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就著茶水閱讀朋友關(guān)于潮汕美食的長文,我那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的減肥工程差點當場潰壩。就此心里不停盤算,干脆拉上哪位閨友專門去汕頭整一趟“吃之旅”?
即如文中提到的潮汕名小吃“蝦米筍粿”,咱就非常想親眼看一看它的模樣,再親口嘗一嘗它的滋味,因為實在覺得此物就是古代“兜子”的后身?!拔r米筍粿”是把赤肉、白肉、蝦米、竹筍、香菇的碎粒拌成餡,用米粉皮包成球,先蒸熟,再將底面略煎?!对司蛹冶赜檬骂惾分杏涗浀摹八Вㄢ皇牵ㄢ涣_)”則是將羊肉與羊雜、羊尾油、竹筍、決明切碎,加調(diào)料拌成餡,同樣用粉皮作為外皮,在籠中蒸熟。不過,與筍粿不同,水晶(饣是)(饣羅)需把粉皮鋪在一個“盞”式的花模里,這樣,粉皮就自然地圍成了一個凹杯形。用拌餡填滿粉皮圍成的凹窩,再把多出在餡料之外的粉皮部分反折過來,將餡料完全包蓋在內(nèi)。如此包好餡料的盞形模子統(tǒng)一碼放在蒸籠內(nèi),一鍋蒸熟。下火后,連盞倒扣在碟子上,去掉盞模,呈現(xiàn)在碟中的,便是一只卓然凝立、粉皮微微透明的晶瑩美點。因為內(nèi)里滿涵羊油,滋潤透明,如一塊水晶,因此冠以“水晶”的佳名。
“(饣是)(饣羅)”這個名字很怪,也很少見。實際上,《元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介紹了其他幾款以完全同樣的方法做出的蒸點,卻是叫“兜子”。兜子可是在五代、宋時的文獻中時時出現(xiàn)的一種點心名稱,如《清異錄》中提到,五代時汴梁的知名飯店“張手美家”在陰歷二月十五日亦即佛祖釋迦牟尼涅槃的日子,會特制 “涅槃兜”作為節(jié)日美點。此外《東京夢華錄》里記錄有“決明兜子”,《夢粱錄》言及“江魚兜子”。從《元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呈現(xiàn)的“鵝兜子”、“雜餡兜子”、“蟹黃兜子”、“荷蓮兜子”來看,這種蒸點著實美味饞人。荷蓮兜子甚至設(shè)計得頗有韻味,在把粉皮置于盞形花模內(nèi)之后,先向凹底填放鮮嫩蓮子以及雞頭米、松仁、胡桃仁、楊梅仁,還有切碎的乳餅、蘑菇、木耳和熟鴨蛋。這只是第一層素餡,其上還要再堆一層羊肉與江米飯加調(diào)料拌成的葷餡。蒸熟之后,兜子被倒扣過來,脫去盞式花模,這時葷餡層反而成了墊底,而蓮子、松仁的素餡卻翻為上層,在沁油的薄皮內(nèi)隱約見影。不難想象,既然這種蒸食總是利用花模成形,那么,花??梢愿鶕?jù)需要做出各種輪廓。名為荷蓮兜子,想必其盞模一定做成蓮花或荷葉形吧!因此,最終出現(xiàn)在碟中的,乃是一朵垂首的蓮花或者倒覆的荷葉。如此精美的點心,還要澆上奶酪與芝麻醬的澆汁!
我一直懷疑,“(饣是)(饣羅)”實為“(饣是)(饣羅)”之誤?!埃ㄢ皇牵ㄢ涣_)”是唐代的一種食品的名稱,兩個怪字湊在一起,似乎頗難理解,有一種看法以為是異域詞語的譯音。但我覺得這兩個字其實只是“畢羅”被加上了偏旁,在漢語里,“畢羅”就是“全包”的意思呀。不妨推測,因為是用一張粉皮把很豐富的餡料悉數(shù)包裹在內(nèi),所以唐人冠以“畢羅”之名,入五代以后逐漸被“兜子”的叫法替代。明白這一點,才容易理解《酉陽雜俎》記載的“櫻桃(饣是)(饣羅)”的妙處。據(jù)說,這一名點制作時會用到新摘的櫻桃果,并且成品之后櫻桃不變色也不變形,仍然紫紅飽滿。如果將櫻桃與其他餡料摻在一起,裹于粉皮之內(nèi),上籠蒸熟,相對來說更容易做到維持原有形色吧!櫻桃涵在花柱式的糕體內(nèi),透過薄薄的粉皮朦影玲瓏,僅僅是想一想,就會覺得誘人。
大致到明代以后,兜子漸漸不再流行,不知是否因為蒸制過程太過繁瑣。今日,若是有人能夠參考“筍粿”,再根據(jù)文獻里關(guān)于“兜子”做法的詳細記載,讓荷蓮兜子與櫻桃(饣是)(饣羅)的滋味重現(xiàn)于世,那倒是挺有趣的復(fù)古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