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至1957年10月,蘇聯(lián)油畫專家康·麥·馬克西莫夫教授應我國中央文化部邀請,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任教。他系統(tǒng)地向我國學員傳授了蘇聯(lián)美術學院的油畫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作方法,為我國培訓了一批油畫師資。在此,我把保存下來的當年的課堂筆記整理出來,節(jié)選部分奉獻給讀者,希望這些一手材料能讓大家對這次訓練班有更直接的了解。
一、要培養(yǎng)有廣博學識的藝術家
馬克西莫夫在開學時對大家說:“你們又開始學習了,一般說來,藝術家一輩子都是在學習的,只有當他們不斷地學習的時候,才能不斷地成長與發(fā)展。”“為了滿足人民對藝術家提出的要求,必須具備有高度的思想水平?!?/p>
“他們(指歷史上的大畫家)當時在思想上是先進的,有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這些人都是多方面發(fā)展的,如: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庫爾貝等等?!?/p>
“一個藝術家要很好地了解人民與人民的歷史、美術史和各民族的藝術,關心本國的和外國的文藝思潮;還要熱愛其他姊妹藝術,如音樂、戲劇、詩歌、電影等等。真正對這些東西發(fā)生興趣,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得到廣泛的發(fā)展;才能奠定素描和油畫技巧的堅實基礎?!?/p>
“我提醒大家要努力學習,你們在種種有利的條件下,要很好地讀一些書,了解一些事物,特別要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藝術家應該是哲學家、思想家?!?/p>
“我不要你做一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學生,而要你做一個藝術家。藝術家應該有一顆火熱的心,它必須為人民的命運而激動?!?/p>
“社會科學知識與革命歷史知識,對將來成為藝術家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有了這些知識才能從事創(chuàng)作,并以此教育人民。”
二、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
“在藝術教育上,不是教學生如何去畫,而是教學生如何去看,到大自然中去找那些生機勃勃的呼吸著的一切東西。畫家永遠應該是積極的,不應是拷貝自然。如果拷貝自然,那么照相機比我們更好,因為照相機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細節(jié)。要鍛煉眼睛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善于整體觀察的能力?!?/p>
在我們?nèi)マr(nóng)村畫風景時,他講了這樣一段話:“對藝術家來說,每畫一幅風景,都得表現(xiàn)出一種愿望。比如表現(xiàn)陽光,表現(xiàn)云,那么就要想方設法去表現(xiàn)陽光的閃爍,這樣盡管其他地方可能不準,畫面仍會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使人從畫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表現(xiàn)意圖,而不至于平淡無味。如果作者無動于衷,那么畫出的效果必然是死氣沉沉的。一旦自己明確了任務,就要用全部精力去追求,在這中間一些不必要的細節(jié)可以不去管它。只有給自己提出明確任務的時候,才能使自己找到表現(xiàn)這個東西的方法和技巧,不然就會相反?!?/p>
“就是我們想畫一棵樹,也要記住,任何一棵樹都有自己的‘肖像’,因此在畫樹時也不要忘記自己是肖像畫家。不是把樹的每一個小地方都畫出來,而重要的是抓住樹的基本特征?!?/p>
“用不著對樹枝樹葉做精密的描寫,而是要整體地去看。想畫得精致,那必須先把樹的形象特征準確地畫出來?!?/p>
馬克西莫夫要求學生每天來到畫室,要仔細地觀察對象,并且要考慮怎樣去表現(xiàn)。當每畫一筆的時候,要在思想上明確畫什么。他反對不從客觀對象出發(fā),而單純強調(diào)主觀作用。對象是黃的,你不能畫成紫的。他有一次指出我們有人把黑衣服畫成藍色的了。他要學生:“仔細地觀察對象,對象會告訴你,怎樣才是正確的?!?/p>
在介紹蘇聯(lián)的油畫教學時,他說:“在蘇聯(lián)根據(jù)課本教油畫也不行。怎樣學油畫呢?一是研究所要表達的對象、景物或形象。二是研究某大師的作品及其表現(xiàn)方法?!?/p>
