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思艷
患者體內(nèi)的脂肪代謝或者運轉(zhuǎn)出現(xiàn)異常而引起血漿脂質(zhì)偏高稱為原發(fā)性高脂血癥[1],是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積極調(diào)節(jié)患者血脂,對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2]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對比觀察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患者112例,所有患者TC≥5.7mmol/L,TG≥1.7mmol/L,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這3項指標中有1項超標者。排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孕婦、哺乳期婦女,他汀類藥物過敏者,遺傳性血脂升高,其他病變引起或藥物引起的高脂血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37~72歲,平均(51.23±1.36)歲;對照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齡35~69歲,平均(49.41±1.46)歲。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飲食控制、運動、戒煙、戒酒。觀察組給予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天,對照組給予辛伐他汀口服,1次/天,兩組劑量均為10mg,治療期間不可繼續(xù)服用影響血脂代謝的其他藥物,兩組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分別檢測血脂水平,測定血清TC、TG、HDL-C和LDL-C,比較兩組的血脂水平變化;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 依據(jù)1998年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進行判定,達到指標中任一項者即可判定。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LDL-C下降≥20%,HDL-C上升≥2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LDL-C下降10%~20%;HDL-C上升0.10~0.25mmol/L。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行χ2檢驗,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nèi)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TC、TG、LDL-C、HDL-C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TC、TG、LDL-C、HDL-C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時間 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觀察組 56治療前 7.16±0.52 2.34±0.41 3.84±0.76 0.73±0.24治療后 3.63±0.82ab 1.72±0.32ab 1.72±0.67ab 1.34±0.28ab對照組 56治療前 7.14±0.74 2.29±0.36 3.89±0.74 0.76±0.27治療后 4.25±0.72b 2.15±0.46b 2.57±0.62b 1.14±0.24b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腹脹1例,便秘2例,對照組腹脹1例,輕度頭痛3例。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脂蛋白血癥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又可引起膽石癥。高脂血癥的治療原則是堅持長期綜合治療,包括調(diào)節(jié)飲食及生活方式,使用藥物降低過高的血脂,他汀類藥物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已成為調(diào)脂的首選藥物[3]。
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均為HMG-CoA還原酶抑制劑,能減少膽固醇的合成,細胞內(nèi)膽固醇含量減少后反饋性地促進細胞表面LDL受體的表達,對vLDL殘粒和LDL的攝取和清除增加,從而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增高HDL-C水平。有研究表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阿托伐他汀最強[4],阿托伐他汀是人工合成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不需代謝轉(zhuǎn)化即有藥理活性,而辛伐他汀則是非活性的內(nèi)酯形式的藥物,必須代謝后才能顯現(xiàn)藥理活性,阿托伐他汀對HMG-CoA還原酶的半衰期約20~30h,與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更易吸收,生物利用度更高,半衰期更長。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后血脂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比對照組改善明顯,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說明阿托伐他汀有較好的降脂活性,具有較強的降脂作用,能夠有效地控制膽固醇的合成,是一種臨床較理想的用于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的藥物,值得臨床推廣[5]。
[1]王建文.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的療效比較[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6,24(2):183-184.
[2]仇麗琴.兩種他汀類藥物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2):85-86.
[3]施志云.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0,19(2):146-146.
[4]鄙琳,曹立亞,雷建軍,等.9種常見調(diào)血脂藥之間的比較[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05,5(1):8-21.
[5]王志,馬全龍.首明山膠囊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臨床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0,16(2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