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四川省涼山州一醫(yī)院外五,四川 涼山 615000)
肝膿腫是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多為原發(fā)性的肝臟急性感染性疾病。既往對肝膿腫的治療多以保守治療和開腹引流為主。然而,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保守治療的效果欠佳,而剖腹手術由于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也不利于患者的及早康復。近年來,隨著超聲介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在超聲引導下經皮肝臟穿刺置管引流治療肝膿腫成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且被廣大醫(yī)師所采用[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間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并與2007年4月~2008年7月期間在我院行剖腹置管引流治療肝膿腫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現總結報道如下。
將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間在我院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的23例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45.2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區(qū)疼痛、畏寒、高燒等癥狀,且血常規(guī)檢測發(fā)現患者白細胞總數上升,經B超和CT檢查顯示,肝膿腫的直徑為6.3~11.9cm,平均7.9cm,一處肝膿腫者11例,兩處肝膿腫12例。同時將2007年4月~2008年7月期間在我院行剖腹置管引流治療肝膿腫的23例患者的病例資料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46.7歲。膿腫平均直徑7.6cm,一處肝膿腫者12例,兩處肝膿腫者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病變部位等一般情況比較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所有患者于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超聲預先進行掃描,并對穿刺部位進行定位?;颊呔植柯樽砗螅中g尖刀刺破皮膚,矚患者深吸氣后屏住呼吸,超聲引導下將穿刺針插入膿腔部位后,退出針芯至管口,抽吸膿腔液體。然后借助導絲的作用將引流管置入膿腔底部,用生理鹽水和抗生素反復沖洗膿腔直至沖洗液澄清,最后通過引流管低壓注入抗生素后固定引流管,無菌包扎。
對照組:常規(guī)外科剖腹切開肝膿腫并置管引流。手術過程同樣包括抽吸膿液、沖洗膿腔等步驟,術后同樣使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根據病例資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WBC恢復正常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費用等,并統計兩組患者臨床治愈例數及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臨床治愈標準如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B超復查顯示患者膿腔基本消失。
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1.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率描述,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用t檢驗進行統計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下表(表1)中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平均拔管時間上并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WBC和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明顯較短,平均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也相對較少,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由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愈率為100%,且術中術后無一例患者發(fā)生出血、膿胸等并發(fā)癥,對照組患者臨床治愈率為82.60%,且患者有2例出血、4例并發(fā)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10%。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臨床治愈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平均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及費用等各項常規(guī)觀察指標比較(,n=2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平均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及費用等各項常規(guī)觀察指標比較(,n=23)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術后 WBC恢復正常時間(d)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d) 平均拔管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4.28±2.93* 3.12±2.07* 11.24±3.17 14.37±3.15* 8413.56±1017.09*對照組 8.72±4.01 6.91±3.52 13.09±2.94 18.29±5.14 13518.04±942.28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例,%,n=23)
臨床上,根據病原菌特點可將肝膿腫分為阿米巴原蟲性肝膿腫和細菌性肝膿腫,其中以細菌性肝膿腫最為常見。肝膿腫一旦發(fā)生,既具有發(fā)病急、預后差等特點。因此,應對肝膿腫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既往對于病灶較小且尚屬于早期的肝膿腫的治療,多數采用以廣譜抗生素進行保守治療,對于病灶液化而形成膿腔的患者,由于抗生素難以進入到胸腔而發(fā)揮作用,往往需要采用以剖腹切開引流膿腔配合抗生素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傳統的剖腹引流對于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并發(fā)癥較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尤其是對于老年人或體弱多病的患者,剖腹引流在治療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2-3]。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利用超聲技術輔助治療肝膿腫也逐漸被廣大臨床醫(yī)師所認可[4]。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和對比研究的方法,對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肝膿腫和傳統的剖腹引流術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僅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相對較低,而且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也相對較短,費用也較低。兩組之間比較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5-6],進一步說明了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肝膿腫效果優(yōu)于傳統的剖腹引流術。
總之,超聲介入技術不僅能夠實時監(jiān)控肝臟,具有穿刺準確、不易損傷大血管的特點,而且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盡可能的避免了醫(yī)源性損傷,且操作簡單、成功率高,是臨床上治療肝膿腫的一種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
1 鄒建華,陳磊,鄭起,等.肝膿腫的診斷和治療[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9,21(5):380-385.
2 賈寶興,張平.細菌性肝膿腫不同治療方案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2):230-233.
3 崔浩,宮欽恩,趙樹玲.細菌性肝膿腫經皮穿刺引流58例治療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3):76-77.
4 李成,鄭紅,梅華,等.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細菌性肝膿腫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4):32-34.
5 姚利琴,馮文明,陸文明,等.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療肝膿腫41例臨床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1,23(4):319-320.
6 吳為.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肝膿腫[J].影像與介入,2012,9(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