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民
蘇格拉底是歐洲古代一位著名哲人,他在公元前5世紀的家鄉(xiāng)保衛(wèi)戰(zhàn)中,英勇善戰(zhàn),多次拯救過同伴的生命,為此而榮獲過“勇敢戰(zhàn)士”的桂冠。蘇格拉底博學多才,是古希臘的“孔子”,然而他謙遜地說:“我只是個愛好智慧的人?!?/p>
智慧是經(jīng)常會被提到的詞匯。誰都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智慧。印尼巴厘島有個贊頌知識降臨于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謂之“智慧節(jié)”。其時“智慧女神”娑羅室伐底手捧“吠陀”經(jīng)典以象征知識寶庫,提醒人們要更多地掌握知識,讓自己成為一個“完人”。學校老師則借機要求學生勤奮學習做個智者。
人們說,21世紀是智慧至上時代;人們說,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
那么,智慧是什么?
學者的解釋是:“猶言才智、智謀?!?/p>
托爾斯泰說,聽到槍炮聲的士兵們就伏下身體保護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智慧。老子說,追求無、接近于無就是智慧。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智力”,通常就叫“智慧”。不過能否這樣說,智慧應該是智力發(fā)展的結(jié)果。
王蒙先生認為:“‘智強調(diào)的是知識與膽識,是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估量、選擇與決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對于是非、正誤、成敗、得失等的迅速感受與理解掌控?!?/p>
什么是智慧?我們還是用事例來說明。
愚公移山的故事人所共知。曾經(jīng)欽佩愚公的智慧:敢干而有遠見,堅信子子孫孫會跟他一樣地挖山不止。然而再想想就不對勁了。理由一,愚公的子孫不一定會像他老人家那樣去挖山,他們很可能會轉(zhuǎn)變思維,例如,可以搬家,可以修路,或者干脆買架直升機飛進飛出,干嘛非要挖山呢!因此,移山之事可能會半途而廢。理由二,一座火山的體積何等大,挖山挖出的大量土石堆放何處?事實上,連神仙也無法就近輕松處理它們,只能運用仙術(shù)把大山搬到海里去。若靠愚公及其子孫們,顯然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僅舉這些,就可證明智叟勸阻挖山確是智慧之言,而愚公不考慮后果的蠻干,實屬不明智之舉。
再說一個故事:從前,有位喜歡別出心裁的國王,發(fā)出了這樣一道旨意:無論是誰,如果能用最便宜的東西和最快的速度將宮廷中的一座殿堂填滿,就可以得到百頭牛羊。消息傳出,全國的臣民都想得到這份獎賞。于是,人們排隊來到了坐在這座殿堂里的國王面前,報告各自的方案。有說可割野草運來塞滿殿堂的;有說可摘鮮花讓香味充滿殿堂的;有說可以引水用來灌滿殿堂的,對此,國王都未置可否。后來有位小伙子向國王施禮說道:“國王陛下,我認為這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只要點上蠟燭就可以了?!闭f著,他點燃手中的蠟燭并高高舉起,瞬間,光亮照滿了整座殿堂。國王見此,喜形于色,認可小伙子的方法最佳,宣布小伙子獲勝,并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小伙子的勝利,就是智慧的勝利!
其實,智慧無處不在,不過它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
諸葛亮面對強敵,用空城計渡過難關,是智慧。小玩伴跌進水缸,司馬光砸缸放水救小兒,也是智慧。有一個人被大蛇緊纏之后,就用牙齒狠咬蛇尾,大蛇因疼痛而“松綁”,此人趁機拔出腰間的匕首刺向蛇頭,此時此刻,“狠咬”就是智慧。前兩年有報道,某青年被滾落的巨石壓住一只手無法動彈,在呼天不應的情況下毅然斷臂求生,這“舍車保帥”法當然也是智慧。
智慧源于實踐,來自知識。既如此,就讓我們在努力求知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吧。
(編輯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