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婷 王 英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內(nèi)二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抑郁是冠心病患者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對冠心病的發(fā)生、進展、預后均有負面影響〔1〕,作用機制不明?,F(xiàn)有研究證實抑郁是冠心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且與傳統(tǒng)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等)具有相當?shù)闹匾浴?〕。對于已經(jīng)存在冠心病的患者,抑郁癥狀也是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3〕。盡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了抑郁與冠心病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但其相關機制還不確定〔4〕。本研究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整體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探索血清白介素-1β(IL-1β)與抑郁的關系,為明確冠心病與抑郁情緒之間的作用機制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連續(xù)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療年齡≥60歲的老年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246例,最后入選172例,其中男98例,女74例,年齡55~78〔平均(67.22±8.17)〕歲。納入標準:(1)冠心病患者診斷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2,3〕及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制定的中國“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5〕的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標準;(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心境障礙抑郁發(fā)作診斷標準〔2,5〕;(3)性別不限,無酒、藥濫用或依賴;(4)獲得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近期有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腫瘤、周圍血管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2)文盲;(3)腦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4)射血分數(shù)(EF)<50%;(5)近期突發(fā)的家庭變故;(6)有精神病家族史、以往已確診為抑郁癥或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抑郁情緒的診斷 所有入選的冠心病患者應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問卷調(diào)查。根據(jù)統(tǒng)一的指導語,住院病人在入院1 w內(nèi)獨自完成自評量表,并由調(diào)查者檢查有無遺漏,以保證答卷質(zhì)量有效。對于有閱讀、理解困難(包括視力障礙、文化層次低)者,可給予適當輔助并給予統(tǒng)一的解釋。量表采用我院心身科惠誠心理測驗綜合系統(tǒng)4.0,統(tǒng)一逐一輸入系統(tǒng)評定抑郁狀況及其程度。SCL-90中以抑郁因子分<1.5為無抑郁,≥1.5為伴發(fā)抑郁。SDS評定標準為標準分<50為無抑郁,標準分≥50為伴發(fā)抑郁,其中50~59為輕度抑郁,60~69為中度抑郁,≥70為重度抑郁。
1.2.2 血清IL-1β檢測 受試者入院后第二天早晨7:00~8:00空腹采取肘靜脈血 4 ml,以 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放入-70℃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測。血清IL-1β采用我院核醫(yī)學科GC-2016γ放射免疫計數(shù)器進行測定。試劑盒采用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IL-1β試劑盒,運用放射免疫測定法,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操作,靈敏度<0.1 ng/ml。
1.2.3 生化指標的檢測 全部病例入院后第二天采晨起空腹靜脈血液標本,統(tǒng)一送我院檢驗科進行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我院檢驗科BECKMAN全自動生化儀完成。血糖采用BECKMAN血糖儀完成。采用上海玉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TC、TG運用GPO-PAP法,HDL-C運用化學修飾酶法,LDL-C運用選擇性溶解法,血糖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進行測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百分數(shù)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及等級分組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關聯(lián)性分析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非正態(tài)或計數(shù)資料采用Spearman秩相關。
2.1 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緒檢出率比較 對所有入選的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同時采用SDS進行抑郁情緒篩選,并與我國常模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患者SDS總分(54.73±7.91)高于全國常模(33.21±5.56),并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SDS篩選標準,對標準分≥50分的124例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依據(jù)抑郁等級進行分組。結(jié)果顯示,輕度抑郁68例,中度抑郁54例,重度抑郁2例。提示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主要以輕、中度為主。
2.2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特征的比較 冠心病伴抑郁組與冠心病不伴抑郁組年齡、性別構成、受教育程度、吸煙、飲酒、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體重指數(shù)(BMI)、空腹血糖、TC、TG、HDL-C、LDL-C水平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IL-1β與SDS得分和各生化指標的相關分析 SDS得分與IL-1β水平呈正相關,r為0.301 3,P<0.01。同時按抑郁嚴重程度即輕、中、重度分級與IL-1β的相關分析顯示也呈正相關,r為0.354 7,P<0.05。根據(jù)兩組研究對象各項血脂及血糖水平與IL-1β水平進行相關分析,結(jié)果提示血脂、血糖與IL-1β之間沒有相關性,均P>0.05,說明在本研究中IL-1β不受血脂、血糖水平的影響。見表2。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血脂、血糖與IL-1β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冠心病患者SDS總分顯著高于我國常模,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以輕、中度為主,合并抑郁癥狀的比例比國外相關研究的18%~60%及國內(nèi)報道冠心病伴有抑郁的發(fā)病率在24% ~57%〔6,7〕偏高。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IL-1β水平明顯高于冠心病不伴抑郁患者,說明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有血清細胞因子IL-1β的激活,老年抑郁伴有免疫激活的表現(xiàn),與呂永良等〔8,9〕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
