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民 段明科 郭雷 王濤 鄭鴻翱
近年來,隨著體外循環(huán)的廣泛開展以及肺移植的逐漸成熟,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損傷越來越受到重視。本實驗通過建立大鼠在體的肺IR模型,研究蛋白酶抑制劑:U對肺IR損傷中炎癥反應中的細胞因子IL-10以及sICAM-1的作用,同時應用同位素方法驗證肺組織通透性的變化。
1.1 一般材料 成年健康SD大鼠60只,雄性,體重280~320 g,由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烏司他丁(Ulinastatin,U)注射液由廣東天普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白細胞介素-10(IL-10)和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sICAM-1)試劑盒購自美國R&D Systems公司(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考馬斯蛋白測定試劑盒購自美國PIERCR公司;125I同位素源購自中國同位素公司。
1.2 模型制備 3%戊巴比妥鈉(30 mg/kg)腹腔內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每只大鼠肌內注射阿托品0.04 mg/kg,氣管切開后插管連接小動物呼吸機控制呼吸,呼吸頻率60次/min,吸呼比1∶1.5,工作壓力(即潮氣量):0.02 mPa,吸氧濃度(FiO2)1.0。經左胸第5肋間進入胸腔,游離左側肺門,由肺門下方繞過阻斷帶備阻斷,阻斷前5 min每只大鼠由陰莖背靜脈注射肝素50 U(生理鹽水稀釋,每只0.5 ml)。
1.3 動物分組 36只SD大鼠隨機分為6組(每組6只):假手術組(S組):完成以上手術操作,但肺門不阻斷;缺血0.5 h組(Ⅰ組):阻斷肺門后造成肺缺血30 min;缺血-再灌注組(IR組),又分為兩個時段: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組(IR30)和再灌注120 min組(IR120);烏司他丁組,亦分為兩個時段:缺血30 min后,再灌注30 min組(U30)和再灌注120 min組(U120)。烏司他丁組在再灌注前5 min由陰莖背靜脈緩慢注射烏司他丁75000 U/kg,IR組注射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在再灌注期間,每隔1 h由皮下注射生理鹽水0.5 ml以補充水分丟失。試驗結束后在各時點用放血法處死動物,取相同部位部分新鮮左肺組織用4%多聚甲醛固定,作常規(guī)光鏡檢查,其余肺組織放入-70℃冰箱待測。
1.4 觀察指標 及其檢測用ELISA方法分別檢測肺組織中IL-10和血漿sICAM-1的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蛋白測定法檢測肺組織中的蛋白含量。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用SPSS 11.0版統(tǒng)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組間比較采用q檢驗。
2.1 肺組織IL-10水平的變化 正常情況下肺組織中IL-10有少量表達,單純缺血30 min后IL-10水平即有升高,與S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再灌注后各時段亦有升高。應用U后各時段和IR組相應時段相比IL-10水平顯著高于S組(P<0.01)。見表1。
2.2 血漿sICAM-1水平的變化 缺血30 min后sICAM-1水平雖然有所升高,但和S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灌注30和120 min后sICAM-1明顯升高,和S組及Ⅰ組相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應用U后各時段sICAM-1水平明顯低于IR組(P<0.01)。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IL-10、sICAM-1水平的變化
2.3 肺組織通透性的變化(125IBSA漏出量表示,單位:counts.min-1 g tissue/ml blood)缺血30 min后肺組織通透性有所升高(0.085±0.014),和S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R30 min(0.164±0.018)和 120 min(0.227±0.024)和S組和Ⅰ組相比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U組各時段(0.092±0.015,0.104±0.009)和IR組各時段相比明顯降低(P<0.01)。見圖1。
圖1 肺組織中125IBSA漏出量的變化
