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先
同窗大都稱烏衣為詩人或書法家,狷狂詩人王鋼說:是堪與高原碩儒王文瀘先生比擬的儒者。青海批評家馬鈞稱其為南涼古都的“秘密武器”,但審視其生平著述,筆者覺得這些稱謂僅描述了其表層氣象,并未道破其核心的精神品質(zhì)。掂量再三,筆者還是覺得稱其為士人更為貼切,因為他學(xué)富五車、志存高遠、不驕不媚,具備士人所應(yīng)有的學(xué)養(yǎng)和操守,他不同于那些只有筆頭技巧,而無精神經(jīng)緯,只會寫幫閑文章,而無經(jīng)世智慧的謀生文人。回顧其少年舊事,批閱其篋積詩文,筆者驚異地發(fā)現(xiàn),四十年來,其思想脈絡(luò)經(jīng)歷了從俠士到儒士、從儒士到隱士、從隱士到“志士”(即現(xiàn)代人文知識分子,筆者為了敘述的方便,在這里借用舊詞賦此新意)的三次流變,其人正可謂“間儒間道間詩家,亦狂亦俠亦溫文”(除其句出自古人外,下文未注明并加引號者均出自烏衣詩文),所以很有探究的價值和意趣。
學(xué)生時代,烏衣受《少林寺》、《霍元甲》等影視作品及金庸武俠小說的感染,崇武尚俠,扶危濟困,聲名曾享譽故里,說起老鴉城大名鼎鼎的“謝老四”,桑梓誰人不知、哪個不曉?用他現(xiàn)在自嘲的話說“以頑劣著稱,是反派的名人,不時在全武行里出演主角”。其幫助過的同窗故舊至今還念念不忘,有顯達者曾多次打電話宴請,以報當(dāng)年滴水沾溉之恩,筆者也曾借他的光蹭過幾餐。席間大家說起霜堤起舞、雪中送炭之事,烏衣無不自豪。但路見不平,“出拳”相助的俠客行徑,在講究依法治國的當(dāng)代社會不存在發(fā)展的合理性,所以烏衣的行俠之舉,隨著學(xué)生時代的結(jié)束而宣告終結(jié)。但令筆者欣喜的是,其志學(xué)之年埋下的這些俠文化基因,為他日后成為“志士”,以“筆墨”代替“拳腳”行俠仗義,實現(xiàn)知識分子的志業(yè)追求,打下了初始的思想基礎(chǔ)。
走出象牙塔之后,烏衣便開始偃武修文,遍臨諸家書體,吟頌唐詩宋詞,對《史記》、《古文觀止》、秦漢石經(jīng)、顏柳碑版均有研究,對歷代書家的生平事跡爛熟于心,并作《詩贊歷代書家》組詩十一首予以歌詠評點,對中國歷史上的忠誠義士“心儀”有加,心靈的祭壇上供奉著“懸睛看城破”的偉烈丈夫。其詩文感嘆“士風(fēng)不古”,關(guān)心“現(xiàn)代人離唐詩有多遠?”擔(dān)心“但云失操守,及書遭詬諷”,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儒者。從此他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自命,詩詞歌賦和書法藝術(shù)齊頭研進,興之所至還要操鐵筆刊印以自娛,儼然是現(xiàn)代傳媒和家私間,打開的一本古樸而有典雅的線裝書。如此稀世珍品,自然會得到開明上司的垂青,當(dāng)高級幕賓自然是遲早的事情。而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正是烏衣實現(xiàn)“修齊治平”抱負夢寐以求的事情:
男兒投寸毫,志在張弓刀。
請纓苦無路,誰人識蕭曹?
(《五言即興之三》)
電射塵埃千枝箭,雨打水泊萬點帆。
正合青梅煮酒日,君吾哪個似曹瞞?