IL-1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炎癥細胞因子,在免疫炎癥的機制中起著主要調(diào)節(jié)作用。IL-1有兩種類型:IL-1α和IL-1β,以IL-1β為主,主要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與受體(IL-1R)結(jié)合后產(chǎn)生生物學作用。IL-1R拮抗劑(IL-1ra)是IL-1家族的另一成員,通過競爭性地與IL-1R結(jié)合阻斷IL-1的生物效應,是體內(nèi)調(diào)節(jié)功能的重要介質(zhì)〔10〕。
冠狀動脈疾病是一種對血管內(nèi)皮損傷的慢性炎癥反應,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病程進展中起重要作用。從循環(huán)中細胞對動脈內(nèi)層的浸潤到斑塊纖維帽的脆性增加,以及最終導致了斑塊的破裂出現(xiàn)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在冠狀動脈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炎癥標記物,包括IL、C反應蛋白(CRP)、分泌型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腫瘤壞死因子(TNF)、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干擾素(INF)等〔11〕。Cusack 等〔12〕的研究揭示粥樣硬化斑塊的損傷和破裂是導致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基礎,炎癥因子水平增高是引起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的原因。美國學者Jenny等〔13〕研究認為不穩(wěn)定性及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IL-6濃度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王戰(zhàn)坤等〔14〕研究93例冠心病患者與30例年齡和性別相當?shù)慕】刁w檢者IL-1、IL-6、TNF 和 IFNα 水平,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 IL-1、IL-6、TNF和IFN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增高程度可能與炎癥介質(zhì)釋放量相關,可能參與了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各階段。系統(tǒng)和局部促炎因子可能通過激活內(nèi)皮細胞,觸發(fā)斑塊破裂,啟動血栓形成和誘導急性冠脈綜合征〔15〕。本研究提示抑郁通過進一步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來促進血管內(nèi)皮的慢性損傷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而影響冠心病的預后。
本次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IL-1β水平與SDS得分呈正相關。抑郁的嚴重程度與IL-1β的升高水平也呈正相關。呂永良等〔8〕在對老年抑郁癥病人免疫功能及其心理狀況的對照研究顯示老年抑郁癥病人血清IL-1β、IL-6明顯高于非抑郁組,且IL水平與量表得分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呈正相關。國內(nèi)楊坤等〔9〕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上述學者們的論點,同時也進一步說明冠心病與抑郁之間可能通過免疫炎癥系統(tǒng)的激活引起細胞因子如IL-1β、IL-6、TNF-α等升高,而升高的致炎性細胞因子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對心肌細胞的破壞,從而對冠心病患者的預后產(chǎn)生影響。
1 Kuper H,Marmot M,Hemingway H.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Semin Vasc Med,2002;2(3):267,314.
2 沈 玨,胡興越.抑郁在冠心病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7;2:82-4.
3 Blumenthal JA,Lett HS,Babyak MA,et al.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Lancet,2003;362(9384):604-9.
4 楊利群,李田昌,胡大一,等.胸痛患者伴隨抑郁情況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6;5(6):354-7.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6.
6 黃 佐,樊 民,吳宗貴.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狀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46-7.
7 方潤領,蔣玉卉,宋江山,等.心肌梗死患者綜合性心理干預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3;7(9):1382-3.
8 呂永良,吳愛勤,李 鳴,等.老年抑郁癥病人免疫功能及其心理狀況的對照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雜志,2003;12(6):634-5.
9 楊 坤,張中興,王長虹,等.抑郁癥患者帕羅西汀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C-反應蛋白和鋅水平變化的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9):792-4.
10 梁 皓.重要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J〕.實用診斷與治療志,2007;21(5):364-5.
11 Blake GJ,Ridker PM.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J〕.JIntern Med,2002;252(4):283-94.
12 Cusack MR,Marber MS,Lambiase PD,et al.Systematic inflammation in unstable angina is the result of myocardial necrosis〔J〕.J Am Coll Cardial,2002;39(12):1917-23.
13 Jenny NS,Tracy RP,Ogg MS,et al.In the elderly,interleukin-6 plasma levels and the 174G>C polymorphis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2):2066-71.
14 王戰(zhàn)坤,蔡 巍,邵東文,等..細胞因子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學雜志,2003;31(8):588-90.
15 Shen CX,Chen HZ,Ge JB.Th erole of inflammatory stress in acut coronary syndrome〔J〕.Chin Med J,2004;117(1):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