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十六中學 張曉薇
前些時候,教育界就“教育需不需要懲罰”討論得紛紛揚揚、熱熱鬧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為教師,我從來都欣賞“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從來都認可“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并身體力行。寬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寬容是否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對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敢批評,唯恐被扣上“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帽子,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我認為,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對了就該表揚,錯了就該懲罰。
我曾讀到很多學生因老師的寬容而成人成才的典型事例,自己也曾用寬容的方法轉變過很多孩子。寬容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的人格魅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內疚和自省,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表現(xiàn)不好就對不起老師”的動力。
然而,寬容的教育方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在這樣的時間、地點可以成功,在另外的時間、地點未必成功。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學生。
我班男生曹某,天資聰穎、成績優(yōu)良,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他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的溺愛使得他極富個性、桀驁不馴,跟同學們格格不入。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的“張揚”惹惱了老師,也惹惱了同學們,一時間“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一向自我感覺很好的他耷拉起了腦袋,也沒有了那股自以為是的“良好狀態(tài)”。十五六歲的孩子自尊心強,虛榮心也強,如果不能及時挽回“面子”,將很難改變現(xiàn)有的狀態(tài)并會造成不好的后果。
課下和曹某談心時,針對這件事情,我跟他分析了他的錯誤所在,讓他正視自己的問題,并對他說:“數(shù)學一直都是你的強項,看你平時也不是死學,但成績很好,能總結一下是什么原因嗎?”得到了我的認可,他很感動,也很驕傲。于是他跟我講了他的心得,講得很好。我就說:“把你跟我講的這些,也跟同學們說說吧,讓其他同學也能把數(shù)學學好。”之后,我安排了時間,讓他作了關于如何學好數(shù)學的經驗介紹。
從那以后,他變了,變得謙遜了,也變得平和了,數(shù)學成績也更好了。看來,自尊讓他找到了最佳的生存狀態(tài)。
事后我想,如果這件事我一直“冷處理”,同學們對曹某一直不理不睬,曹某自己又做不到“自我調節(jié)”。那么,他以后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會不會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會不會因此而挫傷了銳氣,從此一撅不振?也許都有可能??磥?,我在處理這件事時用的賞識和鼓勵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
同樣是曹某,我對他的懲罰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初三的課程很緊,晚上還有一節(jié)一個半小時的晚自習,而每到這節(jié)課,曹某總是遲到兩三分鐘。問他干什么去了,他說到操場放松放松。第一次,我沒說什么,讓他進去上自習。第二次,我說:“放松一下對學習可能很有好處,這無可厚非,但是以違反紀律為前提就不太好了。你不妨向校領導建議,把第二節(jié)課后的休息時間延長一下,那就既能放松,又不耽誤上課了?!辈苣惩纯斓卮饝?。而我這樣做也是想讓他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規(guī)則意識。
好景不長,一周后,曹某又遲到了,我單獨找他談。他誠懇地承認了錯誤,答應一定改。第二天,我很想檢驗一下自己的教育成果,故意在上課的前兩分鐘來到教室,急切地尋找曹某的身影,結果沒有找到。預備鈴響了,曹某仍然沒進教室,上課鈴響了,教室里還是沒有他的身影。3分鐘后,曹某氣喘吁吁地進來了。看來,教育真不是萬能的。他想改,可沒有改的壓力呀!我想,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了。他站在門口,怯怯地望著我?!霸陂T口站好!”我很冷靜也很嚴厲地下了命令。他低下了頭。之后的一節(jié)課,我沒有再看他一眼,其他同學也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好像被人遺忘了。
有人說,給人帶來最大傷害的不是批評和責罵,而是漠視。我想曹某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傷害”,而這也是他的行為帶來的后果。
課后,曹某去了我的辦公室。我說:“老師對你的懲罰,你能理解嗎?”他點點頭,沒有懲罰后的敵對?!拔疫@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做給同學們看,讓他們知道,錯了就要付出代價;二是讓你永遠記住,不遵守紀律就要受到懲罰。”那晚,我們談了很多。再以后的晚自習,他都早早地坐在那里,我們的目光相對時,都會心照不宣地露出笑容。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犯錯就得付出沉重的代價。教育是一門藝術,只要能促其成長、促其進步、促其向善,不管是批評還是懲罰,也不管是鼓勵還是賞識,都是成功的教育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教育中的賞與罰確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只要適時恰當?shù)剡\用賞與罰,賞與罰就都是好的教育手段。
從心理學理論角度看,賞與罰來源于行為主義的觀點。行為主義的理論將行為的習得分為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前者的學習過程是教師教一個行為,學生進行該行為;后者是學生主動進行各種各樣的行為,教師給予不同的反饋。操作性條件作用適應了學生的差異性,而且有利于個性人才的培養(yǎng)。
本文中的賞與罰是操作性條件作用。如果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教師給予物質的或精神的獎勵,即強化,從而使該行為持續(xù)下去,即塑造了該行為;如果學生做出了錯誤的行為,教師則給予學生語言上的批評或行為上的懲戒。但行為主義對錯誤的行為不主張懲罰,而主張運用消退。文中“之后的一節(jié)課,我沒有再看他一眼,其他同學也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好像被人遺忘了”,這一做法便是消退,即對錯誤行為不予以任何反應。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當時的情境,靈活運用賞識、懲罰或消退,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我認為,在運用時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學生明辨是非,一定讓學生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還是對的,這是教育之本。二是賞罰都要建立在對學生的愛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目前解決師生矛盾的最好辦法也是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通過愛讓學生明辨是非的教師,才稱得上是賞罰分明的好教師。
專家點評:李梅,女,心理學專業(yè)博士,副教授。2002-2004年為北京大學認知和腦科學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2008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博士學位?,F(xiàn)任教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碩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幽默心理學和特殊兒童心理及其矯正。從事面向社會的心理咨詢8年。
心理學專家: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