(《雷雨得閑偶作》)
天駒獨與群馬殊,神氣凜凜不他顧。
緞色皮毛略無雜,眼似銅鈴耳如筍。
四體頎長勻且健,頭顱高昂鬃毛揚。
騰躍如風(fēng)蹄聲潑,站立如松走似電。
日行千里夜八百,駑馬十駕猶不及。
(《天駒吟》節(jié)選)
器大者聲宏,志高者意遠。躊躇滿志的烏衣,將歷史上的名相蕭何、曹參、漢末靖平天下的曹孟德視為自己效法的楷模,并以天駒自況,在下文中進而抒發(fā)了“應(yīng)侍君王巡方輿,應(yīng)助將軍臨陣前,應(yīng)隨俠客行萬里,應(yīng)伴名士游九州”的壯志豪情。但好景不長,因為中國文官制度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徹底根絕羸牛咀谷豆、蹇驢鳴華堂的現(xiàn)象:“悲夫天駒降世間,蹉跎未見寸功建。漫言世間九方皋,爾曹誰得相術(shù)傳。餓死槽櫪無人問,千金誰肯收駿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壯志難酬成了前朝士人和今朝烏衣很難逃脫的宿命。與此同時,不肯趨炎附勢、不愿蠅營狗茍的烏衣,不久也厭倦了“養(yǎng)就韜晦學(xué)泥胎,灑盡浪墨纂公文”,“八方征逐酒令催,即醺還盡盤中杯”的幕僚和仕宦生活。
中國士人的至理名言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歷史上不管是“餓死槽櫪無人問”的士人,還是“小憩茶棚感棲惶”的謫臣,這時候必然會將案頭治理天下的孔孟之道鎖進書櫥,轉(zhuǎn)身將枕頭底下藏掖的莊周哲學(xué)抽出來,湊近燈燭,以麻醉和撫慰受傷的靈魂。偏愛傳統(tǒng)文化的烏衣也不例外,此時也不考慮時代變遷,竟然又做起了“泛舟效朱陶”、“野村亦武陵”的隱士夢,企圖歸園田居,詠哦山水以離騷、操觚素箋以暢意、鐵筆刊石以寄情、紋枰手談以忘憂,藉此釋懷頓挫、快慰生命,因此在《鴉巢吟草》中烏衣的隱逸詩稿幾乎占到了三分之一:
山隈結(jié)草廬,竹床被葛衣。
石階錯芒鞋,素壁掛焦琴。
除卻營營事,還我閑散身。
摯好一二子,妻孥同相攜。
山泉烹新茶,古松納涼蔭。
樵蘇問風(fēng)物,老僧求禪機。
由來茲意久,安得遂所愿。
(《古風(fēng)·游興》)
笑看病松惱風(fēng)惹,慣聽石苔水作歌。
愿合村野傍林泉,留得清心付楮(chu)墨。
(《無題之一》)
幽草莽林獨行迷,汩汩聲里循小溪。
蛙落水中驚人聲,蒺藜叢中細端倪。
農(nóng)家村舍傍殘垣,稍系細柴作籬樊。
雞鳴犬吠野雀逐,半絕市井似桃園。
(《田園即興之八》)
品之,活脫脫如莊周再世、陶潛重生。但烏衣清楚地知道歷史上如莊周、似陶潛這樣的真隱士的確沒有幾個,出沒于神州青山秀水之間的更多的是沽名釣譽、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就連君欲熏天的袁世凱也曾喬裝漁翁,在洹水邊蓑衣垂釣。
據(jù)考證,陶淵明之所以能倦鳥知返、寄情田園,是因為前有祖上的庇蔭,后有仕宦朋友的“贊助”,凡俗如我輩者能否離開賴以生存的“月供”而嘯吟山林呢?“雛李如豆杏如丸,芍藥初綻淚未干”的農(nóng)村,又無時不要挾著我們這些跳出農(nóng)門不久的學(xué)子,故里那位老農(nóng)婦的悲鳴,同時還像夢魘一樣縈繞在烏衣隱逸詩稿的紙背:
婆母歲已邁,兒女在幼年。
灶前無幫廚,壟邊誰并肩。
齒多糧未濟,鄰家扣門環(huán)。
前債未得還,新債累舊欠。
披星去刈(yi)麥,戴月來灌田。
風(fēng)雨欺我羸,星月顧我憐。
