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會
我?guī)У膶W生里有位韓君,比其他同學大十來歲,以前當過教師。畢業(yè)后在北京找了份工作,仍舊是老本行。一次向我發(fā)牢騷說:“北京的孩子真難教,上初三了,作業(yè)還得老師逼著做!要在我們那里……”他從前在外省某小城市教中學,工作很輕松,每天踩著鈴聲上課,下課后約人打場籃球,一天就過去了。學生根本不用老師管:一個高三畢業(yè)班一百多名學生,課桌一直排到講臺前,堂堂爆滿,無人逃課。每天天不亮,已有學生到教室點燈讀書,晚上熄燈后還有人打著電筒在被窩里苦讀。他們只有一個目標:考個好大學,進入大城市……
一次跟一個出版社負責人聊天,他說單位里最能干的幾個年輕人都來自外省小城鎮(zhèn)。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讀了研;工作后依舊奮力打拼,不怕吃苦,如今都成了單位的臺柱子。至于大城市的孩子,“聰明,見識廣,素質(zhì)也不低,就是……”他苦笑了一下,我知道他要說什么,咱們自己的孩子還用別人說嗎?都是好孩子,但毛病不少:目空一切、志大才疏、責任心不強、這山望著那山高……
前兩天有個老朋友打電話訴委屈:小外孫女快一周歲了,正是最可愛的時候,見面就“呀呀”喊著往姥爺懷里撲,可女兒女婿硬給姥爺規(guī)定了“十誡”:冬天從外面進來,得在客廳呆十分鐘,才能進臥室看外孫女(帶進冷空氣可不得了?。槐鈱O女前要洗手、漱口,口鼻要與外孫女的臉保持二十厘米距離(誰讓你又抽煙又喝酒?。吓笥褞е耷徽f:“這還讓我看外孫女嗎?”
小外孫女的日常飲食就更講究,奶粉不但要進口的,還要挑牌子;奶瓶、衣服、童床、尿不濕,樣樣都要名牌……我相信,如果有賣進口罐裝空氣的,無論多昂貴,這對父母一定不惜一擲千金!
子女因獨生而金貴,得到較多的寵愛,這不難理解。讓人不解的是,許多年輕父母有著不低的學歷,卻連一丁點前瞻的眼光都沒有:您這呵護到空氣的照料級別,能持續(xù)多久?孩子一兩年后不去幼兒園嗎?以后還要上學、工作,乃至出國,會遭受自然界及社會的風風雨雨,你給了他(她)在風雨中與人賽跑的能力了嗎?
其實你很自私,你不過是在盡力滿足自己內(nèi)心那點愛的需要!——人需要被愛,同時也有愛人的訴求;這種訴求并不“高級”,連動物也都有。你只顧充分地釋放你的愛,并從中得到享受、陶醉其中,你根本不曾站在孩子的立場,替孩子的未來好好想想!
我們這一輩也是大城市里長大的,但“生不逢時”,六十年代挨過餓,七十年代插過隊,父母即使有拿溫度計追隨我們量室溫的心,又哪有那個力?
在鄉(xiāng)下,也曾踩著齊膝深的爛泥收麥子,背上趴滿數(shù)不清的蚊子,頭邊飛舞著成團的“小咬”。上山砍椽子,露天在河邊濕地鋪幾捆干草,支一頂矮蚊帳,上罩塑料布,就是一住半個月的“宿舍”。最高興的是下雨,在蚊帳中裹著濕被子,說句時髦話,叫“躺著也能掙工分”。一聲“開飯”,冒雨沖到鍋灶邊,盛一碗半生不熟、“一筷子厚”的面片,跑回蚊帳中稀里呼嚕填飽肚子,繼續(xù)用體溫焐被褥……
不做歷史評價,這段經(jīng)歷在形成永難愈合的傷疤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東西。因此我理解那些走進大城市的外地孩子,因為我也曾在外地,也曾是農(nóng)民……
前兩天偶翻《孟子》,有一段話讓我心頭一震。孟子說: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領、知識,是由于存在災患的緣故。正因如此,往往是那些“孤臣孽子”,倒更能心存憂患,深謀遠慮,比一般人更通達事理(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這里所謂“孤臣”,是指遭疏遠、被孤立的臣子;“孽子”則是指家族中的庶出子女(由妾所生的子女叫“庶出”,身份比正妻所生的“嫡出”子女卑微)。卑微的地位、惡劣的環(huán)境,反而激發(fā)了他們應對災禍、挑戰(zhàn)困難的潛在能力,造就了更完美的人格。相反,倒是那些寵臣、嫡子,往往是“逸豫亡身”,不得善終。——這位智者的警告發(fā)于兩千年前,今天讀來,猶似醍醐灌頂!
聽說英國王子威廉也參軍受訓,跟普通士兵一起摸爬滾打,一同執(zhí)行危險任務。——您掂量掂量,您的孩子是否比“威廉王子”、“安妮公主”還要高貴些?
【選自新街口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