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專業(yè)級的業(yè)余運動愛好者也可能被廣為流傳的偽運動營養(yǎng)學知識蒙蔽。美國凱薩醫(yī)療研究部門(Kaiser Permanente Division of Research)的營養(yǎng)及流行病學研究人員,克里斯托弗·簡森(Christopher D.Jensen)博士對民間流傳的十大運動營養(yǎng)學的流言進行了批駁,我們將他的文章編譯過來,幫你擦亮眼睛,看清真相。
真相: 肌肉組織的確是由蛋白質(zhì)構(gòu)成的,運動員需要攝入的蛋白質(zhì)量也確實比普通人多一些。不過,絕大多數(shù)的運動員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取他們每天所需的蛋白質(zhì),而那些額外攝入的蛋白質(zhì)只會變成額外的熱量而已。與其刻意多吃蛋白質(zhì),不如把握好攝入蛋白質(zhì)的時機。
肌肉纖維在鍛煉過程中會受到破壞,力量訓練也會刺激肌肉長得更大更強壯。因此,鍛煉前后攝入的蛋白質(zhì)能確保身體獲取到肌肉修復和生長所需的氨基酸。其實身體所需的蛋白質(zhì)量并不大,接受耐力訓練的運動員應該在完成訓練后盡快攝入10-20克蛋白質(zhì),而接受力量訓練的運動員則應該在抓舉之前或之后攝入20-40克蛋白質(zhì)。業(yè)余運動愛好者每天所需的蛋白質(zhì)總量是每公斤體重0.8-1.0克。也就是說,體重68公斤的人每天需要54-68克蛋白質(zhì)。進行專業(yè)耐力訓練的運動員每天的蛋白質(zhì)需求是每公斤體重1.2-1.6克,如果是體重68公斤的人,每天需要攝入83-100克蛋白質(zhì);而進行專業(yè)力量訓練的運動員的需求是每公斤體重1.5-1.7克,68公斤的人將需要102-116克蛋白質(zhì)。
真相: 吃幾顆維生素補劑并不能讓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或是舉起更重的東西——至少在短時間內(nèi)是不可能的,因為維生素及其類似物、礦物質(zhì)不是“燃料”,不能產(chǎn)生能量。事實上,它們作為代謝的輔酶,作用在于協(xié)助實現(xiàn)多種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生化反應。飲食中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zhì)時,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包括運動)便會下降。然而,當體內(nèi)的微量元素已經(jīng)足夠時,攝入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不但不會帶來更多的益處,反而對人體有害。
對于運動員來說,至少要明確的一點是:賽前服用維生素片并不能提高你的成績。當人體缺乏微量元素時,適量的補充確實可以彌補不足,但效果要在好幾個月后才能顯現(xiàn),不是短短幾分鐘就能實現(xiàn)的。
真相: 出汗導致的過度失水是鍛煉時感到疲勞的罪魁禍首。運動員們在長時間的鍛煉或比賽過程中硬撐著不喝水的時代早已過去,教練們也不再要求運動員在鍛煉的時候定量喝水了。事實上,美國運動醫(yī)學院等機構(gòu)普遍認為,運動員應按照自己的出汗情況來調(diào)整喝水的量。
在鍛煉時攝入水分不僅不會影響運動員的速度,反而能幫助他們表現(xiàn)得更好,提高耐力。一般來說,要在鍛煉時保持體內(nèi)水分充足大概需要每小時飲用400-800毫升的液體,而且最好是頻繁地少量飲用,比如每15分鐘100-200毫升。不過,具體的水分需求因人而異,和每次鍛煉的具體情況也有關。因此,有條件的人可以測量不同條件下自己的出汗率,以指導補水。(有一個簡單易用的 出汗率計算器 ,有興趣的可以試試。)
真相: 一般來說,當身體喪失的水分超過體重的2%時,運動表現(xiàn)會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對于體重68公斤的運動員來說,失去的水分在1.4公斤內(nèi),他們的表現(xiàn)都不會受到影響。參加短時比賽的運動員并不會出現(xiàn)嚴重的脫水,也就沒有必要花額外的時間來補水。與其讓運動員盲目地避免脫水,不如讓他們注意將體內(nèi)的水分保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也就是正常體重到少于正常體重2%的重量。比如,一名正常情況下體重為68公斤的運動員,他的“水分范圍”就是68-66公斤。
