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病毒感染導致心肌出現(xiàn)局限性或者彌漫性炎癥,稱之為病毒性心肌炎。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發(fā)病過程中,病毒的直接損傷、機體的免疫反應,以及細胞因子的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出現(xiàn)類似感冒癥狀,或者嚴重性心衰、心律失常,甚至導致猝死[1]。所以,對于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中,通過白介素和心肌酶譜的檢測,探討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我院診治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30例觀察組患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熱、腹瀉病史,均符合2005年心肌炎心肌病專題研討會紀要的診斷標準,均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8.5~63.5歲;30例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8.0~63.0歲。在年齡、性別方面,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1.2.1 心肌酶譜測定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1.2.2 白介素IL-18、IL-6檢測方法 利用雙抗體夾心的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借助相關(guān)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在450nm波長下,測定IL-18和IL-6水平。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IL-18、IL-6水平,以及 CK和CK-MB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結(jié)果見表1。
表1 兩組心肌酶譜及白介素水平比較()
表1 兩組心肌酶譜及白介素水平比較()
組別 IL-18(ng/L) IL-6(ng/L) CK(U/L) CK-MB(U/L)觀察組10.7±2.3 59.6±9.2 162.3±40.5 32.2±6.7對照組 4.5±0.8 34.6±5.7 116.7±37.2 13.3±3.2 T值 2.19 2.21 2.43 2.27 P值 <0.05 <0.05 <0.05 <0.05
病毒性心肌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以柯薩奇B病毒為主的病毒感染,侵犯心肌組織,導致局灶性或者彌漫性的心肌間質(zhì)滲出、心肌纖維細胞的變性、壞死,以及溶解等疾?。?]。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心包、心內(nèi)膜炎等癥狀,從而導致心功能異常,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癥狀差異性很大,病程也長短不同,但是預后都相對較好,也有部分患者由于遷延不愈,心臟代償性擴大,最終發(fā)展為心肌炎后心肌病[3]。
肌酸激酶(CK)作為心肌組織的重要調(diào)節(jié)酶,除了存在于心肌組織外,還存在于腎臟遠曲小管,以及腦組織中。CK是M亞基和B亞基組成的二聚體,可以形成多種同工酶,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就是主要作用于心肌的同工酶,具有器官特異性,分子量相對較小,在心肌受損早期就可以出現(xiàn)CK-MB的快速升高,但持續(xù)時間短,下降速度快[4]。
IL-18作為新型多效型細胞因子,通過巨噬細胞、枯否細胞,以及角質(zhì)細胞等的活化,產(chǎn)生IL-18,參與機體的炎性反應,以及相關(guān)免疫應答,誘導單核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5]。IL-18主要是通過刺激T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而IL-18本身并沒有抗病毒作用,但與心肌免疫損傷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有報道稱,人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IL-18的同時,被感染細胞也會快速凋亡,表明IL-18有免疫損傷作用。
IL-6作為糖蛋白中的一種,廣泛存在于活化的B細胞、靜止T細胞,以及NK細胞的表面。正常情況下,由于內(nèi)皮細胞持續(xù)分泌,所以人血清中含有相對較少的IL-6。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尤其是急性期,在病毒的刺激和誘導下,單核巨噬細胞為主的免疫活性細胞產(chǎn)生并釋放大量的IL-6,導致血清IL-6水平顯著升高,增強機體對感染病毒的清除作用,發(fā)揮對機體的保護功效。
本研究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IL-18、IL-6水平,以及CK和CK-MB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總而言之,心肌酶譜和白介素指標的變化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應心肌病變程度,有利于患者預后情況的判斷,值得臨床推廣。
[1]林艷.心肌酶譜及其比值與肌鈣蛋白定量測定對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價值.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2):154-155.
[2]陸秋芬,許之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與心肌損傷指標相關(guān)性研究.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7,6(2):134-136.
[3]陳四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的變化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6):930-931.
[4]劉瑤.肌鈣蛋白心肌酶譜及C反應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意義.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13(9):964-965.
[5]王仲華,周榮靚,方永祥,等.病毒性心肌炎血清 IL-8、IL-6、TNF-α水平的變化及意義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1):1563-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