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志梅 張聽芹 武俊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綜合科 寧夏 石嘴山 75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進行性發(fā)展[1]。COPD因患病率、病死率高,社會經(jīng)濟負擔重,現(xiàn)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健康問題[2]。因此,COPD患者常常面臨很多問題,如疾病知識水平較低、生活質量下降及較高的復發(fā)再住院率,不僅占據(jù)了大量醫(yī)療資源,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電話干預是以護士為主導的措施,簡便易行且成本較低,可以得到較好效果。
1.1 研究對象 抽取2010年1~8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的119例COPD患者。納入標準為:診斷明確、近3個月無急性發(fā)作;肺功能測試在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F(xiàn)EV1/FVC<70%且FEV1<80%的預計值;年齡>40歲,能讀 、寫中文;意識清楚,無精神疾病,無交流障礙及神經(jīng)、骨、關節(jié)疾病導致的活動障礙。采用隨機分組的原則,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干預組59例,對照組6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在出院前均接受主管護士的一般健康指導,給予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研究者于干預組出院后1周內開始對其進行電話訪問,持續(xù)16周。隨訪時間為出院后第1~4周每周1次,5~10周每2周1次,10~16周每4周1次,每次10~15分鐘。訪問中如患者提出相關治療問題,則研究者與醫(yī)生協(xié)商后再對患者進行指導。對照組出院后研究者不進行電話訪問,但鼓勵其來電咨詢并回答相關問題。出院前,兩組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評價指標與方法。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家庭照顧情況、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和臨床資料(有無合并癥)。電話訪問的效果觀察指標包括:①疾病知識水平;②健康相關生活質量;③再入院情況。這些觀察指標中,疾病知識水平選用FIS。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評估采用PFSDQ-M。再住院的測量包括2個項目,即在出院后第2~16周期間是否經(jīng)歷再次住院,以及出院與首次再住院之間間隔時間。
1.2.3 資料的收集。在患者出院前一天,以結構訪談方式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FIS、PFSDQ-M相關資料;臨床資料是研究者通過查閱患者病歷收集,于患者出院后第16周進行電話訪問,分別完成FIS、PFSDQ-M及再住院情況等各指標的測量和記錄。
1.2.4 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數(shù)據(jù)用頻數(shù)、百分比、均數(shù)及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兩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 P <0.05。
2.1 一般狀況 本研究共對119例患者完成全部資料的收集,其中干預組59例,對照組60例。15例失訪,其中患者自覺病情較重、無力接受訪問而自動退出6例,死亡4例,因通訊問題失去聯(lián)系3例,16周期間因再住院次數(shù)>2次剔除2例。
本研究中,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53.08±13.24)歲,病程平均為(4.62 ±3.54)年 ,末次住院天數(shù)為(10.55 ±3.35)d。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干預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在干預前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疾病知識水平、生活質量的比較,干預前差異也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干預組和對照組的一般狀況的比較
2.2 出院16周后兩組疾病知識水平的比較 出院16周后,干預組的知識水平平均得分為(9.69±1.64)分,對照組的知識水平平均得分為(6.32±1.28)分,干預組的知識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t=9.34,P=0.00)。
2.3 出院16周后兩組生活質量總分的比較 見表2。結果顯示,出院前兩組生活質量總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6周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出院16周時再入院情況的比較 出院16周時,干預組再住院率為6.8%,出院與首次再住院間隔時間為(61.40±15.50)d;對照組再住院率為14.5%,出院與首次再住院間隔時間為(46.43 ±17.40)d。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12,P=0.15)。
表2 兩組出院16周后生活質量得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出院16周后生活質量得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出院前 出院15周后干預組59 25.67 ±8.00 39.56 ±6.50對照組 60 24.61 ±8.88 35.92 ±7.33 t 0.640 2.666 P 0.524 0.009
3.1 電話干預對COPD患者疾病知識水平的影響 研究證明,護士利用電話進行健康教育,延續(xù)了醫(yī)院的護理服務,更容易評估患者對學習的準備情況,運用個性化方法澄清錯誤信息,提供提醒標志和評價掌握的熟練程度,從而起到積極的效果[3]。本研究中,在出院15周后干預組較對照組在疾病知識水平得分上有顯著提高。這是因為干預組通過實施電話隨訪,獲得了自我護理、呼吸肌鍛煉、用藥指導、癥狀識別和應對等正確知識,同時接受研究者給予的電話督導和鼓勵,使患者的疾病知識得到強化;而對照組在這一段時間內未接受充足的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可能因疲勞、記憶力下降導致負面影響,故出院16周內知識水平有所下降。這一結果也提示,對COPD患者恢復初期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3.2 電話干預對COPD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無明顯差別;接受電話干預16周后,干預組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表明,護士的電話干預對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大幫助。一些研究認為,電話干預除了能夠及時監(jiān)測病情、發(fā)現(xiàn)疾病癥狀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外,護士與患者進行電話交流可以與其產(chǎn)生漸進、持續(xù)和穩(wěn)固的互動作用,提供了情感支持的基礎,可以減輕焦慮和絕望感[3]。
3.3 電話干預對COPD患者再住院情況的影響 通過電話訪問,護士可以確認患者的生活方式,盡早發(fā)現(xiàn)疾病惡化的指征,有利于協(xié)助醫(yī)師制定有效的臨床建議和決定,提醒患者及時就醫(yī)復診,從而降低因未發(fā)現(xiàn)病情惡化征兆而延誤治療、再次住院的危險[3]。本研究中兩組16周期間再住院率分別為6.8%和14.5%,低于 cleland報道的出院后3個月患者再住院率為25%。
本研究提示,電話干預作為一種有效、經(jīng)濟且簡單、易行的院外護理方式,能夠提高COPD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和生活質量,盡管對患者再住院情況的改善還不顯著,但是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干預組的知識水平和生活質量要比對照組患者好。本研究為電話回訪在COPD患者中的推廣提供了依據(jù),并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了參考。電話回訪工作的開展是適應健康保健教育理念的新形式,相信將越來越受到患者的歡迎和認可。
[1]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532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
[3]Joanne R,Lois M.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caring-based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cardiorascular Nursing,2005,20(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