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統(tǒng)生(教授) 殷功利
我國對外貿易在改革開放后飛速發(fā)展,實現了從1994年開始連續(xù)18年的貿易順差,2008年的貿易順差竟高達2981.3億美元,2011年為1551.3億美元。我國貿易順差持續(xù)時間是否過長、順差額是否過大一直以來備受爭議。
在歷史上,英國在1784—1913年,貿易順差持續(xù)了長達129年之久;美國在1874—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近一個世紀的貿易順差,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有63年,超過30%的有11年,超過40%的有5年?,F今主要經濟體能保持長期、大額貿易順差的,除中國外,還有日本和德國。從圖1可知,中國于1994年開始至今實現了持續(xù)貿易順差,1981—2010年期間平均年順差額為488.8億美元,從2005年開始到2010年連續(xù)6年對外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最高為2008年的2981.3億美元;日本在1981—2010年的30年里都保持著順差,順差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年份有7年,平均年順差額為715.6億美元;德國在1952—2010年連續(xù)59年保持貿易順差,2002—2010年連續(xù)9年對外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2006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為2000.9億美元,最高順差為2007年的2699.3億美元,2010年為2032.5億美元,平均年順差額為933.70億美元。與日本、德國相比,我國無論從貿易順差持續(xù)時間、平均年順差額,還是從年超過1000億美元的年份數量來看,都相應較少。
貿易不平衡度指的是某國貿易順差額與該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對于貿易不平衡度的標準,國際上通常為10%。
從圖2可知,我國在1997—1998年和2006—2008年的貿易不平衡度超過了10%,共5年,其他年份都小于10%;日本在1985—2010年期間貿易不平衡度超過了10%的年份共有16年,最高為1993年的20.0%;德國在1952—2010年共59年里,對外貿易全部為順差,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共有13年,最高為1974年的12.8%,并且近幾年不平衡度都保持在9%左右,2006—2010 年 分 別 為 9.8%、11.3%、9.9%、9.3%和8.7%。日本、德國及中國1994—2010年期間的貿易不平衡度平均值分別為9.3%、8.7%和7.2%,這說明日本貿易不平衡度是很高的,高于德國,更高于我國。與日本和德國相比,我國無論從年平均值,還是從年超過10%的年份數量來看,貿易不平衡度都不高。
經濟體若能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貿易順差的話,表明該經濟體的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是很強的。分析日本和德國貿易商品的結構及其變化將會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國貿易順差內涵。
1.日本對外貿易順差結構
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后,確立了貿易立國的國策,因此需要大量進口資源。在初級產品進口中,主要進口的是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非食用原料(SITC2)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而飲料及煙類(SITC1)和動植物油脂及蠟(SITC4)進口量很??;在工業(yè)制成品進口中,最主要進口的是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然后是雜項制品(SITC8)、按 原 料 分 類 的 制 成 品(SITC6)和化學成品及相關產品(SITC5),而 未 分 類 的 其 他 產 品(SITC9)進口量很小。
從表1中的各類產品進口比例來看,日本各類產品進口比例的變化,即進口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日本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大體上可以把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5—1970年),此階段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經濟積累階段,此間日本大量進口非食用原料。以1962年為例,進口非食用原料占總進口額的比例為41.9%。第二階段(1971—1990年),此階段日本進口結構升級較快,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躍居日本進口量首位,取代了原來的非食用原料。以1980年為例,進口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占總進口額的比例為50.03%,占比超過一半。第三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后),期間日本各類產品進口比例基本平穩(wěn),變化很小,進口產品結構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從工業(yè)化初期—工業(yè)化中期—工業(yè)化完成一步一步走來,與此相應的產業(yè)結構得到了優(yōu)化,實現了以重工業(yè)為主取代原來以輕工業(yè)為主。當然在這個過程的完成中對外貿易立下汗馬功勞,貿易出口的結構也實現了以機械設備出口為主,代替了原來的輕紡產品。各類產品出口額與進口額的情況基本相同。
從表2中的各類產品出口比例來看,日本各類產品出口比例的變化,即出口結構的變化,與進口結構的變化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其出口結構變化的劃分與進口一致:在第一階段日本大量出口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以1962年為例,出口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占總進口額的比例為42.16%。在第二階段日本出口結構升級較快,出口結構變化很大,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猛增,其工業(yè)化在20世紀70年代基本完成,機械及運輸設備在1980年占總出口額的比例為54.91%,占比超過一半,居日本出口量首位,取代了原來的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在第三階段日本各類產品出口比例基本平穩(wěn),期間機械及運輸設備占總出口額的比例維持在60%左右,出口產品結構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
表1 日本按照SITC分類的各類產品進口比例單位:%
