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行業(yè)的前途在哪里?如今,這樣的疑問再次出現在資本市場。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告訴記者,中國證券市場還有一個巨大的頑疾沒有解決,那就是行政審批。“在一個供應量受控制的市場,最大的特點是供不應求。而取消新股發(fā)行的供給控制,對新股發(fā)行審核體制進行徹底改革,證券市場才能有希望?!彼f。
在目前的市場中,廢止審核制,實行注冊制被寄予了厚望。但是,市場反對的聲音同樣存在。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說,如果現在搞注冊制,中國有成千上萬家企業(yè)可以馬上注冊上市,必然導致市場巨幅下跌和重新洗牌,用不了三天就會人人喊打。如果宣布審批改注冊,市場一下子暴跌,自然想上市的企業(yè)就少了,但這巨虧是投資者自認倒霉還是由誰來補償?所以,我們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
其實,目前的爭論是很多人對注冊制有誤解,注冊制是監(jiān)管部門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監(jiān)管部門擁有拒絕注冊的權力,但拒絕注冊得有理有據,實質性審核與形式審核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監(jiān)管部門是否對公司的價值作出判斷。
如果實行了注冊制,實質性審核是由交易所和中介機構來承擔的。雖然注冊制后,上市人接受證監(jiān)會的程序少了,但保薦承銷機構、會計師、審計師、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責任更大了,一旦發(fā)現上市公司違規(guī)造假就立即停牌退市,并且嚴懲造假者和沒盡到責任的中介機構,罰以重金,以補償受害者。
顯然,注冊制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建設,比如司法追溯、賠償機制、集體訴訟制度和退市機制,等等,這才是證監(jiān)會應該著力做的。
雖然政策設計者也有苦衷,但是許多市場人士認為,縱觀改革的邏輯,其戰(zhàn)略是支離破碎、零敲碎打的,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改革沒有抓住市場的牛鼻子:上市和退市。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放開市場進入的門檻,去掉市場退出的門檻,先把這兩步做到,就這么簡單。
用常識去思維,不要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也不能想得過于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