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莉
摘 要:《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為己之學成則獨善、兼善皆于己,其至高境界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夫子慨今之學者不如古之學者,那么我們呢?捫心自問,羞愧難當!
關鍵詞:論語;注解;孔顏樂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069-01
《論語·憲問》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焙沃^“為己”?何謂“為人”?《荀子·勸學》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敝祆洹端臅戮浼ⅰ芬套釉唬骸盀榧?,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之于人也?!眲氶墩撜Z正義》除列舉荀子的解釋之外,還引《新序》所傳墨子答齊王問,“齊王問墨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何如?對曰:‘古之學者,得一言以附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又引范曄《后漢書·桓榮傳論》:“為人者,憑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以上說法大體上是一致的,都認為古之學者為己,以求己立;今之學者為人,以求己利。
此外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引孔安國語:“為己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被寿┰凇墩撜Z義疏》中曰:“明今古有異也。古人所學,己未善,故學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學非復為補己之行闕,正是圖能勝人,欲為人言己之美,非為己行不足也。”他們主要是強調與“為己之學”落實到了實踐不同,“為人之學”徒能言之。
以上注解各有當,不過都是把“為已”和“為人”作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來談的,對此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额伿霞矣枴っ銓W》曰:“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黃叔琳曰:“翻轉說,其義乃備?!保抖踢z書》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之仕者為人,今之仕者為己;古之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今之強有力者將以為亂?!眲涞摹墩撜Z恒解》曰:“己謂身也。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則天地萬物一以貫之,成己即可成人矣。反是而求務外,即為為人。”錢穆先生也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于為人之效”。
照此觀點看來,孔子說這句話,“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于為人之效(錢穆《論語新解》)”,亦如劉沅所說“萬物一以貫之,成己即可成人?!薄洞髮W》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本文試就此觀點做一簡析。
《論語·先進》篇記載,孔子問其弟子們的志向,子路愿意治理千乘之國,冉有愿意理財使國家富足,公西華愿意相禮,只有曾點的愿望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的回答和其它三人完全不同,他追求在人生日用倫常之中達到“天人合一”之后的自我快樂,而這正是孔子所贊賞的。在孔子看來,人之為人,就在于人身上承擔的天命。因此人要成為自己就應當順從天命。所以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但是儒家并不將天命自我看作是一個現成的自我, 而是不斷處于“生成”的過程中。換言之,盡管天道萬物之理皆吾身之理,但人自身所承擔的天命是不斷展開、不斷顯現的。
而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對自我的不斷超越,不也正是孔顏的樂處嗎?《論語》中有很多地方談到“樂”,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薄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泵鎸ω毟F、憂傷、禍患等困境時內心能夠保持一定的張力,任由天理流行無礙。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自我內在的超越。外在的超越是無止境的,人永遠不能滿足,而且外在的超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所以便會生出許多煩惱,不得快樂。此外在人生里面,還有一個根本的矛盾,即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的矛盾。因此,當以“己”為超越的對象時,這種快樂的價值甚至比生命的價值還高,即“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種生命內在的超越,當然有知識層面的,但更多是就德行之科言的,儒家主張對道德要有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通過內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體自身的局限,達到天人合一的“內圣”境界,即孔子主張的“道”的境界。仁是道的核心內容。《論語·顏淵》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边@是孔子對仁學含義的明確定義?!墩f文解字》云:“仁,親也,從人二?!比收咝闹醒b著他人、關愛他人,故其字作“人二”。在孔子看來,愛上則曰“忠”,愛下則曰“恕”。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既利于主上,又澤及百姓,所以孔子稱其為“仁”??梢钥闯鋈鼠w現了生命的本質意義,仁是一種普遍的人類之愛,是“內圣”的自然流溢。
好比水滿了自然會流溢出來,布澤四方一樣,無疑古之為己之學達到盛德的境界,即成仁之后,自然會向外通,通向民族國家、歷史文化、要連屬家國天下而為一體,《尚書》所謂:“正德利用厚生”,孔子所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全都表示要通出去,以合內外、通物我,成己的同時成物。
此亦是“孔顏樂處”,在完善自身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幫助他人、推動社會進步。不過問題的關鍵不是向外通,而是向外通時的內心應是一種春明和樂的狀態(tài)?!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從“立己”到“利人”整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理活潑流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