從日本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很小,工業(yè)制成品出口比重很大。1962年和2010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分別僅為11%和4.08%,而工業(yè)制成品出口比重分別高達89%和95.92%。
2.德國對外貿易順差結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的德國,其經濟在戰(zhàn)爭中受到重創(chuàng),但戰(zhàn)后以其出色的對外貿易鑄造出一個貿易大國、工業(yè)大國及經濟大國。其貿易順差不僅持續(xù)時間長,而且數額巨大。在初級產品出口中,主要出口產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再依次是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和非食用原料,而飲料及煙類和動植物油脂及蠟出口量不大;在工業(yè)制成品出口中,最主要的是機械及運輸設備,再依次是化學成品及相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雜項制品,而未分類的其他產品出口量不大。
從表3中的各類產品出口比例來看,德國各類產品出口比例,即出口結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都比較平穩(wěn),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維持在4%左右,飲料及煙類的比重維持在0.7%左右,非食用原料的比重維持在1.6%左右,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的比重維持在2%左右,動植物油脂及蠟的比重維持在0.22%左右,化學成品及相關產品的比重維持在13.83%左右,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的比重維持在14%左右,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維持在48%左右,雜項制品的比重維持在10.40%左右,未分類的其他產品的比重維持在4%左右。
從德國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很小,工業(yè)制成品出口比重很大。1992年和2010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分別僅為8.15%和8.91%,而工業(yè)制成品出口比重分別高達91.85%和91.09%。
表2 日本按照SITC分類的各類產品出口比例單位:%
表3 德國按照SITC分類的各類產品出口比例單位:%
3.中日德三國對外貿易順差結構比較
從表4可知,我國工業(yè)制成品占對外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從1985年的39.3%升到2010年的94.8%,呈現上升趨勢,日本的比例從1985年的98.2%降到2010年的96.2%,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一直高于我國的比例,德國的比例很平穩(wěn),維持在91%左右,現已低于我國的比例,這從側面也反映我國出口結構得到了優(yōu)化。而如果把工業(yè)制成品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話,則得出的結果有所不同。1985年、2009年和2010年我國屬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化學成品及其有關產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出口額之和占對外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分別為5%、52.4%和53.6%,日本分別為66.0%、67.8%和69.2%,1992年、2009年和2010年德 國 分 別 為 61.9%、59.8% 和61%,可以看出,我國與發(fā)達經濟體的差距依舊較大。
從出口商品結構的多元化來看(如表5),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化學成品及其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所占比例之和高達89.21%;日本則較大地依賴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德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多元化程度較高,沒有過分依賴某種產品,并且結構一直比較穩(wěn)定,安全性比較高。
(四)貿易順差國際比較啟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識到看待我國貿易順差的焦點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認清我國貿易順差的經濟本質,同時還應著眼于國內經濟因素、國際政治外交等因素。通過前述分析可以得出:
第一,我國貿易順差為正?,F象。與日德相比,從貿易順差持續(xù)的時間、平均年順差額、年超過1000億美元的年份數量來看,我國都不大;從貿易不平衡度年平均值、年超過10%的年份數量來看,我國貿易不平衡度不高。另外,從國際經驗來看,一經濟體在其工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貿易順差帶有一定的普適性,現階段我國正邁向工業(yè)化的道路上,我國的外貿順差也是伴隨工業(yè)化進程自然發(fā)生的 (王子先,2010)。因此,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實屬正?,F象。對于貿易順差引起的貿易摩擦問題,如近期美國對我國的 “雙反調查”與其2012年大選有關,我們要有清醒認識,貿易順差僅僅為貿易摩擦的借口。對此類問題可以通過加強民間游說、政府間溝通、國際輿論宣傳等措施加以緩解。
表4 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結構的國際比較
表5 2010年中日德出口商品結構單位:%
第二,我國貿易順差產品品質不高。與日德相比,從貿易順差質量來看,我國還有待提高。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低于日本20個百分點,低于德國10個百分點,與日德的差距仍比較大;從價值鏈的增值環(huán)節(jié)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從事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環(huán)節(jié)。從日德貿易發(fā)展來看:日本在發(fā)展過程中,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遷,著力于技術創(chuàng)新來成功完成產業(yè)結構的升級換代和優(yōu)化順差商品結構;德國在國際貿易中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來生產符合世界市場發(fā)展需求的產品。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注重技術創(chuàng)新,而我國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
