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梅 張艷國 張艷紅 馮 艷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唐山064000)
慢性糜爛性胃炎是指慢性胃粘膜病變,是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飽脹,無規(guī)律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主要由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或藥物及胃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因素所致,2007年05月~2010年11月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進行了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患者均為在我院治療的慢性糜爛性胃炎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9±3.7歲;病程1~3年,平均2.1±0.4年。治療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38±4.5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9±0.5年,胃幽門螺桿菌(Hp)均陽性。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按照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確定的慢性胃炎診斷標準確定[1]。
治療方法 兩組均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 H20065558)20mg/次,2次/d,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 H20043283)500m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 H51020246)1000mg/次,3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用中藥珍珠乳沒膠囊(冀藥制安Z20050907,組成:海螵蛸、珍珠母、枯礬、白及、乳香、血竭、沒藥、延胡索、孩兒茶、琥珀、瓦楞子、木香、吳茱萸、黃連、冰片、甘草,按比例共為細末,裝入胃溶膠囊,每粒0.5g),6粒/次,3次/d,飯前1h溫開水沖服。4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消失,潰瘍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潰瘍消失,仍有炎癥;有效:癥狀減輕,潰瘍面縮小50%以上;無效:癥狀無改善,潰瘍面縮小不及50%[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胃鏡檢查結果 治療4周末,治療組共進行胃鏡檢查40例,其中治愈8例,顯效24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共檢查40例,其中治愈5例,顯效22例,有效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0%。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HP檢測 治療4周末,治療組HP轉陰34例,轉陰率85.0%;對照組 HP轉陰30例,轉陰率75.0%;治療組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本結果顯示,治療4周末,治療組臨床療效、胃鏡檢查、癥狀改善總有效率及HP轉陰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lián)合中藥珍珠乳沒膠囊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效果更顯著,優(yōu)于單用西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療。
討 論 糜爛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消化科門診占較大比重,病因多為長期飲酒、胃酸高、食辛辣食物、HP感染等物理性、化學性因素及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淺層組織壞死和脫落而形成糜爛,HP感染可能是主要原因。西藥治療予制酸,抗Hp治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對HP有殺滅作用,奧美拉唑有直接抑制HP和強大的抑酸作用。
糜爛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脅痛、嘈雜、吐酸范疇。多由外感邪熱,脾胃受困,致肝脾失和,氣機阻滯,邪熱郁結。病機為肝氣郁結,郁久化熱,胃氣不降,日久多以血瘀為主。治療宜疏肝理氣,祛瘀止痛。中藥不僅能抗Hp,還能改變Hp定居和繁殖的微循環(huán)[3],是清除Hp的重要措施。珍珠乳沒膠囊方中黃連、冰片抗 Hp[4];乳香、沒藥、血竭、延胡索活血止痛;海螵蛸、瓦楞子、珍珠母制酸止痛;枯礬、白及、琥珀、孩兒茶收斂生肌;黃連、冰片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木香、吳茱萸疏肝理氣,散瘀止痛;甘草健脾,緩急止痛。此藥通過活血化瘀改善病態(tài)粘膜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病變局部缺血缺氧、使病變組織的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胃腸道激素分泌、免疫功能和新陳代謝恢復正?!,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海螵蛸有抑制和中和胃酸分泌的作用;延胡索能抑制胃潰瘍和胃酸[5];枯礬、琥珀可促進胃粘膜病變組織的修復再生;共奏治病求本,協(xié)調(diào)陰陽、理氣、調(diào)和脾胃之功效。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51-53.
[2]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藥消化病診療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37.
[3]單兆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究現(xiàn)狀及中醫(yī)藥治療展望[J].中華消化雜志,1998,18(6):553-554.
[4]姚希賢.消化性潰瘍治療進展[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5,34(3):209.
[5]沈丕安.中藥藥理與臨床運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7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