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冬 錢定廣 胡 蘋 曹慧珍 馮靜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201208)
痛經是婦科臨床常見病之一,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xiàn)小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程度嚴重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1]??煞譃樵l(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前者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常見于青少年期,后者則是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宮頸狹窄等引起的痛經。流行病學研究調查顯示,我國原發(fā)性痛經發(fā)病率為56.06%[2],給廣大女性的工作、學習和身心健康帶來了不利,嚴重影響了社區(qū)女性的生活質量。因此,研究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對改善女性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意義。本研究針對氣滯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運用中藥內服與外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全部70例病例均來源于2008年7月~2011年5月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南碼頭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門診患者,由中醫(yī)師通過辨證為氣滯血瘀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35例,分別接受各自相應的治療。治療組平均年齡26.29±8.83歲;病情分級:重度5例,中度24例,輕度6例;治療前痛經癥狀積分9.23±2.54,VAS積分4.74±1.42,其他臨床癥狀積分9.20±3.09。對照組平均年齡26.37±7.07歲;病情分級:重度4例,中度23例,輕度8例;治療前痛經癥狀積分9.20±2.46,VAS積分4.80±1.13;其他臨床癥狀積分9.26±3.05。兩組年齡、病情、治療前痛經癥狀積分、VAS積分、其他臨床癥狀積分等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相關標準及《中醫(yī)婦科學》[4]氣滯血瘀型痛經的診斷標準,并參照西醫(yī)《婦產科學》[1]有關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3]年齡在12~45歲之間;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3]因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痛經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對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同時參加其他藥物及治療臨床試驗對本研究有干擾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口服痛經Ⅰ號方(延胡索、王不留行、川楝子、郁金、桃仁、紅花、生蒲黃等),1d1劑,水煎,早晚分服(于月經前5d開始服用,連服5d),并用外敷方(烏藥、延胡索、吳茱萸、生蒲黃等)將藥末裝入紗布袋中,用物理方法加溫至適宜溫度后置于臍部,用膠布覆蓋固定,一般情況外敷5~6h后取下,第2d如上重復操作使用,每于經行前1d使用,連續(xù)使用5d;對照組予口服月月舒痛經寶顆粒(國藥準字Z41021972),用溫開水沖服,1次1袋(10g),2次/d,于月經前5天開始服用,持續(xù)至月經來3天后停服。
各組均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止痛藥物。
療效標準 痛經癥狀積分[3]經期或經期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需臥床休息1分,腹痛明顯0.5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坐臥難寧1分,用一般止痛藥不緩解1分,休克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暫緩解0.5分,血色紫黯有塊0.5分,面色蒼白0.5分,伴腰部酸痛或惡心嘔吐0.5分,冷汗淋漓1分,伴肛門墜脹0.5分,四肢厥冷1分,疼痛在1日以內0.5分(每增加1日加0.5分)。評判標準:重度:痛經癥狀積分≥14分;中度:痛經癥狀積分8~14分;輕度:痛經癥狀積分<8分。
VAS評分法 在紙上面劃一條10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jù)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從起點至記號處的距離的長度就是疼痛的量。疼痛減輕的百分數(shù)=[(A-B)×100%]/A(其中A=用藥前 VAS評分;B=用藥后 VAS評分)。臨床治愈:[(A-B)×100%]/A﹥75%;顯效:50%≤[(A-B)×100%]/A≤75%;有效:25%≤[(A-B)×100%]/A<50%;無效:[(A-B)×100%]/A<25%。
其他臨床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非經期腹痛、乳房脹痛、腰骶酸痛、肛門墜痛四項按持續(xù)、常有、偶有和無分別定為3、2、1、0分,月經失調按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月經量多伴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和無分別定為3、2、1、0分,性交痛、不孕、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滑四項按有或無分別定為1、0分,共計九項,治療前后各評估一次。
臨床療效標準[3]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結合VAS變化評定。痊愈:服藥后積分恢復至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周期未復發(fā),VAS評分改善>75%;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VAS評分改善50%~75%;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VAS評分改善25~50%;無效:腹痛及其它癥狀無改變,VAS評分改善<2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版本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癥狀分級量化表積分差由于呈非正態(tài)分布,故采用Wilcoxon檢驗;有效率進行Ridit分析。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1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86%,經分析,u=3.651,P=0.01,兩組療效之間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后痛經積分、VAS積分、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經統(tǒng)計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治療前后痛經積分、VAS積分、臨床癥狀積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療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VAS積分、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VAS積分、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各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痛經癥狀積分 VAS 積分 其他臨床癥狀積分9.23±2.54 4.74±1.42 9.20±3.09(n=35) 治療后 2.83±1.38△▲1.37±0.91△▲ 2.57±1.65△▲對照組 治療前 9.20±2.46 4.80±1.13 9.26±3.05(n=35) 治療后 4.89±2.05△ 2.53±1.38△ 4.83±2.02治療組 治療前△
