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西南交大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學生街是位于高校校園內(nèi),為大學生提供日常生活服務以及休閑娛樂、交往需求的商業(yè)空間場所。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量學生涌入,吃穿住行的需求首先隨之出現(xiàn),高校商業(yè)服務設施短期內(nèi)面臨巨大挑戰(zhàn),學生街隨之大量出現(xiàn)。伴隨著各高校新校區(qū)的紛紛建立,學生街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建成的學生街環(huán)境質(zhì)量也是良莠不齊。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缺乏系統(tǒng)的學生街建設理論,其建設實踐和理論探索都處在較基礎的階段。本文通過對成都市各高校學生街的調(diào)查研究,找出當前已建成的學生街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期望對學生街的建設有一定參考意義。
根據(jù)學生街空間形態(tài)的不同,可以分為街道、廣場和節(jié)點。
街道指由建筑、道路、綠化景觀等邊界限定的供大學生通行、購物、交流、休閑娛樂的空間。由線性界面圍合的街道在水平面上一般呈線性,根據(jù)其形狀的差異,可以分為直線型、曲線型等。
(1)直線型。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從一點到另一點最為快捷、方便,同時兩點之間在距離不大的情況下不僅步行可及,還視線可及,路徑相當清晰,在空間中的人有明確的方向感,不容易迷路。如圖1,西南交大犀浦校區(qū)學生商業(yè)街即為直線型街道。
(2)曲線型。曲線是點運動時,方向連續(xù)變化形成的線。曲線型的街道周圍的側界面存在一定弧度,對行走其間的人的實現(xiàn)既具有遮擋作用,又具有引導效果。如圖2,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學生街中間有一個明顯的弧度變化。
根據(jù)其主要功能的不同,將學生街外部空間的廣場分為交通型、集散型和綜合型三種。
圖1 交大犀浦校區(qū)直線型學生街
圖2 川大江安校區(qū)曲線型學生街
(1)交通型。其主要功能是實現(xiàn)人流的過境和疏散,一般位于學生街內(nèi)一個空間向另一個空間過渡的位置,這里有大量過境人流。西南交大犀浦校區(qū)二食堂向前突出,其前廣場凸如宿舍間的用地,將學生街空間分隔為兩段,兩段之間有大量過境人流,同時其開口面前從教學區(qū)涌入的大量人流,兩股人流呈十字交叉態(tài)勢,過境人流較多,如圖3。
(2)集散型 集散型廣場與交通型廣場的最大區(qū)別是,它的空間范圍內(nèi)一般不承擔過境人流的交通,廣場周邊有專門的道路用于過境人流。四川大學華西校區(qū)東苑食堂前設有一片矩形廣場,一側以東苑食堂為界,另三邊有過境道路與宿舍區(qū)、教學區(qū)連接,來此就餐和開水房提水的學生在此聚集,人流集中,如圖4。
圖3 交大犀浦二食堂前廣場人流線
圖4 川大華西東苑食堂前廣場流線
(3)綜合型。廣場的功能一般都不是孤立的,交通型的廣場也要承擔集散的功能,集散型的廣場也可以承擔休息、娛樂等功能,所以廣場在學生街中扮演著多面手的角色,承擔了多種大學生行為活動需求,是其日常生活的舞臺。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位于學生街東側的青春廣場是學生前往教學區(qū)的通行空間,是休息空間,還是學生集會、宣傳、社團活動等多功能綜合空間。
節(jié)點是學生街空間序列中的重要空間,線型的街道易形成空間的均質(zhì)性,缺少相應的空間變化,空間對人的感知力較弱,這時往往設置節(jié)點空間來豐富空間序列。根據(jù)其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起始節(jié)點、演進節(jié)點、高潮節(jié)點、終止節(jié)點。如圖5,西南交大犀浦校區(qū)學生街節(jié)點空間分析。
大學生在學生街中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穿越式行為,表現(xiàn)為學生課前或課后穿越學生街,為趕時間,學生快速行走,抄近道;(2)無目的行為,即課后或晚飯后隨意漫步;(3)單一目的行為,一般以購物或就餐等具有明確目的地的活動為主;(4)多重目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逛街,包括購買、游覽、休憩、交流,會很在意學生街空間的環(huán)境狀況。
大學生在學生街中路線的選擇因目的和活動規(guī)律不同具有較大差異,主要有以下三種(如圖6)。
圖5 交大犀浦學生街節(jié)點空間示意
圖6 學生步行路線選擇
(1)直線型。筆直的道路使人視線集中,目的明確。需要直接趕往目的地時,但凡可能的情況下,都會首先選擇走最短的直線路徑,其優(yōu)點在于快捷。大學生的穿越式行為和單一目的行為恰好與直線型相對應。
