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繼梨,崔曉迎
(內蒙古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急救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近年來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廣泛應用,冠心病患者閉塞的血管得到及時開通,既減少了心肌梗死的面積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又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心臟病的基礎,即使再通的血管仍然可以在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fā)生再狹窄甚至閉塞。目前研究表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在這個過程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活性藥物成為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實驗最多而且臨床應用有效性得到驗證的抗血小板藥物。但是由于長期應用后引起的“阿司匹林抵抗”和胃腸道的嚴重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開發(fā)更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吲哚布芬(indobufen)能夠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使血栓素A2(TXA2)生成減少,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為抗血小板藥物開始應用于臨床中[1-3]。但是關于吲哚布芬在PCI術后患者冠狀動脈再狹窄的預防作用方面的研究資料還比較缺乏。本研究采用對照研究的方法,對比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預防冠狀動脈再狹窄的有效性及臨床應用的安全性,為臨床抗血小板治療提供理論參考。
選擇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急診內科行PCI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排除冠脈造影三支嚴重病變患者,只選擇單支和雙支病變的患者,均植入1~2枚支架)64例。分為2組,觀察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58±7)歲;對照組:32例,男性24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57±9)歲。經統(tǒng)計分析,兩組之間從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男女比例及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臨床資料如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等冠心病危險因素,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術后服用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對照組術后服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每組各32例;用法:觀察組:PCI術后給予吲哚布芬200 mg2次/d,服用3 d后改為100 mg2次/d,氯吡格雷首劑300 mg/次/d,以后改為75 mg1次/d;對照組:PCI術后給予阿司匹林300 mg/次/d,服用3 d后改為100 mg1次/d,氯吡格雷首劑300mg1次/d,以后改為75mg1次/d。長期服用6個月后再行冠脈造影觀察冠脈再狹窄病變。
用藥后觀察1、2、4周,3個月,6個月內腦卒中、心血管病死亡情況,出血及胃腸道反映等不良事件。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0.05,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結果見表1~2
表1 兩組6個月后冠脈造影結果比較(例)
表2 兩組狹窄發(fā)生率統(tǒng)計結果(例,%)
對照組有2例發(fā)生出血事件,1例猝死,2例發(fā)生胃腸道不良反應;而觀察組沒有發(fā)生出血、胃腸道不良反應及猝死事件。表明觀察組應用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較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在臨床應用方面更安全,副作用少(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6個月內臨床安全性觀察結果(例,n=32)
吲哚布芬是一種口服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抑制血小板激活、粘著和聚集。其作用機制為:(1)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使血栓烷素A2(TXA2)生成減少。(2)抑制二磷酸腺苷、腎上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膠原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凝聚。(3)降低血小板三磷酸腺苷、5-羥色胺、血小板因子3,4和β-凝血球蛋白水平,降低血小板粘附[1-3]。本研究通過對照研究表明,吲哚布芬聯(lián)合氯吡格雷在預防冠脈再狹窄的作用方面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療效相當。研究局限于資金有限,樣本量較少,觀察周期短,仍需增加樣本量,對兩組長期觀察,研究吲哚布芬長期服用的作用穩(wěn)定性。
本研究將吲哚布芬組與阿司匹林組對照觀察,吲哚布芬組未發(fā)生出血事件及胃腸道反應,阿司匹林組有2例出現(xiàn)出血事件,2例出現(xiàn)胃腸道不良反應,還有1例猝死,表明吲哚布芬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優(yōu)于阿司匹林。由于樣本含量小,為進一步驗證吲哚布芬片的安全性和不良反應,有待大規(guī)模多中心臨床試驗進一步研究。
[1]A.G,Rebuzzit,A.Natale1 Effects of indobufen on platelet thromboxane B2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J Clin Pharmacol,1990,39:99-100.
[2]丁水平,方淑賢.吲哚布芬治療血栓性疾病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6,25(10):1 039-1 041.
[3]馬 捷,姜文清,曹國穎.辛貝[J].中國新藥雜志,2006,15(16):1 406-1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