烏司他丁是從人類新鮮尿液中分離純化出來的一種糖蛋白,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近年來研究顯示:U不但能夠抑制多種蛋白酶及糖和脂類的多種水解酶活性,而且還可以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產生、改善休克時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抑制炎癥介質的過度釋放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種特殊的藥理作用[1]。大量的動物和臨床研究均證實了IR過程中的炎癥反應是造成肺再灌注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與肺IR損傷有關的炎癥反應過程包括炎癥細胞的趨化、浸潤、激活以及炎癥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因此,拮抗炎癥反應的損傷性因素,應用各種策略重建體內致炎與抗炎機制的平衡成為減輕IRI的重要措施[2]。
IL-10作為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抗炎介質,一方面抑制炎性細胞的黏附、浸潤,另一方面抑制各種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重建體內炎癥介質及抗炎介質的平衡。研究證明在肺IR損傷中,無論是內源性還是外源性的IL-10都可以減輕再灌注損傷,改善肺功能,發(fā)揮保護作用[3]。本實驗中正常肺組織中IL-10幾乎無表達,在缺血階段IL-10就有上升,表明體內的抗炎機制在缺血期就已經啟動,再灌注后隨著肺內的炎性改變的增強,IL-10水平亦相應升高,并隨著再灌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體現(xiàn)出機體本身對于IR致炎反應的負調節(jié)。應用U后IL-10的表達和再灌注組比明顯增強,表明UTI可以促進內源性的IL-10的產生,從而可能起到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肺組織IR損傷。
sICAM-1存在于人的血清中,是除了位于細胞膜表面的mICAM-1以外的另一種形式。正常狀況下,血液中含量極低,但在炎癥反應時可被 TNF-α、IL-1、LPS等誘導而大量表達,在介導PMN活化與信號轉導中具有重要作用[4]。研究報道,sICAM-1可以活化肺泡巨噬細胞,誘導中性粒細胞的黏附和聚集而產生肺損傷[5]。sICAM-1可通過與CD18相互作用,激發(fā)損傷局部的PMN釋放彈性蛋白酶,造成遠處器官功能失調和損傷。急性肺損傷時,肺泡灌洗液中的sICAM-1的濃度明顯升高且和肺損傷的程度呈正相關[6]。血中sICAM-1濃度升高可由于激活的內皮細胞表面表達ICAM-1增多或繼發(fā)于內皮細胞損傷的蛋白酶溶解作用,故sICAM-1濃度的升高可以作為內皮細胞損傷或激活的標志。單純缺血30 min肺組織sICAM-1的表達和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再灌注后表達明顯增加,再灌注0.5 h和2 h和S組及Ⅰ組相比均有明顯的升高,說明IR可以明顯的增加sICAM-1,進一步促進PMN的聚集、激活等炎癥級聯(lián)反應,引起局部及遠隔器官的損傷。應用UTI后各時段和再灌注相比sICAM-1水平顯著降低,表明UTI不僅可以抑制早期的sICAM-1蛋白質前體的活化,而且可以從基因水平抑制其mRNA的表達,從而起到抑制sICAM-1的致炎作用,減輕肺組織的再灌注損傷。
綜上,U通過促進內源性IL-10的表達,抑制sICAM-1的釋放而起到抑制肺IR損傷中炎癥反應的作用,降低肺組織的通透性,減輕肺組織水腫和肺泡水腫。在臨床體外循環(huán)或肺移植中適當應用U,可能有益于控制肺IR中的炎癥放大作用,避免或減輕肺IR損傷。
[1] 黃文彬,申捷,張琳,等.烏司他丁對鼠急性肺損傷的保護作用及相關因子的表達.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9(1):37-42.
[2] Calixto JB,Campos MM,Otuki MF,et al.Anti-inflammatory compounds of plant origin.Part II.Mod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chemokines and adhesion molecules.Planta Med,2004,70(2):93-103.
[3] 任大賓,孫仁宇.白介素10的抗炎功能及其分子機制.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5,25(3):175-178.
[4] Witkowska1 AM,Borawska MH.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an overview.Eur Cytokine Netw.2004,15(2):91-98.
[5] Kanayama S,Yamada Y,Onogi A,et al.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bikunin on down-regul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expression in activated neutrophils.Cytokine,2008,42(2):191-197.
[6] Mendez MP,Morris SB,Wilcoxen S,et al.Shedding of soluble ICAM-1 into the alveolar space in murine models of acute lung injury.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6,290(5):L96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