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西哈努克太皇陛下不幸因病逝世,消息很快傳遍神州大地,中國人民很悲痛,我也很悲痛。10月15日那天晚上,我在外忙完一場采訪后回家,兒子對我說:“老爸,有個網站的微博將你古早的一篇文章曬出來了,內容是西哈努克親王在城隍廟吃一碗雞鴨血湯,城隍廟為此殺了108只雞。不少網民瘋狂轉發(fā)并質疑108只雞的真實性。”
未等我向兒子交待當時的歷史背景,手機連續(xù)響起,好幾家媒體強烈要求我回憶一下親王吃雞鴨血湯的軼事,我一概回絕。我認為在親王尸骨未寒的當口,沒必要以這個“暴殄天物”的軼事來確定他與上海的親密關系。
我在文章里這樣記述:1973年,流亡中國的西哈努克親王到上海訪問,負責接待的南市區(qū)飲食公司準備請親王品嘗一下上海風味小吃,精心設計了一份14道點心的菜單,最后有一道雞鴨血湯。為做好這道風味,師傅們三下南翔,找到了優(yōu)質的本地草雞,殺了108只雞才找到所需的雞卵——真叫是殺雞取卵了。這個雞卵并非成形結殼的雞蛋,而是附著在腸子里的卵,才黃豆那么大小。黃澄澄的雞卵,配玉白色的雞腸和深紅色的血湯應該相當悅目。但是當天親王跟莫尼克公主打網球賽,一時難以收場,活動就改到第二天。于是第二天師傅們又殺了108只雞。當這道湯上桌時,親王一吃,贊不絕口,一碗不過癮,又來一碗。
我非親歷者,此事乃綠波廊經理肖建平親口告訴我。
那么我對民間故事色彩如此濃厚的說法如何表態(tài)呢?文章里赫然在目有一句話:“聽了這個故事,我希望它僅僅是一個傳說。”
但這句話,恰恰被質疑我的人選擇性地疏忽了。還有些人斷章取義,只看標題,或干脆一口咬定關于108只雞的出處在我。
還有一位網民要求我從技術層面解釋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這或許逼近關鍵問題了。從技術層面上說,要從母雞腹內搞到足夠的、大小一致的、符合政治審美學的雞卵,殺十只雞大概可以完成。但中國人對數字是極其迷戀的,好事情須湊足十樣錦,難辦之事則要夸大為九九八十一難,所謂108只雞的定量,無意中又與梁山108條好漢對應起來。你可說這一說法嚴重違反統計學,但它能精準地撓到中國人的癢處。當初我寫這篇文章時,就沒有當成新聞報道,更沒在新聞報刊上刊發(fā)。我認為,108只雞的傳說,巧妙地烘托了歷史事件,點出了中國特色,但今天的讀者也沒必要以此為把柄,言辭洶洶地糾纏到制度層面。
當然,此事也給我一點啟發(fā):在缺乏實證而喜好傳說的中國,在淺閱讀的環(huán)境里,有些事情很容易以訛傳訛,三人成虎。
我再講一個與綠波廊有關的故事。1996年6月30日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城隍廟綠波廊里吃了頓簡便的工作午餐,克林頓筷子功夫不夠好,吃桂花拉糕時筷頭總被粘住,為此先后換了三雙筷子。
后來我問當時的店經理、面點制作大師周金華為何不將這三雙筷子收集起來留作檔案?他諾諾不知所措。于是我就跟他講了一個故事:1972年2月中美發(fā)表上海聯合公報后,周恩來在錦江小禮堂招待尼克松總統,餐畢雙方起身離席時,多倫多環(huán)球郵報駐華記者約翰·伯納斯飛快地跑到餐桌前,將尼克松的筷子塞進自己口袋留作紀念。
這時,旁邊有位中層干部插進來說:那么我們再從筷子里隨便拿三雙不就行啦?我斷然否定:不行,不能偽造歷史。
接下來我又講了一個故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總投降儀式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zhàn)艦密蘇里號上進行,盟軍簽字代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準備了5支派克金筆用作簽字,然后分別送給兩位美國將軍和美國111檔案館及西點軍校,最后一支贈給愛妻瓊妮。
中西文化的差別,在這檔事上或許也可看出點名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