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近日讀報,看到這樣一則消息:蘭州附近的高速路上,一輛滿載葡萄的大貨車側(cè)翻,一車葡萄全都翻到了地上。四周的村民聞訊趕來,將全車的三千三百箱葡萄哄搶一空。竟有甚者,騎著摩托車趕來搶葡萄,還有人喜不自勝地打電話,通知親朋好友趕緊來搶葡萄。好像這是一次紅利分配,是一次送葡萄下鄉(xiāng)。
這一車葡萄價值三十萬元,司機無奈而悲傷地講:這一車葡萄的損失,會讓他傾家蕩產(chǎn)。哄搶葡萄那一刻,沒有人會想到他痛徹心底的悲哀,也沒有人想到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觸犯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更沒有人站出來制止村民們這種類似動物本能一樣的集體行為。早已沒有起碼的同情心和廉恥感,人們正沉浸在葡萄的盛宴和狂歡之中。
其實,這樣的場面在我們這里并不是絕無僅有的。不要以為哄搶葡萄是村民道德的缺失,從而感嘆教育農(nóng)民是重要的問題。其實,在城市,也發(fā)生過類似的哄搶事件。城市人不比農(nóng)民高明多少。
記得十多年前,在北京,有一輛汽車上掉下了一包牛仔褲,整整一百條,路過的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都停下來,甚至開小汽車的人也停下來,不約而同的一起參與哄搶。最后,除了一位工人師傅將撿到的三條牛仔褲交到報社,其余九十七條都被一搶而空。同樣,在寧波街頭,從一輛摩托車后座上掉下一包整整十萬元的現(xiàn)金票子,天女散花一般灑落街頭。開摩托車的司機意識到錢失落了,踩下了剎車,只是車在慣性的作用下又開出幾十米。等他回來找錢時,十萬元,已經(jīng)被一哄而上的人們搶走了四萬元,然后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
牛仔褲也好,錢票子也罷,葡萄也算上,都是我們今天社會、現(xiàn)實與人心的一面鏡子?;蛟S,會有人說,這樣的事情的出現(xiàn)概率很小,并不是經(jīng)常發(fā)生。但是,就是這樣的出現(xiàn)概率,足以讓我們臉紅。我們曾經(jīng)賴以自豪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傳統(tǒng),我們曾經(jīng)唱過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的歌謠,我們曾經(jīng)恪守的“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干,別人的東西不拿”的古訓,似乎并不那么牢靠結(jié)實。
我想起了三十年前,我的朋友上海作家趙麗宏寫過一篇《雨后》的文章。寫的是雨后下班放學的時候,一輛裝著兩箱蘋果的平板車,在拐彎的時候,車子翻倒了,兩箱蘋果滾落一地。放學的學生,下班的人們,都停下了腳步或自行車,包括開車的司機也停下來,一起趕過來幫助拉蘋果的人撿拾蘋果,然后把蘋果一個個完好無缺地放回到兩個箱子里。
如今,回想趙麗宏的這篇三十年前的文章,恍如隔世,覺得簡直像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三十年,GDP和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變化,人們的道德水準似乎并沒有與之成正比,能夠齊頭并進,水漲船高。相反,道德的滑坡,不信神,不敬天,不畏心,不要臉,無所顧忌去哄搶一切東西,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也是格外令人痛心扼腕的事情了。
【原載2012年9月12日《羊城晚報·花地》】
題圖 / 缺一點 / 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