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賢
摘 要:本文主要講述了項羽留在歷史冊頁里面的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形象。而劉邦順應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也成為一位英雄。
關鍵詞:項羽之死;課堂實錄;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175-02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項羽出身貴族,是個英雄,劉邦出身貧民,是個流氓,劉邦處處不如項羽,但最后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這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冷靜分析,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項羽的失敗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兩人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和成敗。
《項羽之死》是偉大史學家司馬遷為悲劇英雄項羽唱出的最后一曲挽歌,作者懷著無限惋惜同情,為英雄之死安排了一系列精彩悲壯的舞臺,大家熟悉的有哪些?
生: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生: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二、誦讀:
師:全文共四段,分別請四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對照注釋,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下來。
三、教學過程:
師:先看第一幕(第一段),“垓下之圍”(板書)。在第一段中,老師特意挑出了一個字“泣”。原文說“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蓋世英雄項羽為什么要掉眼淚?
生1:舍不得美人虞姬,連心愛的美人也無法保護而悲泣。
生2: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悲哀。
生3:項羽走投無路,但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不服氣。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有人說,在戰(zhàn)爭的最后關頭,他想的不是天下、戰(zhàn)爭、事業(yè),是寶馬美人,對此你們怎么看?
生1:項羽在生死的緊要關頭,顯得有點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但這正表現(xiàn)了項羽的英雄本色,項羽沒有遮掩的、沒有顧忌的、不計利害成敗的把它表現(xiàn)出來。
生2:我認為,這個“泣”字,顯得很有人情味,魯迅先生說過:“無情未必真豪杰”。項羽此時的表現(xiàn)如同一個愛神:只要有你(虞姬)在身邊,天下與我何足道!
師:這兩位同學的觀點都非常精彩,老師想知道,同樣是面對生死的緊要關頭,劉邦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生1:據(jù)我所知,有一次劉邦從項羽的包圍中沖出來后,項羽緊追不舍,眼看追兵就要趕到,劉邦嫌馬車跑得太慢,情急之下,他把自己的一雙兒女從車上推下來逃命,并且不止一次推下來,顯得相當冷酷無情。
生2:真是無毒不丈夫。
師:(總結)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往往是考驗人的真性情,考驗人性的時候。無情的劉邦勝利了,而有情有義的項羽卻失敗了,令人無限感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上一節(jié),我們看到項羽被圍垓下,結局到底如何,今天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速讀:
師:請同學們速讀第二、三段,東城快戰(zhàn)(板書)。第二段,在項羽突出重圍,逃往東城途中,我覺得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情節(jié),原文是:“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贝蠹易⒁膺@個“紿”字,“紿”是欺騙的意思。令人不解的是,這個農夫為什么騙項羽?而項羽為什么要相信他的話。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A組:項羽每次攻克一座城池,就縱兵濫殺無辜,甚至屠城,這種做法很殘暴,不得人心。
B組:項羽在勝利面前表現(xiàn)得鼠目寸光,因為百姓剛剛經(jīng)歷了秦始皇的殘暴統(tǒng)治,而項羽的這種行為顯然是第二個秦皇,喪失人心。
C組:我聽說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后,曾經(jīng)坑殺了二十萬降卒。也許,這二十萬降卒中有這個農夫的父兄親人。
師:同學們的推想不是沒有道理。老師想知道的是作為項羽的對手劉邦在勝利面前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
生:劉邦在攻入咸陽后,也曾一度沉溺于酒色之中,在張良、樊噲等人的勸諫下,封府庫,籍吏民,還軍霸上,并且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很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師:這位同學熟知歷史細節(jié),分析非常到位。可見,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多么重要。
師:(總結)在“東城快戰(zhàn)”這一幕中,有一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原文是:“赤泉候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馬懼驚,辟易數(shù)里?!边@個“叱”字,就是項羽大呵一聲,嚇得敵方人馬懼驚,由此可見項王之神勇,同學們如何看待項王之勇?
生1:項羽的確有萬夫不當之勇,從課文中“潰圍、斬將、刈旗”可以看出他的驍勇善戰(zhàn)。
生2:我覺得項羽此刻就像一只下山的猛虎,擋之者傷,觸之者亡。又像一位戰(zhàn)神,所向披靡。
生3:我認為項羽雖然神勇無敵,但只是匹夫之勇,對此韓信有過此類評價。此刻,不是逞個人英雄的時候,他始終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領袖,是將帥,是將軍,而不是士卒。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他是典型的有勇無謀。
生4:我贊同這位同學的說法,項羽有一位謀士范增卻不能用,剛愎自用,而劉邦手下可謂謀士如云,猛將如(下轉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