真相: 總的來說,口渴感覺能有效地幫助人體避免脫水,但在鍛煉的時候,感到渴其實并不是一個好的脫水信號。事實上,當運動員在鍛煉或比賽感覺口渴時,他們的身體往往已經(jīng)過度缺水了。因此,應該明確的是,鍛煉時,口渴的感覺并不是身體脫水度的準確標尺,根據(jù)自己的出汗率所制訂的補水計劃才是最可靠的。
真相: 水固然有著它特有的地位。在涼爽的天氣里進行短時的鍛煉時,運動員光喝水就足夠了。然而,如果鍛煉或比賽的時間較長,或在天氣較為濕熱的情況下,能夠提供碳水化合物、水分和鈉的運動飲料是比水更好的選擇。
跟普通的水相比,運動飲料有許多好處。首先,運動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在鍛煉時維持人體血糖水平。其次,飲料往往口味更好,無形中增大了運動員的攝取量。最后,運動飲料里的碳水化合物和鈉會加快人體對水分的吸收。不僅如此,鈉還能讓人在鍛煉時喝下更多的水,而這對于身體的補水是至關重要的。此外,鈉可以幫助人體保持攝入的水分。對于自行車這類運動,如果天氣炎熱,人體對水分的需求往往大于碳水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同時補充運動飲料和普通水是最好的。(編者注:最近,《新英格蘭雜志》刊登了一篇對運動飲料提出質(zhì)疑的 文章 ,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聽信廠商的宣傳。如何選擇運動時的補水產(chǎn)品,還需要大家根據(jù)自身情況和產(chǎn)品特點來綜合考慮。)
真相: 全麥、谷類、豆類食物以及蔬菜水果里的復合碳水化合物(編者注:指多糖,對血糖升高的影響緩慢持久。)無疑對每個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事實上,運動員每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都應由復合碳水化合物為主。然而,在鍛煉時和鍛煉后的修復期間,更容易消化吸收的單一碳水化合物(編者注:指單糖和雙糖,比如糖果、果汁和碳酸飲料里含有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攝入以后可以迅速提高血糖。)是更好的選擇。
鍛煉時,肌肉需要能被迅速消化和吸收的能量,而在鍛煉之后,單一碳水化合物能夠更有效地幫助人體的新陳代謝系統(tǒng)從“分解代謝”狀態(tài)調(diào)整到“合成代謝”狀態(tài)。要認識到,運動員應該攝取的碳水化合物種類并不是絕對的。如果距離鍛煉的時間還很長的話,可以更多地攝入復合碳水化合物;在鍛煉期間以及鍛煉前后,補充單一碳水化合物則更好。
真相: 對于高強度運動或者超過90分鐘的訓練來說,儲備碳水化合物(編者注:指提高肌肉組織中能量物質(zhì)——糖原的儲備量。)的確能夠提高運動員的耐力。但是,如果你的鍛煉時間不長,強度不高的話,儲備碳水化合物就沒什么用了。原因在于,短時的非高強度運動并不會將體內(nèi)儲存的肌糖原用盡,而碳水化合物的儲備只在肌糖原被用盡的情況下才有效。
真相: 碳水化合物儲備要求在逐漸減少運動量的同時逐漸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一般來說,儲備的過程需要好幾天。如果只是在重大比賽的前一天吃一頓高碳水化合物的晚餐,體內(nèi)的肌糖原水平并不會得到有效地提高。
真相: 鍛煉前吃的食物對于健身訓練來說并不是無關緊要的,它的影響取決于運動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在鍛煉之前進食的目的是減少饑餓感,保證體內(nèi)有足夠的糖原,讓運動員感覺舒適。要達到這些目的,鍛煉前攝入的食物應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適量的蛋白質(zhì)、盡量少的脂肪與纖維(因為它們消化得很慢)。接受耐力訓練的運動員應該在訓練前2-4個小時進食,以保證足夠的消化時間。運動員最好在訓練時就摸索出自己的最佳食物攝取量和進食時間。清楚自己進食量和進食時間關系的運動員,可以通過運動前的飲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耐力。相反,對賽前飲食一無所知的人,則可能釀成災難,表現(xiàn)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