事事受煎熬,日日度如年。
數(shù)間蒿(hao)草屋,半畹(wan)貧瘠田。
莘(shen)莘十?dāng)?shù)年,晨昏未得閑。
形容成枯槁,風(fēng)霜滿鬢間。
(《老婦辭》節(jié)選)
烏衣的《老婦辭》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敘述了農(nóng)民的艱辛和農(nóng)村生活的艱難,不管是誰,面對這樣的情景,都會潸然淚下,望而卻步。何況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陶淵明踩出的那條鄉(xiāng)間小道,早已被縱橫如織的鐵路和公路攔腰切斷。所以烏衣沒有其伯祖父謝銘“未滿一年即辭職還鄉(xiāng),別圖生計”的果敢和決絕,而是懷著“竊愧未及祖,墳前各懷慚”的心情,吟頌著“洗眼莫若洗俗心,凡根難登范蠡船”的詩句,轉(zhuǎn)身以仕代農(nóng)像王維那樣選擇了“朝隱”。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選擇“朝隱”之后的烏衣,又無時無刻不處于精神追求和現(xiàn)實困境的煎熬之中:
漫道四十不惑身,半生混沌未厘清。
猶看世事霧罩鏡,任付前程浪逐萍。
舊友應(yīng)須酒食陪,醉客還費桑拿蒸。
夜闌四散走飛鴻,掬濯自照面目憎。
(《自嘲》)
年年課徒君執(zhí)鞭,遍種桃李聲名炫。
蹉跎如我未足說,半似商賈半似官。
(《雜感·寄同窗友》)
一別二十載,相逢驚初見。
滄海如一夕,同窗老容顏。
我益形自穢,肥碩見肚腩。
遙舉手中杯,談笑憶舊年。
執(zhí)手訴衷腸,舞榭笙歌還。
功名付逝波,青春不戀棧。
再過二十年,儕(chai)輩入衰殘。
抑或隔黃泉,抑或形影單。
茍能復(fù)今日,相聚同此筵。
(《古風(fēng)·同窗舊友相聚有寄》)
烏衣迷失于理想、現(xiàn)實和道德操守三個點劃出的同心圓中,不能自拔。他傷感歲月流逝,哀嘆功名未遂,除了自嘲自己萎靡的精神狀態(tài)和不倫不類的社會角色外,詩中再也看不到一點生機和活力,青年時那“何以天公獨惠我,霧雨陰晴一時演”的達觀,那“怎堪山高風(fēng)勢急,幸喜天涼腳步輕”的豪邁,不復(fù)見于詩賦,有的只是“偏教良士走泉路,肯使衰媼經(jīng)暑寒”的蕭殘。
烏衣鐘愛的傳統(tǒng)文化像不能拯救天朝的崩潰一樣,也無法遏制他的頹廢,生活需要一種新文化和新思想來治療“倏忽青春質(zhì)衰朽”的烏衣。湊巧這時筆者拎著以高原耐寒青稞和“西洋參”為主要成分、兼配臺灣囚徒柏楊李敖人文精神的“青稞男子漢”招搖過市,在省垣意外遭遇“不做人奴做酒徒”的烏衣。脈勢虛澀的烏衣品嘗之后,盛贊曰:“卓犖,時間會調(diào)整其高度!”漸成莫逆。筆者見其脈象沉遲,知道他是飲食過期霉變“食品”過多所致(魯迅和李敖都曾告誡我們少看或不看中國書),故建議他買些原裝的“敖”牌烈酒,定量飲用,陽火不暢、虛寒沉滯之癥必見好轉(zhuǎ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年之后烏衣面色紅潤、目光如炬,果見奇效。烏衣的詩文開始有了新的氣象,他也逐漸認識到了“從來儒冠多誤身”之實,并經(jīng)?!吧κ壮@舊事非”,有了“終以赤膽度余子,豈為青袍誤此身”的頓悟,“但求文章傳后世,不辭策杖老東山”的腐儒理想變成了“此生襟抱同屈賈,傷時憂生到白頭”的“志士”追求,詩文中開始有了民主、自由等現(xiàn)代理念:
也曾自夸明珠好,而今明珠何處在。