他的教學觀點在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作為藝術家要善于迅速抓住人物形象與事物的瞬間特征。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知覺。任何思維活動都離不開最初的感知,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什么觀察?事先要明確,做到主動和心中有數(shù),使我們的觀察做到比較正確,比較全面,有所發(fā)現(xiàn)。而且應該是藝術地繪畫性地去觀察。
三、訓練學生的眼睛,培養(yǎng)運用色彩冷暖規(guī)律的能力
在油畫教學中,馬克西莫夫教授講得最多的是色彩的冷暖規(guī)律(也稱冷暖對比規(guī)律)。他很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研究色彩的能力,尤其是細微的辨色能力,即良好的“色彩感”。
油畫運用冷暖的色彩語言去觀察、理解與表現(xiàn)對象,乃是油畫造型的獨特語言。它不能只靠素描黑白關系造型,主要應靠色彩冷暖關系造型。為此,對于油畫家細微辨色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畫油畫的人要善于區(qū)別每種色彩間的細微差別與細微傾向,例如都是灰色,哪塊偏黃?哪塊偏藍?哪塊偏紅?對于畫面上的一塊顏色,如果略為加進一點旁的顏色,看起來沒明顯的變化,但卻感覺比先前舒服了。馬克西莫夫常常說:“油畫色彩差別實際上就差一點點,稍冷一點、暖一點,一過分會顯得很刺激?!碑斘覀冋{(diào)整色彩時,就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一點點”。最重要的是比較其色素(色相的傾向性),分辨哪種色素占優(yōu)勢,找到微妙的中間灰色。馬克西莫夫舉了個例子:“茶壺是白色,石膏也是白色,再拿張紙來也是白色,桌上的襯布也是白色,假如用這幾樣東西擺成一組靜物,白襯布上擺白茶壺和石膏與白紙。讓你用色彩去畫它們時,則不能只從素描的黑白去差別,哪多加點白,哪少加點白,而應用理解色彩冷暖關系的方法去畫。在整體觀察后,確定了襯布比壺暖,壺比石膏暖,而且用不同的筆觸去表現(xiàn)不同的質感。我們要善于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色調(diào)的豐富變化?!?/p>
馬克西莫夫分析色彩原理說,世界上只有紅、黃、藍三原色,其他色雖多,都是根據(jù)它們變化而來。要成為一個油畫家,就要善于區(qū)別這三種顏色。它們之間的結合與變化,也就是繪畫上冷暖對比規(guī)律的來源。依靠冷暖的色彩對比表現(xiàn)物象的物質感、立體感、空間感。對于冷暖色彩不能作簡單機械的理解。馬克西莫夫稱贊王式廓先生的油畫女孩像是有“繪畫性的”,對色彩的感覺是細致的。他還說有人直接用管里的顏色作畫,這不對。有些高明的畫家用它調(diào)出自己感覺的顏色畫上去,畫出后使人們甚至感覺不出用什么顏色畫的。譬如:蘇里科夫畫的那個蒼白的女孩的臉就不知是用什么顏色畫的,表現(xiàn)效果很好,但色彩成份卻讓人分析不出。我們畫油畫時,常給人感到這是這樣一種顏色,那是那樣一種顏色,但沒表現(xiàn)出什么東西(物象)。
“看顏色不要太認真,像小孩一樣天真才好。如果你盯著小鳥看,它就會飛跑了?!?/p>
四、培養(yǎng)掌握整體的能力
馬克西莫夫在教技法課中,始終強調(diào)整體觀念。他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藝術的反映能力,比如細部如何與整體統(tǒng)一……整體不只是大面,而是對人物形象地認識與概括地反映,集中而突出地表現(xiàn)。
在藝術上整體與細部關系永遠是大家關心與探討的問題。馬克西莫夫在這個問題上也有明確見解,他認為:“要永遠記住這個原則,就是表現(xiàn)細部在藝術上永遠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藝術史上有很多細部畫得很好的畫家,但他們并沒有成為大藝術家。而善于掌握整體的人,卻有很多達到了藝術的高峰。”一次他拿出一個畫家的作品與列賓的一幅肖像畫做了比較。那位畫家是善于刻畫細部的,他畫的肖像連眼皮都畫出來了。而列賓卻用大筆點出眼睛,這幅肖像近看看不出什么,但是兩幅肖像畫放在遠處,馬上看出列賓的肖像畫眼神突出逼人,而另一張卻成了灰調(diào)的相片。因此他歸納道:“藝術的力量不在于細節(jié)的完善,而在于對色彩整體關系的表現(xiàn)與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刻畫。”
五、關于色彩調(diào)整
馬克西莫夫在油畫教學中,著重要求學生掌握并注意在整個作畫過程中不斷地調(diào)整色彩關系。
“用色造型,首先要把大的關系確定好。如畫人像,要使頭部突出在背景空間的前面,然后趁顏色沒干,再加進一些尚缺的顏色,使它豐富。在調(diào)整大的色彩關系時,有時少考慮些局部的形、色也是允許的?!?/p>
“還有一種情況,本來大的顏色關系很對,由于拘泥具體形,反而把色彩的大關系畫沒了,于是畫面顯得很灰。這時,自己會感到?jīng)]有把對自然存在的新鮮感覺畫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應用大筆去把原來的狀況破壞一下,著重從整體檢查和用大筆塑造。當我們色彩感覺遲鈍時,可以休息一下再去觀察,然后就會感覺新鮮,或用鏡子反照檢查,或將頭歪一歪看,使大塊的色彩重新鮮明地對照起來,接著重畫。用新鮮感覺去處理畫面,就會使整體關系恢復過來?!?/p>
