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zhí)法檢查組關(guān)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這個報告反映出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中的種種問題,不禁讓我們沉思,尤其“近三十年來消失的四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shè)活動”,更讓人扼腕嘆息。這一驚人的結(jié)論,盡管只是一個抽象的數(shù)字,但我們卻可以想象得出,那一處處古村落、那一幢幢古建筑、那一個個古遺跡,是怎樣在巨大的推土機下灰飛煙滅,被永久埋葬的。
“巨大的推土機”——這難道不是一種力量的隱喻?這種力量,往往是打著所謂“文化建設(shè)”的旗號而主導(dǎo)的文化非理性行為,它是沒有歷史和文化作為核心思維的棄“舊”圖“新”,它的邏輯是只看到了所謂快速發(fā)展、大興土木的短期利益,是那些無知無識者為了追求所謂“政績”的意志沖動。
我們知道,在文物保護方面,歐洲由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破壞,大量文物喪失,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覺醒得比較早。歐洲上世紀(jì)四十年代迄今已簽訂了多項國際公約,聯(lián)合國也設(shè)立了教科文組織遺產(chǎn)委員會,對文物的保護做出一系列原則性的規(guī)范,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范圍的文物保護工作。比較起來,我們的文物意識覺醒得比較晚,但是目睹了十年浩劫的破壞,隨著改革開放,大家的文物意識也開始覺醒,其主要標(biāo)志就是1985年我國加入了“巴黎公約”,并于1987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chǎn)”。
單說當(dāng)下,我們也常常遇到文物保護的迫切問題:從北京的梁林故居,到濟南的英領(lǐng)事館,再到重慶的蔣介石行宮,乃至張治中公館,不少名人故居、歷史遺存、歷史建筑,有的在“維修性拆除”或者“保護性拆除”的幌子下慘遭破壞,有的被變身商品變賣。這些文物事件無不牽動各方神經(jīng),受到文化專家、學(xué)者和網(wǎng)友的嚴肅批評和反對,人們呼吁堅持保護文物的歷史樣式,也折射出社會生活中,具有文物保護意識和歷史自覺、文化自覺的重要。
有人說得好:一個沒有故宮、天壇和頤和園的北京,將會損失多少魅力?難以想象,一個沒有大小雁塔和城墻的西安,將會有著怎樣的天際線?正是這些在尋常巷陌邂逅的飛檐,在市井坊巷偶遇的照壁,讓這里成為北京、成為西安,讓這里是中國,而不是其他城市、其他國家。
文物是什么?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延續(xù)的生命記載,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家園。文物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核心記憶,承載著一種文化的基因密碼。正是因為有了周口店遺址,我們才知道五十萬年前我們祖先的生存狀況和人類進化歷程;有了仰韶遺址,我們才敢稱“五千年中華文明”;有了殷墟遺址,我們才看到了先祖?zhèn)冊缭谌Ф嗄昵霸诩坠巧蠟槲覀儎?chuàng)造的那些奇妙文字才看到了精美青銅器,從而激起民族自豪感。
可以這樣說,文物的失落,就是一段文明的逝去,一段歷史的“殘缺”。所以,文物的消失、毀棄,無異于歷史和文化的一場劫難,而這樣的文化“傷痛”,我們該去怎樣撫平?我們又該怎樣彌補這歷史的“殘缺”?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12年10月12日、10月14日、8月20日《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