有日尋得明珠來,照徹五湖與四海。
(《明珠》)
不同鸚鵡弄巧舌,生就一副喑啞嗓。
不羨孔雀俏梳妝,總著一身皂衣裳。
鸚鵡居家金絲籠,某家筑巢枯枝上。
忍饑耐寒走大荒,百物翻檢充肚腸。
滿腹委屈誰與言,欲吐辛酸口難張。
且與同族結(jié)伴行,何患他日無宿糧。
但愛自由自在身,豈以就食剪翅膀。
(《老鴉》)
明珠者,民主也,其詩以諧音“明珠”為隱喻,表達了烏衣更新了的社會理想,與筆者《我看楚王不“明燭”治罪》中的“明燭”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老鴉》一詩與李敖恩師、新文化運動大將胡適在上世紀初寫的白話詩《老鴉》題旨如出一轍,僅形式有別而已,更讓筆者吃驚的是,一貫“抱殘守缺”的烏衣,居然選擇了新文化運動的紀年1919做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與此同時,他還撰寫了《歷史的倒影》、《士之殤》、《農(nóng)民的文化殘存》、《名將之死》、《小人》、《毛筆》、《開會》、《足球》等雜談,或呼喚公平正義,或抨擊時政流弊,或反思歷史文化,或憂患失去束捆制約的權(quán)力,脈象開始正常,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新近寫的《孫中山與袁世凱》與筆者所撰《帝王演員的華麗轉(zhuǎn)身》如一母袍澤,文中他借李澤厚先生的話說:“中國這一百年還沒有完成思想啟蒙”。繼而抒發(fā)個人的憂患:“現(xiàn)在我們反芻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張和建國思想,我們是不是該有那么一點點的思考——我們是否無愧于革命先知的一生殫勞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碧血?”自此,烏衣變成了一個真正與筆者道義契合的“志士”,開始有了扮演魔鬼辯護士、查找傳統(tǒng)文化病灶、追隨當(dāng)代群“先”、造一副通向公民社會梯子的志業(yè)追求。
縱觀烏衣四十年來的精神血統(tǒng),察看其脈象變化,筆者認為烏衣及其詩文既有其絢麗的光彩,也有其必須進一步療理的明顯硬傷:
光彩一:逆風(fēng)好古,填詞作賦,承繼了古代漢語凝練典雅之長。詩文惜墨如金、言之有物、感情真摯、氣象宏闊。其麗句描寫形象傳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互助北山》:“野雀啾啾同舊識,草地茸茸出新染。清溪拘時凝碧玉,山巖峭處掛珠簾?!逼淅砭洚愜娡黄穑屓耸剂衔醇?,如《互助北山》白描完自然風(fēng)光之后,筆鋒一轉(zhuǎn)寫到“榮利營營皆俗客,到此也疑半作仙?!睖赝竦刂S喻了當(dāng)代“游客”。詩文也不乏幽默,如《山道逢猴》中,以猴子的口吻寫道:“何方處士踞道旁,本是頑猴逞強梁。貢來美食莫慳(qian)吝,休與山人論短長?!痹娢囊虼嗣钊M生。另外烏衣的詩文不僅煉句煉意,還煉字,如《探春花開》“不見楊柳一枝綠,探春先偷幾點紅”中的“偷”字,又如《天駒吟》“騰躍如風(fēng)蹄聲潑,站立如松走似電”中的“潑”字,均可與王安石“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相媲美。其語言功力,不知列位看官感覺如何,筆者則佩服得五體投地,羨慕得近乎嫉妒。
