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李岷 郭寧如 高原 張愛華 廖萬清 吳紹熙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南京210042;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上海200003)
自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開始評審,1989年即對真菌病學資助,23 a來國內(nèi)真菌病學基礎(chǔ)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逐漸起步,不斷發(fā)展,使國內(nèi)真菌病學領(lǐng)域的基礎(chǔ)研究始終保持著活躍、興旺的勢頭,并在某些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能夠在國際相關(guān)研究領(lǐng)域占有一席之地,為此,本文對23 a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真菌病學領(lǐng)域的資助情況進行分析,結(jié)合研究發(fā)表文獻的復習,反映國內(nèi)真菌病學基礎(chǔ)研究的發(fā)展概況,從真菌病學專業(yè)角度展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學科發(fā)展上的重要引領(lǐng)作用[1-3]。
訪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ISIS系統(tǒng),通過“申請代碼”檢索,分別檢索真菌病學學科代碼C0107(病原真菌學)及與真菌病學相關(guān)的學科代碼H1903(病原真菌、真菌感染及宿主免疫)、H1104(皮膚感染),年代分別選擇1998~2011年,共計檢索到資助項目172項,挑選出其中與真菌病學相關(guān)的資助項目87項。由于ISIS系統(tǒng)“申請代碼”檢索年代下限到1999年,通過“人員獲資助項目信息查詢”檢索到1988~1998年的8項真菌病學資助項目[1-3],故1988~2011年共計檢索到真菌病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5項。對其按年代和研究方向進行分類統(tǒng)計,由于學科交叉的存在,可能還有真菌病學的研究項目申報其他學科獲得資助,此次統(tǒng)計未計入。
2.1 1988~2011年真菌病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概況
通過對1988~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真菌病學95項資助項目分析和復習相關(guān)文獻可以看出,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力度的不斷增加,真菌病學在學科建設(sh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以基金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圖分類號[病原真菌 (霉菌)與放線菌 (R379)、真菌性皮膚病(R756)]為檢索入口,年代限定為1988~2011年,分別對萬方醫(yī)學網(wǎng)和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
表1 1999~2011年真菌病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年代和類別分布Tab.1 Distributions and periods of NSFC funds in medical mycology programs during 1999-2011
表2 1988~2011年真菌病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方向分布Tab.2 Research directions of NSFC funds in medical mycology during 1988-2011
庫進行檢索,篩選去重后共計檢索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真菌病學發(fā)表中文文獻230篇。其中僅《中國真菌學雜志》創(chuàng)刊6 a來已刊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論文56篇[4-12],而通過對ISI Web of Knowledge平臺下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檢索。共計檢索到1988~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真菌病學發(fā)表 SCI文獻38篇[13-15]。同時,23 a來除面上項目資助數(shù)增加外,青年基金項目資助數(shù)也不斷增加,僅1999~2011年就達26項,為真菌病學研究儲備了人才,促進了學科梯隊建設(shè)。此外,2010年還成功舉辦了“曲霉及曲霉病的國際高層論壇”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引起國際ISHAM的重視。廖萬清、吳紹熙和郭寧如等曾先后多次得到項目資助,成果獲得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廖萬清教授榮獲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分析1988~2011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真菌病學項目的共同特點是:①選題新穎、起點高,能緊密結(jié)合臨床,為轉(zhuǎn)化真菌病學的發(fā)展起了積極推進作用,郭寧如教授的“白念珠菌對宿主細胞的黏附及抑制黏附措施的研究”的課題在當時便很具新穎性。②目標明確,內(nèi)容實際,關(guān)鍵問題判斷準確,研究方案和技術(shù)路線設(shè)計合理,非資料的籠統(tǒng)堆砌,廖萬清教授主持的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均體現(xiàn)了上述特點。③對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了解,更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延續(xù)性,不隨意改變研究方向。④申請手續(xù)完備,經(jīng)濟預算合適,支出比例合理且有明確的使用說明。目前存在問題主要有:雖然新技術(shù)新方法應用方面有所增加,但研究內(nèi)容多是對國外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跟蹤,有的甚至僅著眼于研究手段,而目標仍不夠明確,學術(shù)思想的創(chuàng)新點還需進一步提高。
通過對1988~2011年真菌病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分析和復習相關(guān)文獻,充分說明23 a來真菌病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引領(lǐng)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相信未來在這種強有力的“酵母”作用下,真菌病學一定能不斷結(jié)出豐碩成果。
[1] 洪微,張作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0年皮膚性病學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概況[J].生命科學,2006,18(5):414-418.
[2] 洪微,張作文.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皮膚性病學領(lǐng)域評審資助情況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1):47-49.
[3] 梁戈玉,裴秀叢,張作文.2004-2006年預防醫(yī)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情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7,41(sup):139-145.
[4] 潘煒華,廖萬清,溫海,等.利用微衛(wèi)星標記研究新生隱球菌分子流行病學[J].中國真菌病學雜志,2011,6(5):281-284.
[5] 賈祎鵬,朱紅梅,趙瑾,等.STE12α基因?qū)π律[球菌形態(tài)學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6):336-339.
[6] 張俊勇,樊一斌,徐紅,等.CD44在隱球菌性腦膜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6):340-343.
[7] 都琳,趙敏,朱元杰,等.伊曲康唑治療隱球菌性腦膜炎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6):355-356.
[8] 趙作濤,孫錚,萬喆,等.體外制備和增殖煙曲霉特異性T細胞的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5):257-263.
[9] 高露娟,余進,王曉紅,等.評估國產(chǎn)(1,3)-β-D-葡聚糖檢測試劑的診斷價值[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5):277-281.
[10] 趙作濤,孫錚,萬喆,等.煙曲霉抗原 Asp f16 HLA-A~*0201限制性的CD8~+CTL抗原表位生物信息學預測與實驗室鑒定[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6(2):87-92.
[11] 李麗娟,陳偉,許輝,等.曲霉生物膜的形成過程與結(jié)構(gòu)特征[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6(2):93-97.
[12] 馮佩英,黃懷球,張靜.小鼠巨噬細胞吞噬馬爾尼菲青霉酵母相細胞的實驗觀察[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5(6):332-335.
[13] Li AS,Pan WH,Wu SX,et al.Ecological survey of the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China[J].Chin Med J(Eng),2012,in press.
[14] Wu SX,Guo NR,Li XF,et al.Human pathogenic fungi in China—emerging trends from ongoing national survey for 1986,1996,and 2006[J].Mycopathologia,2011,171(6):387-393.
[15] Liu ZH,Li M,Lu XL,et al.Higher concentration of CO2and 37℃stabilize the less virulent opaque cell of Candida albicans[J].Chin Med J(Eng),2010,123(17):2446-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