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披白雪冷似鐵,夏頂驕陽汗如雨。春雨綿綿踏泥濘,秋風瑟瑟黃葉飛?!边@是宋占獻對自己一年四季尋覓奇石過程的描述。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方奇石被采取。如獲至寶回家里,案頭供奉笑瞇瞇?!?/p>
這首歌詞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河南洛陽奇石玩家宋占獻。在其它領域宋占獻或許算不上什么名人,但在當地奇石界,他卻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特別是,他創(chuàng)作的《奇石歌》,不僅響徹黃河兩岸,還成為了全國大大小小奇石展覽會的開幕式歌曲。
采訪中,宋占獻說,這一首首奇石歌的問世,不僅是在贊美奇石,還是自己15年尋覓收藏奇石的真實寫照。
傾情河洛奇石
“無外乎天緣地緣與人緣歸結到石緣上來”。宋占獻這樣形容自己與奇石的結緣。
1997年,宋占獻在洛陽拜訪一位奇石專家朋友。當這位朋友向他展示收藏的奇石時,一件件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奇石精品立即吸引了宋占獻的眼球。他回憶,第一次見到這些精美的奇石,完全震驚了?!按笞匀坏墓砀窆ぴ趺茨茉斐鋈绱酥赖臇|西?!笔霞y理綺美,構圖奔放、粗獷,妙趣橫生不禁讓他想入非非。
當從朋友那里了解到這些奇石源于自己的家鄉(xiāng)——河南洛陽。這讓本就偏愛華夏文化的宋占獻從此迷上了奇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國家小浪底工程建設的開工,大量河洛石被開采出來,讓喜愛河洛石的石友們興奮的徹夜難眠。”宋占獻說,在當時,作為石玩的“新人”,他不僅從中收獲了一部分相當珍貴的河洛石精品,還在與石友們的交流中增長了更多關于奇石和奇石文化方面的知識,從中感受到奇石文化的精深。
從此,一有時間宋占獻便會約幾個朋友去采石。宋占獻說,經常采石的人都知道“石源”的重要性。所幸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河南洛陽,山山水水間都蘊藏著大量美麗的石頭。
隨著黃河、洛河、伊河這三條河流上有幾處砂石場開挖砂石,宋占獻和石友們也擁有了大量寶貴的石資源。宋占獻告訴記者,和朋友去采石,距離近的諸如洛河就各騎自行車去,距離遠的諸如黃河就坐火車或公交車去。在這種情況下,還要自帶著撬杠、水具、編織袋、干糧等必需品。
“每一次采石,幾乎常常就是一天呆在河灘上。中午餓了就啃點饃喝點水,累了就地躺下休息一會兒,伸伸腰解解乏?!?/p>
“一進河灘,大家就散開,各找各的‘領域’去尋覓‘寶貝’。精美的奇石一經發(fā)現(xiàn),就高聲呼喊一聲‘我弄住事啦!’,石友們便會不約而同的跑過來品賞稀奇?!彼握极I笑著說,覓石還真得有點硬功夫,否則會看走眼,“拿著白饅頭當黑窩窩”。
“冬披白雪冷似鐵,夏頂驕陽汗如雨。春雨綿綿踏泥濘,秋風瑟瑟黃葉飛。”這是宋占獻對自己一年四季尋覓奇石過程的描述。其中的艱辛和收獲后的喜悅也只有宋占獻知道。
一次,他和幾個石友像往常一樣到小浪底黃河灘覓石。尋覓中,在一處有兩米多深的大沙坑邊,一方酷似“海上升明月”的黃河圖案奇石吸引了他的眼球。只見它紋理清晰,猶如一輪明月掛在天上。由于神情過于專注,自己腳下一滑,掉進水坑,冰冷的河水不僅立即漫濕了衣服,喘急的河水還把早已凍僵的身體沖到了下游的深水區(qū)。
在河水中浸泡了許久的宋占獻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被救到岸邊,但他卻顧不上濕漉漉的衣服,徑直走到大沙坑的上方,當看到那方奇石未掉入水中時,宋占獻這才松了一口氣。終于在石友的幫助下,一方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的月亮石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真是不容易?!彼握极I說,自己的每一方精品奇石都這樣來之不易,隱藏著一段難忘的故事。
如今,在宋占獻家里的前廳后院、桌上桌下都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奇石。在這些奇石里,不僅僅有河洛石,還有伊河石,梅花玉、荷花石、戈壁石、黃蠟石等,共有百余方。他也由當年的石玩新人變成了洛陽奇石界響當當的人物。
會心賞奇石
“河出圖,洛出書”。宋占獻告訴記者,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策源地之一。傳說中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化為石而生啟”,而這塊“啟母石”就在河洛地區(qū)的嵩山腳下。
成長在黃河岸邊,喝著黃河水長大的宋占獻對河洛奇石文化尤為偏愛,特別是十五年的收藏經歷,讓他也狠狠的鉆研了一把文化。現(xiàn)如今憑借著扎實的文化基礎,讓宋占獻加深了對奇石內涵的理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像陸游詩中所寫,實踐出真知。宋占獻認為,干什麼事都不是一蹴而就,像上學一樣,尋覓奇石也需要學習和磨練的過程。否則的話,就叫紙上談兵。同樣,沒有實踐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這個道理對于指導奇石實踐是何等的深刻。
