者一般情況調查表,在患者檢查前進行調查,用焦慮狀態(tài)特質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進行測評。筆者擔任主試,量表測評時由患者根據(jù)自己實際感受獨立做答,有疑問時,可以詢問,主試者可解釋,但不得暗示。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80套,有效回收80套,回收率100%。STAI問卷包括40個項目,前20項為狀況焦慮量表(S-AI),用于評定應激情況下的焦慮情緒;本研究將此作為評價檢查前焦慮狀況的指標。后20項為特質焦慮量表(T-AI),用于評定經常性的情緒狀態(tài);每個項目均采用1~4分的4級評分,國內常模男(n=375):T-AI(41.11 ±7.74),S-AI(39.71 ±8.89);女(n=443):T-AI(41.31 ±7.54),S-AI(38.97±8.45)。得分高低與受測者焦慮程度呈正相關。
所有病例資料由專人錄入電腦,采用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單因素關聯(lián)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連續(xù)變量采用相關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歸分析,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 80 例,S-AI評分男(49.28 ±7.01),女(49.73 ±7.17),顯著高于國內常模(t=9.046 和10.604,均 P=0.000);S-AI評分陽性率 60%。TAI評分與國內常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46 和1.884,均 P >0.05),陽性率15%。將患者S-AI評分分別與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關聯(lián)分析,結果見表1,無配偶、無麻醉、首次檢查、學生、自費患者S-AI評分顯著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AI評分與年齡負相關,與T-AI評分正相關;與患者性別、戶籍、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無明顯關聯(lián)。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子賦值作為自變量,將S-AI評分作為因變量,采用逐步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最后進入SAI逐步回歸方程的因子為:檢查次數(shù)、麻醉情況和職業(yè)類別,能預測S-AI評分總變異的70.7%。逐步回歸方程:y=69.288-9.779x1-4.235x2-0.857x3(F=64.578,P=0.000)。
表1 影響S-AI評分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2 逐步回歸方程的參數(shù)估計與顯著性檢驗 (因變量:S-AI評分)
本調查結果顯示,本組80例患者在接受胃鏡檢查前S-AI評分陽性率60%,而T-AI評分陽性率僅15%。S-AI與T-AI評分陽性率二者不對等,說明患者檢查前焦慮的產生主要是由胃鏡檢查引起,并不是因為患者平素就具有焦慮特質。單因素關聯(lián)分析發(fā)現(xiàn),S-AI評分與患者婚姻、職業(yè)、是否首次檢查、付費和有無麻醉等因素有關聯(lián),表現(xiàn)為無配偶、無麻醉、首次檢查、學生、自費患者S-AI評分顯著較高,S-AI評分與年齡負相關,與T-AI評分正相關;但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進入S-AI逐步回歸方程的只有是否首次檢查、有無麻醉和職業(yè)3個因素,本研究從統(tǒng)計學上還不能證實其他因素對患者胃鏡檢查前焦慮有何影響。
至于這種焦慮產生的原因,我們認為可能與患者對相關知識缺乏或存在錯誤認識有很大的關系。胃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操作,需要將纖維導管鏡頭通過患者口腔沿上消化道伸入患者胃內,直接觀察粘膜病變,有時還要內鏡觀察下摘取活體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大多數(shù)患者對胃鏡檢查的過程不了解,對相關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在誤聽誤信某些人錯誤的“經驗或親身經歷”后,在腦子里形成錯誤或歪曲的信念。想象著檢查多么疼痛,多么不舒服,還可能擔心會出現(xiàn)意外,這種潛在的功能性假設常促使患者產生恐懼情緒[2]。還有部分患者對內鏡下行活檢或治療感到特別害怕,心理壓力大,情緒不穩(wěn)定[3]。個別患者可能激發(fā)迷走神經反射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和瀕死感。還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對疾病的恐懼,有學者指出,當人受到疾病困擾的時候,常常產生強烈的恐懼感,這是因為患者擔心疾病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同時不了解治療方案及治療效果,對即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無法預知,也無法掌控事態(tài)的發(fā)展,因此恐懼往往非常強烈,使患者飽受心理折磨[4]。
曾經接受過內鏡檢查的患者,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醫(yī)學知識,能夠正確對待胃鏡檢查,同時因為有過親身體驗,積累了一定經驗,再次檢查時已有心理準備,就不那么緊張或不產生焦慮反應。但首次檢查的患者因為沒有經驗,知識缺如,可能還存在錯誤認知,焦慮反應就非常強烈,緊張不安,內心充滿恐懼。為了減輕患者在檢查時出現(xiàn)內臟神經反應,同時也為了減少患者痛苦不適,使檢查治療順利進行,讓患者在無意識、無痛感、無反應的狀況下接受檢查,目前臨床上引入了麻醉技術。所以有麻醉檢查的患者,就不顯得那么緊張,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現(xiàn)焦慮。但仍有部分患者焦慮緊張,追其原因,對檢查的恐懼、對麻醉風險的高估,以及對檢查結果和麻醉效果的期待可能是引發(fā)焦慮的關鍵所在[5]。至于學生較其他職業(yè)者焦慮發(fā)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與他們處于青春期,性格不成熟、心理不穩(wěn)定、情緒反應強烈、對胃鏡檢查不了解等因素有關。
[1]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出版社,1999:238
[2]徐潤芳,趙海玲,陳志蘭,等.833例纖維鼻咽喉鏡檢查的護理體會[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1(2):149
[3]楊霞,李惠珍.纖維鼻咽喉鏡檢查200例人文關懷體會[J].九江醫(yī)學,2007,22(1):46
[4]賴翠瑛,周燕飛.纖維鼻咽喉鏡檢查前表面麻醉與患者舒適度的相關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 上):89
[5]邵幼平,林艷容.肛痔科手術患者術前心理狀況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報,2011,18(3B):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