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電影之回潮
《桃姐》帶動方言電影受熱寵
6850萬,這個成績在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市場之中算不上亮眼,但是對于《桃姐》這樣一部源自香港地區(qū)的文藝電影來說,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了。
但比起這個票房成績更加難得的,還是《桃姐》所帶來的方言電影的回潮。盡管這一次博納影業(yè)只是把《桃姐》的粵語版本作為試水之作,小范圍地在部分城市的部分影廳進行投放,但是觀眾的反響出奇地好,平均8成以上的上座率不僅遠勝《桃姐》的普通話版本,而且也讓方言電影,這一基本已經(jīng)淡出中國電影歷史舞臺的專有名詞,重新回到了臺面上來。
而緊隨著《桃姐》的熱賣,另一部主打方言的電影《春嬌與志明》也在大陸順利開畫。與《桃姐》的純正“港產(chǎn)風(fēng)味”不同,彭浩翔這一次在自己的《春嬌與志明》中烹調(diào)出了一道別具風(fēng)味的“南北大餐”,將京腔京韻的北京文化與獨具特色的嶺南風(fēng)情結(jié)合到了一起,再加上前一部電影《志明與春嬌》的良好口碑,《春嬌與志明》在全國范圍內(nèi)獲得了大量年輕影迷的追捧,盡管同檔期之中《諸神之怒》這樣的好萊塢賣座大片卷走了不少票房,但是精妙地融合了“南腔”與“北調(diào)”的《春嬌與志明》還是獲得了不少粉絲的關(guān)注,從而拿下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
熱度之下仍有懸念
方言電影真的火起來了?
但是,《桃姐》和《春嬌與志明》的火熱,卻并不能預(yù)示著方言電影,這一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久矣的片種再次回溫??v觀近幾年的電影市場,方言電影在市場中依然沒有太好的收成,2008年阿甘推出的《高興》,算得上是國產(chǎn)方言電影的一個嘗試,扎實的劇情和優(yōu)異的表演讓不少影評人對這部電影贊賞有加,但是陜西方言的隔閡還是阻礙了這部電影在市場上有大的作為,更多地,還是淪為了電影市場化的一個犧牲品。
而今年大熱的《桃姐》和《春嬌與志明》,雖然有著方言這一特別噱頭去招徠觀眾,但是真正讓人去電影院買票觀看的,還是影片本身過硬的素質(zhì)。從去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就開始一路飄紅的《桃姐》一直拿獎拿到手軟,電影協(xié)會、金馬獎、金像獎齊齊拿下,而質(zhì)樸的情懷也讓電影觀眾十分受用,熱賣本在情理之中。而原本有著很強的年輕觀眾基礎(chǔ)的《春嬌與志明》再加上彭浩翔的獨特笑料,能夠在市場上呼風(fēng)喚雨也絲毫讓人不奇怪。加上兩部電影成功的口碑營銷模式,電影最終的熱賣,似乎與說方言這回事,沒有太大的干系。
方言電影熱度存疑
電影制作人不敢貿(mào)然行事
盡管這兩部電影的大火,讓不少人看到了方言電影重新回溫的希望,但是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依然對方言電影的未來不看好。很多人認為這一次的方言電影大火只是一時之勢,無法支撐太久,電影制作仍然得以普通話為主。
在記者的采訪中,有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對記者表示,方言電影在制作上屬于完全不同的一種范疇,無法為其專門制作,只能有規(guī)律地推出一些像《讓子彈飛》四川話版本這樣的方言版本。在拍攝時,普通話依然會成為電影的主體。而且,在電影投放之時,由于不同地區(qū)的地域差異性問題,不少電影人依然會為了保險起見,而選擇以普通話版本為主的投放方式。
而且,相比較于投放普通話版本而言更重要的是,純粹的方言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依然屬于最小眾、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的那一個群體,因此電影人、尤其是拍攝商業(yè)電影的私營企業(yè),都不敢貿(mào)然地去制作一部商業(yè)化的純方言電影。對他們而言,像《春嬌與志明》這樣,在普通話中糅雜著一定的粵語方言,已經(jīng)是他們所能接受的極限了。對他們來說,《桃姐》的粵語版只能放置在少部分電影廳當中,主流觀眾們,還是期待著看到一部用普通話來進行演繹的電影。
院線犯難
方言電影地域問題難回避
而方言電影對于一般的電影院來說,是一個極為頭疼的問題。不少影院經(jīng)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談到,盡管當時《桃姐》和《春嬌與志明》的粵語版在觀眾中間算得上是大受歡迎,但是在排片時,他們依然會選擇1:9或者是2:8的比例,為的就是保證電影票房不被地域性問題所過多稀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線經(jīng)理這樣對記者說道:“《桃姐》火了,那只是一時。這么些年來,好多電影都死在了方言上,就算是制片商敢冒這個險,電影院也不敢冒這個險去大量排片啊!”很多純粹的方言電影在上映之時就遇到了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困難,為了保障電影票房的最大化,影院經(jīng)理們也只能選擇最為保險穩(wěn)妥的普通話版本。
中國又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地方,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域的人民,當然也可以聽到來自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方言。彼此之間文化的不共通和語言上的無法融合就造成了方言電影無法在全國范圍完整地鋪開來。在北方大受歡迎的東北趙家班喜劇電影,一旦跨過長江的界線,就只有淪為電影市場上的犧牲品;而純正粵語制造的港式佳作,如果沒有普通話版本的配音,在北方地區(qū),也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條。無數(shù)的好電影都因為語言上的不通之處而死在了起跑線了,成為了市場洪流之中的炮灰。
因此,在面臨著無法回避的地域性問題之時,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電影改講普通話,否則,當電影一旦遭遇到了方言的巴別塔,只會淪落到水土不服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