“河洛石的美在于它艷而不妖,媚而不俗?!彼握极I說,由于這些美石在河床中經過漫長磨勵,形狀圓渾,姿態(tài)萬千,石表溫潤,紋理變化無窮,呈現(xiàn)出褐、棕褐、深黃、淺黑等色,更難能可貴的是亦有白色。讓色澤多而典雅。
宋占獻告訴記者,這些體量小者如拳,大者不過尺余的河洛石精品媚而不俗。在色彩上,呈現(xiàn)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有機幻變,石上紋理綺美,構圖奔放、粗獷,妙趣橫生。每一方奇石上的畫面都是一幅孤品天然石畫,哪管任何一位丹青大師在它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也有例外,對于初入門的覓石者,往往胸中無數,是“亂愛”,看到所謂“美”的石頭就往家搬,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者有之;不小心被石砸傷者有之;不小心掉到大水坑里也有之”。
總之,采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占獻這樣告訴記者。
“不是所有的石頭都是奇石,不是所有的奇石是人都能發(fā)現(xiàn)?!彼握极I笑著說,正如大作家賈平凹在《小石頭記》中說:有句話叫“玩物喪志”,玩石頭卻絕不喪志。玩的石都是奇石,歸于發(fā)現(xiàn)的藝術,不是誰都有心性玩的,誰都能玩得出的,它需要雪澡的精神,澹泊的態(tài)度,天真,美好,這就是緣分。據我的經驗,覓石的初期很難,面對大大小小自然界的石頭,哪一方是自己要帶回家的,它又在何處?換句話說就是“憑石緣,碰運氣”,能不能找到好的奇石,全看自己的素質和眼光了。不過,這種看似很“笨”的覓石方法,卻是每一位奇石人必須經歷的階段,叫“初級階段”吧。
“石不能言最可人?!彼握极I說,看著這些石頭,你就會有想法,有感覺。因為這些石頭是天然的東西,石頭是有靈性的,面對著這些原始樸實的奇石,心靈也受到洗禮和朝圣。長賞長樂、越賞越歡。
如今,在宋占獻收藏的眾多奇石中,色彩艷麗且圖案惟妙惟肖的不在少數。他靠著自己的學識,為奇石描繪畫意。
《毛主席視察黃河》:毛主席在黃河邊佇立,洞察秋毫,透視古今,為中國人民的幸福操碎了心;《龍馬》:畫意;神采飛揚,靈魂高昂,生命中充滿希望。青云之志,騰起無限風光;《月上柳梢》:畫意:月,輕輕的,披一片流云,在黃昏時,動身;月,柔柔的,繞一湖碧水,在春雨里,傾心。
古人道“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
如今,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加入收藏奇石的行列。作為一個有十五年奇石收藏經歷的老石玩家。宋占獻表示,還要意識到進一步提高自己,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石頭,在交流中成長,在前進中拓展。演繹奇石曲
“‘石中生畫意境美,畫中藏詩哲理深’”。宋占獻說,自己已經把生活融入到了石頭之中了,不僅可以在石頭的“質、色、形、紋、韻”等幾方面去欣賞它,還可以從美麗和壯觀的石頭中,感悟和領會集美的心境,沉穩(wěn)的態(tài)度,進取的精神。
“如今在收藏奇石和感受奇石文化的過程中。我更關心的是如何讓這一高雅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彼握极I說,奇石文化沒有繼承便是無源之水。
于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奇石文化得以發(fā)揚。從一次次覓石的過程中,宋占獻開始試圖把對奇石的熱愛歌唱出來。
原來,以文出身的宋占獻自幼便熱愛文學,自從奇石走進自己的生活,他便把玩石的酸甜苦辣譜寫成一首首曲劇,然后在與石友們一起在黃河灘里自演自唱,自娛自樂。宋占獻說,這樣不僅使自己和身邊的石友們興致越來越濃。還唱出了中國幾千年的奇石文化。
2008年,由洛陽著名詩人宋占獻先生作詞,原洛陽歌舞劇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家王文堂先生作曲,創(chuàng)作的《奇石情》問世了。經雜志刊載后,迅速在網上及全國各地石友中傳唱開來,象春風拂面揚柳綠,傾刻間,在廣大石友心中激起共鳴。
一些奇石藏友在網上給宋占獻留言,奇石界終于有了自己的主題歌曲。
宋占獻說,每每看到網友的留言而給予的支持,他都備受感動和鼓舞。同時,從《奇石情》歌曲的問世和飽受追捧,也表明中華幾千年賞石文化已深入人心,如今已步入繁榮發(fā)展的快車道。《奇石情》的唱響,增強了賞石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傳播了奇石文化真善美的審美意義,引導了石友樹立正確成熟的奇石觀。
在采訪中,有藏友表示,這首歌曲的歌詞簡煉樸實,旋律優(yōu)美動聽。真是唱出了廣大石友們的心聲,唱出了奇石的精神和內涵,對推動當今賞石文化的普及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在收藏奇石的過程中,可謂困難重重。首先是遇到了奇石資源匱乏的困難,其次是遇到了資金的困難,再其次是遇到了知識的困難。盡管如此,我仍然堅持了下來?!彼握极I表示,未來,他將把奇石收藏和奇石歌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