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刀
2011年6月1日,在法網(wǎng)挺進決賽以后,李娜談到了夢想?!拔抑绹鴥?nèi)在直播這場比賽。”她頓了頓說,“我就想,那些看球的孩子們看完我的表現(xiàn)也許會覺得,他們以后也可以做到這樣,或者比我做得更好?!?月4日,李娜在奪冠后,又一次說到了孩子:“現(xiàn)在,我受關(guān)注的程度高了,一舉一動都有人評論;我想做好自己,給孩子們樹立好榜樣,而不想讓他們說‘李娜怎么這樣呀?!?/p>
很少有人在寫一個功成名就的運動員時會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寫。是啊,在我們固定的思維模式里,重點應(yīng)該放到諸如“歷經(jīng)磨難”、“咬牙堅持”和“為國爭光”一類主題上,那才更符合主流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判斷。
但這個時代畢竟在向前走。不管速度如何,其向前的趨勢卻不是哪一個人或哪些人所能操縱的。在那令人激昂的宏大敘事風(fēng)格的縫隙里,能夠讀到常識,讀到如泥土一樣樸實卻又像月亮一樣發(fā)亮的常識,不能不使人心生暖意。
“孩子在看著你”,乍看這是多么無趣的一句話呀,卻如一枚尖細的繡花針,不知怎么,就直抵了人心深處。
我們在排隊加塞兒的時候,在搬起節(jié)日里街頭擺放的花盆的時候,在兩輛自行車刮了一下就能拳腳相加的時候,在闖紅燈的時候,在抄論文或習(xí)慣于用謊言謀取利益的時候,在沉醉煙酒麻將的時候,是沒有想到“孩子在看著你”的。當(dāng)然,在往牛奶里擱三聚氰胺的時候,在往酒瓶里灌假酒、往藥盒里裝假藥的時候,在從“小悅悅”身邊經(jīng)過的時候,在種種與成人有關(guān)的考試中作弊且沾沾自喜的時候,在酒后駕車還聲稱“咱有人”的時候,在“混出個人樣兒”便難抑膨脹、覺得別人都低人一等的時候,在“沒混出個人樣兒”人格分裂、一面低三下四一面詛咒“有一天全炸死你們”的時候……不能不說,在這些時候,我們也沒有在心里想想——“孩子在看著你”。
《圣經(jīng)》中說,耶穌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dāng)中,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nèi)舨换剞D(zhuǎn),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里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顯然,在我們身邊,對于孩子的愛更多時候只是流于表面。我們現(xiàn)在給予孩子的一切都只是最低級的愛。那愛遠沒有升華到一種敬畏,一種反思,一種發(fā)自肺腑的對這人間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戀。而事實上,不管是克拉瑪依的孩子還是山西礦工的孩子,不管是外來打工人員的孩子還是留守鄉(xiāng)間的孩子,不管是流浪的孩子還是被拐賣的孩子,不管是在“校車”上死去的孩子還是在動車上成為“奇跡”的孩子,他們都是“中國孩子”。他們直視我們的眼光會如同閃電一樣擊打在我們的靈魂上,伴隨著威嚴的一句話:你悔改吧,罪人!
也許,一個美好世界的開端,就是人們內(nèi)心里終于開始不斷有一個聲音在久久回蕩——“孩子在看著你”。
(月然摘自《聯(lián)誼報》圖/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