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地位高貴之人和圣賢之言的敬畏。從古至今,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所敬畏,有人敬畏祖先、神靈,有人敬畏自然、科學(xué),有人敬畏法律、正義。人常道,人要有敬畏之心。但敬畏并沒有一種固定的表現(xiàn)形式,敬畏是由內(nèi)而外流露出來的一種情感。
心懷敬畏不需要任何證明,但當有人對他所敬畏的對象提出質(zhì)疑的時候,心懷敬畏者仍然會無條件地相信并為之據(jù)理力爭。因此,有人覺得敬畏是非理性的,與我們所推崇的邏輯、理性相悖。殊不知,極力推崇邏輯、理性思維,歸根到底也是一種對科學(xué)精神、理性思維的敬畏。
敬畏會在生活中與人們不期而遇:當我們欣賞古典悲劇《趙氏孤兒》時,會為韓厥、公孫杵臼的大義凜然、舍命救孤而動容,更會為程嬰救孤獻子,而后忍辱負重地背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十余載的英雄氣概而震撼,并油然生出一種敬畏之情。在聆聽巴赫的彌撒曲時,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對于宗教的無限虔誠,我們聽到了他對上帝的贊美與感恩,他通過音樂這種方式讓我們感覺上帝的存在、宗教的圣潔,并頓生敬畏之心,也對這位虔誠的藝術(shù)家心懷敬畏。登臨泰山之時,我們既親身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萬丈,卻也會感受到人在自然、宇宙之中顯得多么渺小,我們的心胸會因此更加開闊,也會對自然、宇宙充滿無限的敬畏……敬畏不關(guān)乎他人的影響,只關(guān)乎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也許路邊的一只昆蟲,腦中閃過的一個畫面,空中飛過的一只鳥,賢者的一句話,都會讓自己心中涌現(xiàn)敬畏之情。
但是敬畏并不意味著盲從,極端的盲從就成了迷信。在科技進步、資訊發(fā)達、物質(zhì)豐富的當下社會,我們似乎對過去的傳統(tǒng)、對精神的東西失去了熱情、喪失了敬畏,而只是一味地追新求奇、急功近利。在世風(fēng)日下、道德滑坡的當下,也許我們更需要敬畏傳統(tǒng);在物欲橫流、信仰迷失的時代,我們則更需要敬畏精神。
胡讀書,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2011級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