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懋
說到橄欖,人們心目中只有烤扁橄欖、甘草橄欖、和順橄欖以及春節(jié)元寶茶蓋上擺著的兩只青橄欖。
青橄欖偶爾露面,卻少人問津,因其味澀。友人曾賜我橄欖兩枚,道謝后收下,回家卻置之不理。澀味,有一點(diǎn)并不厭嫌,例如好的“龍井”,有橄欖的澀味,反而值得回味。
在宋代,橄欖被稱為“諫果”,《齊東野語》云,“諫果”之名起自宋代:涪翁為名士,他朋友家小軒窗外有棵橄欖樹,他觸景生情,為該軒起名“味諫軒”。恰好朋友送來橄欖,他即興賦詩一首:“方懷味諫軒中果,忽見金盤橄欖來。想與余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弊源撕?,橄欖便有了“諫果”之美稱。
中國橄欖能生食,叫“青果”;也有不能生食者,如烏欖,跟歐洲油橄欖一樣。它被粵人加工成欖豉,作調(diào)味品。有瓶裝的橄欖菜,是一種下粥的醬菜,里邊有烏欖。
橄欖開胃下氣、止煩渴、生津液,治咽喉痛。冬季氣候干燥,含食橄欖有生津益喉之功;若泡茶或細(xì)嚼,可治咽喉痛。它含鈣量很高,為百果之冠,兒童或孕婦在冬春多食橄欖,可補(bǔ)充鈣質(zhì)不足。
歐洲人視橄欖為寶,因其代表和平、長壽與力量。歐洲多橄欖樹,但生果不能食,難怪那兒多加工產(chǎn)品:腌橄欖有十種口味,如香草味、蒜味、檸檬味與辣味等。歐洲人用油炒菜,上來就用橄欖油,讓我羨慕不已;拌色拉,當(dāng)然也用它。他們還讓橄欖油在護(hù)膚美容上發(fā)揮作用——這是一種磨砂泥,由綠粘土、葡萄籽油與純橄欖油制成,甚至里邊還攙欖核微粒。
滇橄欖,雖有“橄欖”之名,但它與橄欖毫無關(guān)系,它是產(chǎn)于云南的一種藥材,也可食用。它叫余甘子。前面宋代涪翁詩句中有“想與余甘有瓜葛”,“余甘”是澀味到后來有了甜味,“余甘子”即因此得名。余甘子屬大戟科油柑屬,果實(shí)球形,成熟時紅色。它分布于東南及西南,李時珍說:“余甘,泉州山中有,形狀如川子,味道類似于橄欖,也可蜜漬、鹽藏后作為土特產(chǎn)。”
大戟科植物中有一些含白色乳汁,我很熟悉的是澤漆,俗名“五臺頭”,又稱“五鳳草”,有小毒,但可利尿消腫與化痰散結(jié)。
我買過一罐云南出產(chǎn)的滇橄欖汁,略有橄欖味。
(編輯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