(2)折線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大學生會在學生街中完成就餐、購物、游覽等多重目的行為,在各個點之間的運動呈折線型。
(3)曲線型。無目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轉悠”,大學生在時間相當充裕的晚飯后或周末,往往來到學生街中閑逛,其路徑呈現(xiàn)出毫無目的的曲線型。
通過調(diào)研,選取四川大學江安校區(qū)為對象,多次記錄該校學生街大學生的行為活動,總結出大學生晚飯后行為強度分布圖,如圖7。結合其他高校的調(diào)研情況,大學生在學生街中的行為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街道兩側邊緣。在寬闊的學生街中行進,大學生會選擇靠近兩側邊緣,外廊是其首選。
(2)空曠處。下課后,人流迅速涌向?qū)W生街,在核心節(jié)點空間,出現(xiàn)大量人流,空間相當擁擠,大學生會選擇空曠的地帶行走,以避免過度擁擠帶來的不舒適感。
(3)可逗留處。大學生在學生街中需短暫停留時,所選擇的場所首先具有邊緣性,其次有依靠物(樹木、柱子等),再次是一個感覺上相對獨立的空間。
圖7 川大江安學生街晚飯后大學生行為分布圖
(1)逗留區(qū)域缺乏。目前學生街中普遍只強調(diào)商業(yè)功能和通行功能,精心設置的逗留空間相對缺乏,即使有些地方考慮了,但由于位置不合理,尺度失調(diào),環(huán)境設施不足,難以成為吸引大學生留下來的空間,如圖8。
(2)步行寬度不足。有些學生街空間已有較大的寬度,但由于商家隨意“占道經(jīng)營”,使通行空間變得有限,特別是課后高峰期,人流阻塞情況常見。
(3)機動車干擾。目前機動車大量進入校園,學生街允許機動車駛入和停放,汽車尾氣和噪聲對其環(huán)境影響較大,大學生難以在車水馬龍,空氣污濁,嘈雜的步行空間中感受到安全、舒適。
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生街空間尺度通過以下兩種方法:第一是空間的二次劃分。是指在大尺度空間的局部,通過休息座椅、燈柱或花壇等實體元素對空間進行第二次分割或圍合,限定出尺度較小的宜人的空間,同時實體元素的加入有利于大學生活動的展開,塑造親切的空間氛圍。此外,大尺度與小尺度的交織安排還可以增加步行空間的層次感和疏密感,避免其中的活動之間互相干擾,影響空間的使用。第二是參照物的設置。在較大的空間中合理地加入樓梯、燈飾、植物等人熟悉的實體元素,不僅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可靠的尺度參照,還可以有效地調(diào)整空間的尺度,創(chuàng)造富于人情味尺度的空間。
圖9 人喜歡滯留空間區(qū)域
學生街滯留空間的設計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第一位置適當,大學生通常愿意選擇靠近界面、柱廊、凹處、轉角和靠近柱子等可依靠的地方作為滯留區(qū)域。因為這些地方中既能夠獲得較為良好的視野,便于觀察周圍的情況,又不會使自己過多的暴露,從而形成一定的安全感。由于大學生滯留活動具有邊界效應,滯留空間的位置要選擇恰當,盡量設置在空間的邊緣及其它有一定包容性的地方,以避免學生街人性化設計的形式主義如圖9。第二設施齊全,主要是公共休息桌椅的布置,桌椅既要有量的限度,又要具有質(zhì)的保證。第三舒適小氣候,營造舒適的小氣候就是要有足夠的綠化,綠化可以凈化空氣,隔絕汽車噪聲,降低風速,可以遮陰納涼。
機動車大量進入學生街,尾氣對空氣污染嚴重,噪聲對空間環(huán)境破壞較大,特別是機動車交通對于步行人流安全的威脅,使學生街的環(huán)境質(zhì)量大大降低,學生難以找到在空間中購物、散步、交流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因此,學生街空間必須阻止機動交通的進入,實現(xiàn)完全的步行化??稍趯W生街外圍設置機動交通環(huán)路,并配有足夠停車場,為保證內(nèi)部后勤流線,對后勤機動交通實行分時段開放,防止大量機動交通進入。
當前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已不再是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點一線的簡單方式,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對校園空間的需求也更趨向于開放性、復合性。高校學生街作為大學校園重要的開放空間,是大學生日常校園生活的舞臺,傳統(tǒng)的校園學生街的設計方法顯然越來越不滿足大學生對于學生街空間環(huán)境的需求。因此,我們應該從分析當前大學生的行為心理特征入手,正確闡釋這種新的內(nèi)涵,從而使我們的高校學生街設計更富于科學性和人性化。
[1](丹麥)揚·蓋爾.交往空間[M].何人可,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2](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朱昕虹.基于環(huán)境特征和人群心理的“學生街”規(guī)劃方法研究[D].同濟大學,2007
[4]文曉斐.基于行為心理的大學校園開放空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