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珍芳
(大同日報社,山西 大同 037006)
在電視、網(wǎng)絡、雜志等的擠壓下,報紙不得不進入“厚報時代”。而要讓報紙增厚的同時分量也加重,除了保證要聞版、綜合新聞版的突出位置外,副刊已成為各家報紙的“強攻之地”。隨著報紙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和服務意識的增強,以及讀者知情欲、探究欲和期望值的提高,傳統(tǒng)的新聞主打形式已不能完全擔負起全方位地報道社會、經濟、生活的重任。于是,新聞的形式開始異化,出現(xiàn)了帶有一定文學色彩的大特寫,出現(xiàn)了對某一事件、專題、時尚、經濟趨勢、生活特征等方面進行觀察分析、解釋的報道,出現(xiàn)了帶有一定新聞性和適用性的新聞調查等文章。新聞的異化需要特定的版面來負載,于是,促成了副刊形式新聞化。
報紙是新聞紙,新聞是報紙生存的根本,而副刊作為報紙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新聞性是與生俱來的,而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讀者對新聞欲望既求“新”,更求“深”,既喜歡欣賞“快餐”新聞,又喜歡品味“燉品”新聞;讀者的注意力和興奮點,不僅專注于現(xiàn)實的變革信息,而且更加關注自身的生存空間、發(fā)展環(huán)境和生活品質。因此,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作為報紙有機組成部分的副刊其概念和范疇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表現(xiàn)形式也已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度新聞報道、經濟透視、財經證券、家庭婚姻、衣食住行、影視娛樂……林林總總。
因此,如今的報紙副刊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已發(fā)展成為外延和內涵都極為豐富的綜合性大副刊,它幾乎將新聞版之外的所有版面都包括了進去。它已不再囿于藝術的、專業(yè)的范圍觀照生活,而是更注重及時快捷地、深入透視式地、立體化全方位地在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觀照生活,更多地利用新聞手段來反映生活的內質,極大地豐富和增強了副刊的表現(xiàn)力,而且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可以說,“新聞化”是副刊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然,也是其不斷成熟的標志。由于具有了新聞性,副刊逐漸變得日益新鮮生動起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在增添沉甸甸思想含量的同時,更具有了瞬息萬變的時代氣息。
報紙副刊風格各異又生動活潑的特點,如能與正刊新聞真實而快速的特點有機結合,使副刊作品既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又盡可能用事實說話,就會不斷營造新的亮點,為讀者喜聞樂見。
近些年,《大同晚報》副刊不僅在旅游、度假、休閑、消費、就業(yè)、高考等方面大做文章,而且增設了收藏、房產、購車、保險、炒股等新欄目,把改革開放帶來的現(xiàn)代時尚及時做成“招牌菜”,使讀者在受到文化娛樂的同時,又能對現(xiàn)實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有所了解。在求新求奇的同時,又學到知識,掌握信息,受到啟迪和教益;在享受詩情畫意的同時,又能享受時效性較強的新聞“美味”。副刊只有多在服務性上下工夫,才能在增強新聞性時不失其“軟”的特性。也只有多從生活的角度切入,才能使副刊在增強新聞性的同時不失其固有的吸引力。不然的話,副刊就容易囿于單純的文化圈子而無法超越,或會與新聞正刊雷同而體現(xiàn)不出固有的感染力。
報紙既是一張新聞紙也是一張文化紙,但新聞功能應是報紙的主要功能。因此,副刊在報紙中的獨立性是相對的。一方面,它獨立于新聞;另一方面,它應當成為新聞的延伸,為新聞服務,即按照副刊“特”性的要求,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并采用“透視”的方法,延續(xù)新聞事實,解析新聞背景,深化新聞內涵。尤其是對當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要做大做深,提高報紙的時代感和厚重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正刊突出的是報紙的權威性和鮮明的立場觀點,而副刊則更側重于其服務性。近年來,《大同晚報》正確處理副刊與正刊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副刊“特”性,加大新聞“重”量,增加了報紙的可讀性和厚重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天天在變,《大同晚報》緊跟瞬息萬變的生活節(jié)奏,每天在《焦點》版上把近一兩天內讀者最關注、群眾最關心的,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最新動態(tài)及時地、透視式地反映出來,不失為吸引讀者、親近讀者、服務讀者的好方法。2011年改版后的《大同晚報》每周日又推出主題新聞版《一周視點》,多版式組成,從全球、全國的視野中選擇一周內某一重大新聞主題進行深度、廣度、寬度的整合,使讀者周日飽讀新聞。如2011年10月5日,56歲的喬布斯“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離去”。這一消息讓正值國慶長假的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彌漫著遺憾和感傷的情緒。人們哀傷不僅是因為失去了一位屢創(chuàng)奇跡的天才,更是因為從此少了一個改變和引領生活方式的指路者。那么,這位蘋果“教主”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度過生命里最后的時光?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將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大同晚報》2011年10月9日《一周視點》整合了近三個版的內容——《永遠的喬布斯》,和讀者一道走進并懷念喬布斯。
如果把新聞視作紅花,副刊就是綠葉;把新聞比作建筑主體,副刊則是廳堂和回廊。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尤其在副刊日趨新聞化的情況下,副刊編輯只有篳路藍縷,苦心經營,才能真正辦出特色與水平,辦出像“夜光杯”、“五色土”那樣引人注目的“金字招牌”。因而,副刊編輯要增強精品意識,精心編輯,廣泛組稿約稿,圍繞大局和中心工作,通過比較集中的內容和主題,產生新聞與文化相融的美感與沖擊力。同時,要盡力做到標題、制版、配圖清秀高雅、美觀大方,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比如近幾年《大同晚報》傾力打造的“九龍壁”系列副刊,從現(xiàn)實生活和獨特視角出發(fā),努力在增強報紙文化品位,體現(xiàn)古都風范上下工夫,不僅成為了《大同晚報》的品牌欄目,而且成為了走向大眾、貼近讀者、傳遞美好的“信使”。
當然,強調副刊的新聞性,并不能放棄副刊的審美、娛樂和教化功能。也就是說,副刊在加強新聞性的同時,還要加強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通過發(fā)表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專欄文章,在新的廣度深度上強化認識功能、審美功能與應用功能。幫助讀者提高思想理論修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知識素養(yǎng)以及生活品位。
總之,彰顯副刊的新聞屬性,是適應新時期讀者閱讀習慣的調適,也是報紙自身發(fā)展的必然。事實證明,“新聞化”的辦報理念,既給副刊以敏銳的觸角,又給新聞提供了多維的傳播方式和宏大的傳播空間,在為報紙副刊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的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的讀者群。所以,為更好地辦好新時代的報紙副刊,副刊編輯一定要不斷地提高業(yè)務能力、更新思維方式、增強新聞敏感,讓副刊從深度和廣度、內容和功能上報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報紙最能展示其獨特個性、最能爭取讀者、最富有競爭力的一塊園地,從而真正成為報紙進入百姓家庭的一塊敲門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