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果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新聞采訪是記者為收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聞事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問是記者采訪中最主要的獲取信息方式。那么記者在采訪時需要做到哪些才能與采訪對象進行良好交流呢?筆者在學習新聞前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淺談一些看法。
首先,要熟悉采訪對象。記者熟悉采訪對象不是從和采訪對象見面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是從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的間接介紹中熟悉采訪對象的。
其次,要準備采訪問題。采訪前準備問題目的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采訪對象提供更多的采訪素材。記者在設計采訪問題時,如果只是簡單地問,并不考慮采訪對象是否有興趣回答,怎么回答,回答的問題是不是你需要的,就會不得要領。準備采訪問題最好是換位思考,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檢驗一下準備的問題,看看你聽到這些問題會怎么回答,這些答案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再次,還要搜集與采訪相關的資料。記者采訪新聞事件與采訪新聞人物有所不同。記者采訪新聞事件是為了報道事,不是報道人;在新聞事件發(fā)生時,現場采訪一些知情人是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件。這些被采訪的人并不是讀者關心的重點,他們的目擊事件才是讀者想了解的。而新聞事件有它發(fā)生的原因、背景、社會影響,這些也是讀者想關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新聞現場知情人沒法告訴讀者的,需要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所以,記者采訪新聞事件前的案頭準備還應該包括搜集與新聞事件有關的背景資料,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其他內容。
記者提問技巧包括的內容很多,提問技巧是衡量記者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據。這些技巧是要靠記者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積累,用心體會,反復實踐間才能掌握的。提問、追問、設疑是三個常用技巧。
方式靈活。記者采訪與陌生人、陌生環(huán)境打交道,在有限的時間內彼此從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過提問完成的。記者首先學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其次是察言觀色,把握提問時機和提問方式。甚至提問時記者的語氣把握,也是采訪成敗的關鍵。
窮追不舍。提問有了開頭,只是采訪有了好的開端。怎么把談話引到正題,達到記者的采訪目的,并且將問題問深問細,記者還得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追問。
巧妙設疑。為采訪不被拒絕,記者故意隱蔽語言動機,借別人的話刺激采訪對象,引出他急于“釋疑”、“解惑”的愿望?;蛟捴杏性挘O置懸念,勾起采訪對象強烈的好奇心、解謎欲,都是采訪提問的一種設疑。
采訪提問的技巧,說到底是記者的一種應變技巧。如果采訪對象配合記者,記者當然高興,可以順著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一個個問下去。如果采訪對象對記者的提問不感興趣,不愿意回答,或者即使回答,回答的內容記者也不滿意,提問就要靈活把握。
采訪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傾聽十分重要,傾聽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從采訪對象講述的內容中可以找出感人的故事和細節(jié),找出可以繼續(xù)交流的、讀者關注的話題。大家都十分喜歡看朱軍主持的藝術人生,藝術人生為什么受歡迎,有人說是朱軍主持得好。但朱軍卻這樣說:“其實作為一個主持人,我一直恪守這三條原則,首先要做個傾聽者,其次是提問者,最后才是辯論者?!?/p>
要給予被采訪者更多的尊重,如何理解認同“對于不該尊重的人,更應該百分百尊重”這句話。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不管對方是誰,都應該給予尊重。比如采訪一些曾經犯過罪的服刑人員時,雖然他們中的某些人曾經道德淪喪,做過傷害他人的事情,給社會和他人帶來極大的危害。但是,面對這些價值觀和自己有差異的人,我們依然要給予他們百分百的尊重,用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
寬容別人,永遠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在單位、社會、個人等共同力量的配合下,寬容才會在每個人身上得到體現。作為一個傳媒單位,要讓記者學會接受挫折和困難,臨危不懼,讓記者明白:自己在采訪他人的同時,要考慮到采訪對象的感受,不能只是一味地居高臨下的審問式采訪。對于不能寬容的人,我們記者在采訪時更要寬容;對于不該尊重的人,我們更要尊重。不要一味地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要通過他們的言行去影響一些人,不要指責別人的缺點,放寬胸懷和氣度,盡最大的可能關心和接納任何人;媒體要讓年輕的記者在現實環(huán)境中學會寬容;作為一名年輕記者,要用心學做人,多承擔一些責任,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磨練自己。
采訪就是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諧的談話氣氛是采訪成功的基礎。營造良好的談話氣氛對采訪成功與否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創(chuàng)造和諧、適宜的環(huán)境,選擇時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記者要求在短時間內與采訪對象“一見如故”,傾心相談。這就要記者有一種特殊本領,能夠消除陌生,讓對方很快熟悉自己,適應自己,達到一種和諧的提問氣氛。記者在采訪中要學會聊天,要靠主動取得對方的信任,要平等待人以心相交,要不帶偏見,能夠客觀地聽取意見。
沒有強烈的目的和意圖,沒有選擇地加以記憶,就會出現記憶材料丟失的現象。解決的辦法是:學會記錄。
記錄的主要方式:
心記。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將所見、所聞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強記心中。心理學上叫“有意識記”。缺陷是容易忘記,不易掌握。
筆記。記者采訪時,將所見所聞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過手中的筆,記錄在采訪本的記錄方式。有針對性地在采訪本上記一些重點的、有意義的、主要的事實和內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數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語言等;也可使用一些自己創(chuàng)造的簡便的符號代替繁雜的詞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