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梁玲 薛會靈 黃煜香 宋玉林 季春紅
痛經是指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發(fā)生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下腹不適、墜脹等。原發(fā)性痛經是指其中無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腺癥等盆腔器質性病變者。其發(fā)病率較高,往往影響婦女的工作、生活和學習?,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痛經與經期前列腺素的升高有關。少腹逐瘀湯出自《醫(yī)林改錯》卷下,主要功能活血祛瘀,溫經止痛,常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治療。艾灸是用艾條在體表腧穴上借艾火的溫熱之力以及藥物的作用,溫通經脈,調和氣血,扶正祛邪,達到保健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其療效好,副作用低,且簡便易行。筆者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合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患者32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經保定市第一中醫(yī)院門診的明確診斷的痛經患者,均未婚或已婚未育,共62例,用信封法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年齡15~28歲,平均19.3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3.57年,輕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9例,重度疼痛5例;對照組30例,年齡14~28歲,平均18.9歲,病程2個月至5年,平均3.80年,輕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病程、病情)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婦產科學》[1]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結合中醫(yī)關于寒凝血瘀證原發(fā)性痛經辨證要點制定: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小腹疼痛,得熱痛減,痛連腰骶,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甚至昏厥,呈周期性發(fā)作,月經量少、色黯有塊,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黯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B型超聲檢查示盆腔有異常者或婦科檢查(未婚行肛檢)有陽性體征者;月經周期不調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治療組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合艾灸治療,方藥組成:小茴香10 g、肉桂 10 g、炮姜10 g、五靈脂10 g、蒲黃10g、延胡索10 g、當歸15 g、川芎10 g、枳實12 g、木香10 g。于月經來潮前7天開始服用,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月經周期。并于行經3天開始,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艾灸神闕、中極、關元以及雙側子宮穴。每次灸30分鐘,每天兩次,以四周皮膚紅潤、病人可耐受為度,連續(xù)4天,治療3個月經周期。
對照組于經前3天口服消炎痛片,每次25 mg,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4天。治療3個月經周期。
1.5.1 療效評價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疼痛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3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fā);好轉:疼痛減輕或消失,伴隨癥狀改善,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無效:疼痛未見改善。
1.5.2 前列腺素水平 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靜脈取血,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漿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經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90.6%,對照組總有效率83.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療效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血漿PGE2含量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原發(fā)性痛經患者治療前后血漿PGE2含量比較
治療組無任何不良反應,對照組有3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
原發(fā)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常發(fā)生于年輕女性,大多發(fā)生在初潮后1年內。除下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外,也可能放射至腰部或股內側等,還常常伴有頭痛、乏力、頭暈、嘔吐、情緒煩躁等其他癥狀。近年來,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其發(fā)病率有上升得趨勢,嚴重者甚至影響婦女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目前西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主要通過止痛解痙、鎮(zhèn)靜等方式緩解疼痛癥狀。中醫(yī)認為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多由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或受寒陰冷或素體陽虛,寒凝氣血等引起,不通則痛。少腹逐瘀湯為中醫(yī)經典藥方,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功能,對于因血瘀而致的痛經具有明顯的療效,即“通則不痛”。
現(xiàn)代研究認為艾葉主要含揮發(fā)油,燃燒后具有抗菌、止痛等作用。艾灸主要通過溫熱刺激經絡穴位,使氣血通暢,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消淤散結、消炎止痛等作用,同時艾灸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輔助正氣。神闕穴屬任脈,具有蘊經脈氣血的作用。關元穴是任脈與三陰經交會穴,具有壯陽氣、補肝腎等作用。中極穴同樣具有補益陽氣的作用。子宮乃經外奇穴,主婦科胞宮疾病。幾穴共奏溫陽散寒、補腎陽,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艾灸方法簡便、安全、實用,無副作用,患者依從性高。
前列腺素是一類化學結構相似,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不飽和脂肪酸,幾乎存在于全身各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在女性月經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子宮內膜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重要部位?,F(xiàn)代研究認為痛經癥狀與經期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有較為明確的關系,子宮合成前列腺素增加,是原發(fā)性痛經的重要原因[3]。本研究表明各治療組在治療后,患者血漿前列腺素含量有明顯下降,可能通過改善前列腺素含量也是其治療的機理之一。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藥治療對前列腺素含量的影響更明顯。由于條件限制,本研究未檢查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僅檢查血漿含量,對于結果的可靠性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中藥加艾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明確,與所采用西藥療效相當,不良反應少,療效可靠,經濟,簡便,病人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 ZY/T001.1-94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 陳長清.痛經自我防治[M].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