“所謂色彩豐富,并不意味著用色品種多,似乎用五顏六色畫面才會燦爛。其實用一兩種顏色也可以畫得很豐富,中國畫有‘墨分五色’的說法,油畫用黑白兩色同樣也可找出很多變化,黑有稀薄透明的,還有厚涂濃重的,與之加上不同程度的白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色調(diào),冷暖的感覺看起來也還是很豐富的。因此你怎樣放顏色與周圍的色彩關系怎么樣,要看能否使得色彩互相起補充和對比的作用?!?/p>
六、借鑒與臨摹
馬克西莫夫為提高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強我們的藝術修養(yǎng),經(jīng)常介紹世界名作給我們看。有一次,他介紹荷蘭畫家佛蘭士·哈爾斯畫的《吉普賽女郎》,這張肖像畫是別開生面的,他建議我們可以臨摹“學習他的筆觸運用和對衣紋的處理,以及對色彩的研究”。另外馬克西莫夫還向我們介紹了佛蘭德斯的凡·代克的《老人像》,他認為這張復制品印得很好,他說自己在蘇聯(lián)也曾臨摹過。原作暗面稀薄得連畫布也看得到,亮面畫得很厚,既細致又準確;整個畫面中人物的腦門最亮,哪兒也沒這一部位亮。馬克西莫夫介紹法國印象派德加的女人頭像時提出:“德加的畫法請大家注意,他畫過色彩后用手指擦、用刀刮,使得下面底色的顏色很微弱地露出來。過去提香的畫也是用刮的辦法幫助半調(diào)子產(chǎn)生變化,可以學習這些古典作品的方法。委拉斯開茲也是亮面很厚,刮去半調(diào)子露出畫布的底色。”他說,多看大師的畫往往會提高自己的興趣,看著看著就想臨摹,臨摹以后能學到很多東西。
七、關于油畫的方法步驟
“在畫對象的時候,腦中一定要保持最初的敏銳感覺,一月、兩月、一年、兩年(假如作業(yè)或創(chuàng)作這么長時間的話),要使這個感覺永遠保持下去,失去感覺就不要畫了?!?/p>
“盡管油畫不能有死的‘唯一的’方法步驟,可是仍然有一般的步驟,尤其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同于畫家,還必須遵循一定程序規(guī)律,講究先后層次與方法。”
“模特兒擺好后,首先找好構圖與位置。”
“技巧純熟的畫家,可以從局部開始作畫,因為他心中有了整體。但對學生來講這么做是很有害的,是致命的。應從大形體、大調(diào)子開始,不一定畫得很細,但都應該畫出空間的感覺,把各部分關系、各部分形狀有計劃地分別解決,通過畫一兩次達到這種程度。第二遍、第三遍畫時,第一次畫的顏色已干或快干了,若是顏色沒有干,或不準確,用刮刀把那些地方刮掉,輕輕地涂一層油,然后再開始下一步工作?!?/p>
“盡管有規(guī)律,但不要做規(guī)律的奴隸。在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點不是遵守規(guī)律,而是要探索如何更加有力地表現(xiàn)對象。例如暗部一次畫完最好,但是如果畫不好,有時竟畫了十幾次;從技法上講暗部遍數(shù)少些好,但我認為寧畫十次做到準確,也不畫一次似是而非?!彼€舉出了蘇里科夫的一些畫作,常常是亮面、暗面都畫得很厚,結果仍然非常生動。
八、談幾個具體問題
學生畫得像老師畫的怎么辦?
有一次我們提了一個問題:學生畫的和先生畫的有些相象怎么辦?
馬克西莫夫詼諧地答道:“不要給學生看自己的畫,不要在學生面前作畫?!边@在實際上當然是不可能的,學生向一個畫家學習是很自然的,但畫得都一樣當然不好,這就給教學提出了重要問題。教師要能十分敏感地覺察到每個學生的才能與學習上的傾向。
藝術實踐活動告訴我們:藝術是一件模仿活動。一是模仿自然,二是模仿大師,畫家在模仿中(藝術實踐)也就能逐漸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東西。達·芬奇曾向安德烈亞·弗洛基阿學畫3年,老師讓他臨摹老師自己的素描與油畫,要學生看自己作畫的整個過程,因此達·芬奇的畫風在某種程度上也很像他的老師。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老師畫了一天人物沒畫好,在他出去散步時,年輕的達·芬奇跑到老師的畫布前卻畫好了這個人。別的學生擔心老師回來看到后要生氣,沒想到老師回來了卻幾乎叫絕。達·芬奇的是用老師同樣的手法,但表現(xiàn)得要比老師完美和高明得多。老師問是誰畫的?達·芬奇承認是自己畫的。老師興奮得抱起了他說:你完全學會了,你可以走啦,去創(chuàng)作吧。達·芬奇沒有驕傲,請求繼續(xù)學習,又學了3年。
還有一個例子:謝羅夫年輕的時候向列賓學畫,畫的素描非常像列賓的風格。后來進入美術學院又像同學弗魯貝爾的。等到22歲畫《少女與桃》時,他的畫既不像列賓,也不象弗魯貝爾。馬克西莫夫認為學生學習期間有點像老師,這并不可怕。這說明學生接受能力強,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學生如果是個有思想的人,在他畢業(yè)時就會形成他自己的風格了。成熟的畫家有時也像別人的風格,馬奈臨摹委拉斯開茲的畫風,結果就很像,這也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