光彩二:熟悉中國歷史典籍,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不息、傷時憂生、珍愛生命、熱愛自由、追求正義、兼愛非攻等優(yōu)秀的思想資源。《鴉巢宿墨錄》中對方孝孺“死則死耳,詔不可草!最后引來十族之禍,無辜磔(zhe)死八百七十余人”的歷史事實,提出了“其忠雖盈余,而智術(shù)未足,于仁則闕漏矣”的批評,該批評和《巴蜀紀游·都江堰》一詩中“將軍血洗纓,功成冢(zhong)如麻。此功不興兵,軍功猶莫比”,一起集中反映了烏衣承繼的“仁愛”和“非攻”思想。
硬傷一:沉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少清醒的批判意識(穆旦之所以能以現(xiàn)代性眼光審視傳統(tǒng),就是因為他對古代經(jīng)典的徹底無知)。其中前期詩文對傳統(tǒng)文化只有“玉鏡可曾照梳妝”的寵愛,而無其伯祖父謝新三(取新三民主義之意)“誰能擊破水中天”的叛逆。對儒學(xué)的教義一味褒揚,不清楚其指向之謬誤(其指向是君權(quán)而非人權(quán)),它的忠孝使人變成了權(quán)勢的奴婢,它的智勇只為君王張目,它的謙恭卻使小人一再得志。正如符杰祥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道德教化在中國歷史上培養(yǎng)出了無數(shù)像伯夷、叔齊那樣為君王殉節(jié)的道德榜樣,而很少出現(xiàn)像蘇格拉底、布魯諾這樣為真理獻身的英雄。對儒家教義為封建生態(tài)提供溫床的實事沒有幡然悔悟,其《鴉巢宿墨錄·肺腑之聲》中對為君王殉節(jié)的南明詩人張煌言、夏完淳(chun)“恩愛”有加,沒有批判,還給予了“素言詩必盛唐,詞必兩宋,如是泣血為詩者寧有幾許!”的評價。不能及時占據(jù)時代精神的制高點,僅想立足廢棄的殿宇、負荷在喪權(quán)辱國條約上優(yōu)雅地簽過字的毛筆安身立命,焉能不頹?焉能不敗?其結(jié)果表現(xiàn)在個人生態(tài)上就是“孑然半偃似枯木”,表現(xiàn)在詩文中語言精準有余,而思想鋒芒不足。需要忠告烏衣的是:在政治家激進瘋狂的亂世,文藝家要想活命就必須中庸圓融;在政治家中庸圓融的治世,如果文藝家要想出彩、要想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進程,那就一定得劍走偏鋒。
硬傷二:文化思想偏傾東土,對文藝復(fù)興以來的西學(xué)涉足不深,對盧梭、孟德斯鳩、愛默生等著述視而不見,沒有依靠現(xiàn)代思想激活傳統(tǒng)文化中休眠的優(yōu)秀基因的自覺,以至于其中前期詩文,一直走不出儒、道、墨三家前賢繪制的文化版圖。雖清楚“詩歌隨時變,無日不趨新”,但真如烏衣自己所感“在故紙堆里自得其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橫臥在新世紀燦爛的晨曦里,像轉(zhuǎn)世的青牛(該青牛曾在南宋投胎入世成為豪放派詞人)一樣反芻古人苦吟了3000年的情志,的確讓人有“食”人牙慧、大煞風(fēng)景之感。當(dāng)然筆者并不反對用“舊瓶子”裝“新酒”,詩界革命的主將梁任公,早在100年前就說過:革命者當(dāng)革其精神,而非革命其形式。如果烏衣今后的古詩詞能像他的《鴉巢雜談》一樣革其精神,則無負于時代矣。
(作者單位:青海省地方稅務(wù)局《青海稅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