第三,通過 “后發(fā)優(yōu)勢”可以打造貿易強國。日德都從戰(zhàn)后凋零的經濟中成功實現了貿易、經濟強國的夢想,這點給我國很大的啟示,特別是日本戰(zhàn)后經歷了加工型、改良型及技術型貿易立國的發(fā)展歷程。只要我國利用好自身資源、勞動力及市場優(yōu)勢,并將其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帶來的機遇,努力加大引資和技術創(chuàng)新力度,就能實現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優(yōu)化,進而實現貿易強國夢想。
基于前面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貿易順差存在下列具體問題:
第一,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小。我國屬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化學成品及其有關產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出口額之和占對外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只有40%~50%,日本為70%左右,德國在60%左右,我國比日本低20個百分點,比德國低10個百分點,與日德的差距依舊比較大。
第二,我國出口產品勞動要素密集的性質未根本改變。日本的順差商品的結構經歷了不斷升級的過程,由20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漸升級到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雖然其要素密集度在一開始時并不具備絕對優(yōu)勢,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日本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遷,著力于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貿易成功完成了國內產業(yè)結構的升級換代。在其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和要素優(yōu)化的過程中,其貿易順差額在不斷擴大,順差商品的結構得到了優(yōu)化,質量獲得了提升。德國在國際貿易中自始至終都致力于創(chuàng)立具有優(yōu)勢的技術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通??梢詣澐譃楦邇r值技術產品和尖端技術產品,德國的優(yōu)勢在于前者,在20世紀90年代德國高價值技術產品對其貿易順差的貢獻率約7%。總之,德國能保持長期、巨額、高質量的對外貿易順差得益于其對高新技術的一貫追求及其產品符合世界市場需求。表面上,我國從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導轉換到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導,但是若從價值鏈的增值環(huán)節(jié)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仍然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環(huán)節(jié),我國的勞動力要素密集的性質未根本改變。
第三,我國貿易順差的貿易獲利小。從貿易獲利的角度來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仍然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環(huán)節(jié),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小、國際競爭激烈導致價格低,加之從出口商品結構的多元化來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從而貿易獲利??;日本出口商品中最終消費品占比大,以技術密集型為主,貿易獲利遠大于我國;德國對外貿易中的獲利正是得益于世界市場對高價值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強大需求,其貿易獲利大。
當前我國貿易順差問題背后的內在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工貿易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力軍。我國加工貿易的進出口額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11年的出口額由1994年569.80億美元升高到8354.20億美元,18年間增長了14倍。加工貿易占總出口比例在1996—2007年都超過了50%。加工貿易的貿易順差也呈現上升趨勢,1994年僅為94.10億美元,2011年高達3656.20億美元,18年間增長了38倍。加工貿易的貿易順差占總順差的比例在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00%?;诩庸べQ易為一種增值的貿易方式,其結果必然導致貿易順差。
第二,我國加工貿易企業(yè)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分析加工貿易價值鏈環(huán)節(jié)的利益分配方面,臺灣宏基公司董事長施振榮提出的 “微笑曲線”為此提供了思路 (如圖3)。曲線代表整個產業(yè)鏈,曲線的兩個高端分別為產品研發(fā)和營銷渠道,曲線的最低端為加工制造。由于我國加工貿易處于微笑曲線的弧底,所以我國加工貿易的獲利較低,而處于高端的產品研發(fā)和營銷渠道被外方掌握,其收益是我國加工貿易的獲利的數倍。我國的加工貿易實際上是在世界產業(yè)結構轉移中承接了加工組裝環(huán)節(jié),從日本、“亞洲四小龍”及東亞其他國家進口零部件,并把產成品出口到歐美等國家。正如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2009)所說:“目前我國有加工貿易企業(yè)超過12萬家,解決就業(yè)約4000萬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工貿易的順差產生在中國,但利益由全球分享,中國只是在組裝、加工環(huán)節(jié)獲得利益?!?/p>
第三,我國研發(fā)投入不足,技術創(chuàng)新乏力。在研發(fā)投入上,國際社會的研發(fā)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5%,我國2011年是1.49%,沒有達到1.5%;科技成果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國際的水平是70%,我國是39%,低于國際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技術的對外依存度,國際社會要求低于30%,我國是60%。從這三個指標看,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創(chuàng)造大國轉換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和國際上差距仍然很大。