討 論 近年來,現(xiàn)代醫(yī)學對于原發(fā)性痛經的認識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研究表明原發(fā)性痛經與月經期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或子宮平滑肌不協(xié)調收縮、子宮供血不足,厭氧代謝物積貯刺激疼痛神經元及精神、神經因素有關[5]。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方法多樣,主要有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及輔助治療等。西藥治療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減少前列腺素產生,防止過強子宮收縮和痙攣,從而減輕消除疼痛[6]。藥物不良反應明顯,遠期療效不理想,易產生耐藥,且有些患者不愿意接受[7],中醫(yī)則以通過辨證論治,整體調整達到安全而可靠的標本兼治的長期療效,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祖國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主要是由于沖任瘀滯、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而導致痛經。朱丹溪云:“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臨行時腰痛腹痛,乃是郁滯有瘀血”。痛經的主癥為下腹疼痛,其病機不外乎沖任二脈氣血運行不暢,經血滯于胞中所致。故治療原則應遵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理論,治療以“通”為要,清·高士宗所謂:“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氣滯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是中醫(yī)常見證型,屬實證,治以行而通之。由于氣血關系密切,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臨床表現(xiàn)以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甚累及胸脅,小腹拒按,血塊排出后痛減輕,伴心煩易怒,舌質正?;蝼?,脈弦或沉澀。正如《醫(yī)宗金鑒》言:“凡經來腹痛,若因氣滯血者,則多脹滿,因血滯氣者,則多疼痛”。治當以理氣活血,通經止痛。痛經Ⅰ號方主要由延胡索、王不留行、川楝子、郁金、桃仁、紅花、生蒲黃等藥物組成。延胡索主一身之痛,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王不留行入血分,直而不守,善行血通經;川楝子、郁金解郁、行氣止痛;桃仁、紅花、生蒲黃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再配以理氣調經血類藥物,共奏理氣活血,通經止痛之效。近年來中藥穴位敷貼、中藥穴位注射等方法[8-10]興起,均取得較好的療效。臍,即神闕穴,它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臍療能激發(fā)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理臟腑,達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外敷方主要由烏藥、延胡索、吳茱萸、生蒲黃等藥物組成,將溫熱藥袋于經期敷于臍部,藥物有效成分經皮吸收,進入循環(huán)而起調理沖任,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辨證加外敷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中成藥組。從痛經癥狀積分、VAS積分和臨床癥狀積分來看,兩組治療前后痛經癥狀積分、VAS積分以及臨床癥狀積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辨證加外敷治療組與單純使用中成藥組對痛經癥狀、疼痛以及痛經伴隨的相關臨床癥狀的改善均有效,且中醫(yī)辨證加外敷組效果優(yōu)于單純使用中成藥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引起痛經的病因很多,運用中醫(yī)辨證思維,根據(jù)不同病因病機,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能起到較滿意的效果。本研究通過中醫(yī)辨證,運用痛經Ⅰ號方并結合中藥外敷治療氣滯血瘀型痛經取得療效優(yōu)于單純中成藥治療。由于本實驗研究病例樣本量有限,同時,在實驗中所運用的中藥外敷方法的短、長期療效并未涉及和闡述論證,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
[1]樂 杰.婦產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80.
[2]全國婦女月經生理常數(shù)協(xié)作組.中國婦女月經生理常數(shù)的調查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0,15(4):219.
[3]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58.
[4]張玉玲.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06-107.
[5]于金鳳,王 娟,黃春娟.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51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11):1455.
[6]侯秀軍.調肝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5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7):808-809.
[7]劉秀麗.中醫(yī)藥對原發(fā)性痛經治療的研究概況[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5,7(124):5-6.
[8]沈 健,施 毅.中醫(yī)外治法治療痛經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3(9):112-115.
[9]陳 鴻,賴玉琴,段利軍,等.中藥內服外貼治療痛經4O例[J].四川中醫(yī),2005,23(9):81-82.
[10]王澍欣.穴位貼敷治療痛經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05,25(4):29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