當前,應對我國貿易順差中存在的問題,必須緊密結合 “十二五”時期經貿發(fā)展總要求,加快轉變外貿發(fā)展方式,切實推動外貿發(fā)展從規(guī)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優(yōu)勢向綜合競爭優(yōu)勢轉變,大力發(fā)展技術先進、結構優(yōu)化、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yè)體系,著力拓展進口及內需,加快實施 “走出去”,實現貿易順差來源多元化。
第一,加強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攀升出口產品價值鏈。日本、德國經驗顯示:創(chuàng)新技術是一經濟體出口競爭力的發(fā)動機及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保證。由于我國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比較大,導致在國際分工中我國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產品價值鏈的分工末端,產品附加值極低。對此政府與企業(yè)應該加大對研發(fā)、人力資本及知識資本的投入。對于大多數為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業(yè),更應該加大研發(fā)力度,擴大其國內采購率,對現有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管理等進行改進,通過擁有產品或服務的核心技術及自主品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yè)和集團公司,使我國和德國、日本一樣,真正實現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導。
第二,建立健全擴大進口及內需的體制機制。在采取有保有壓的政策來加大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來進一步發(fā)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當前,過大的貿易順差,造成外匯管理壓力過大、貿易摩擦頻發(fā)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在大量進口國內稀缺礦產資源、能源、原材料以發(fā)展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同時,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技術外溢效應較大的其他商品或服務貿易產品,能通過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提高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有利于促進技術升級及產業(yè)結構轉型。同時,在當前歐美需求不旺,特別是歐債危機深陷泥潭的背景下,必須深化收入分配體制和系統(tǒng)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釋放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以緩解我國出口壓力,減少經濟過度波動,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
第三,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我國的外匯儲備大部分用于購買以美國為主的國債,一小部分用于間接投資,但其收益率都不高。當前,我國應牢牢抓住金融危機后國際新一輪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發(fā)展對外直接投資。從投資地區(qū)分布來看,要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來決定投資地區(qū)。資源型產品獲取應主要投資于非洲及拉丁美洲,先進技術獲取應主要投資于美日歐。同時要分散投資風險,避免過于集中于個別國家。從投資行業(yè)來看,投資行業(yè)要結合我國 “十二五”規(guī)劃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方向。為此,投資時要能從東道國獲得與國內產業(yè)結構升級相關的先進技術,有利于我國產業(yè)技術的提升。為了獲得我國所需的戰(zhàn)略性資源,我國對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qū)的對外直接投資要加大,但必須重視合規(guī)經營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承擔,保障合作的互惠互利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四,實現貿易順差來源多元化。一是降低在美市場順差份額。2010年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額和其占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811.88億美元和98.96%,無論從貿易順差的絕對值還是占比來看,我國對美國貿易的集中度確實比較高。為此,我國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在美市場順差份額,積極擴大從美進口,但這需要爭取美國放松在高新技術領域對我國出口管制。二是對歐盟市場分布更趨多元化。2010年我國對歐盟貿易順差額和其占全國貿易順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425.49億美元和77.85%,我國對歐盟貿易的集中度過高,但是我國對其各成員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并不高。歐盟市場容量很大,因此我國應該鞏固對西班牙和英國的出口,加大對德國、法國、意大利的出口,與此同時,加大對歐盟其他小國的出口,使我國在歐盟的市場分布更加多元化。三是加大開拓貿易順差新來源。首先,加大開發(fā)發(fā)達國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其次,要加大開拓新興市場,像 “金磚五國”中的俄羅斯、巴西、印度及南非,還有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墨西哥等。這些新興市場具有進口增長速度快、未來市場潛力大的特點。再次,應加大開拓非洲、拉丁美洲等資源富庶的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市場。在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企業(yè)需要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要在市場調研、信息收集方面支持企業(yè),還要利用金融、稅收和財政政策等為企業(yè)開拓新市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