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云
學名維新,字銘三,一九一四年生于河南衛(wèi)輝。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八年于北平國立藝專繪畫系學習、畢業(yè)。歷任黃埔軍校藝術干事、教師、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曾擔任民革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畫》月刊編委、《詩書畫》主編等,從事美術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是一位中國美術遺產(chǎn)和當代國畫藝術的研究學者和介紹者,為承傳和弘揚民族文化遺產(chǎn)做出了貢獻。
秦嶺云的山水畫師造化,重傳統(tǒng),融古求新,水墨灑脫,以清新雋永、意境高雅、別具一格的畫風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的聲譽。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國賓館等單位及眾多收藏家收藏。一九九四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過『秦嶺云畫展』,并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畫展。
[編者按]
外師造化,三山五岳留足跡;中得心源,盈尺巨幅見真情?!澳嫌嘘P山之月,北有秦嶺的云”,作為一位杰出的國畫家,秦嶺云在山水畫上的造詣早已為我們所熟知,他筆下的名山飛瀑、行云奇峰的磅礴,小橋流水、竹籬茅舍的情致,情景交融,生意盎然,筆法剛健,墨氣活脫,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然而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秦嶺云自50年代初開始即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編輯、一位用功極勤的中國美術遺產(chǎn)整理者和介紹者。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泵耖g畫工之子秦嶺云,一生清白,處世淡泊,刻苦勤奮,謙遜儒雅,他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秦嶺云(1914-2008),河南省汲縣人,著名畫家、編輯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
秦嶺云先生曾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校政治部新生社藝術干事、第十五中學教師、國民政府教育部青木關民教館藝術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附中及第十中學教師。新中國成立后,秦嶺云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和國畫創(chuàng)作。
一
秦嶺云先生出身畫匠家庭。父親精通繪畫、雕塑、油漆、彩扎諸類造型技藝,并在家鄉(xiāng)河南省汲縣(今衛(wèi)輝市)城內開設了一家畫鋪(慶余堂),其作品有吳道子畫派的遺風。
秦嶺云先生除了上學,整日在父親的作坊里打漿糊、擂顏料、裁畫紙、描紋樣、刻窗花……學到了不少美術技藝,能夠熟練地畫出“卷草”、“盤花”、“如意”、“冰裂”等民族花紋圖案。
畫匠為舊時“八作”工人之首。秦嶺云刻有兩方石章,一是“五瓜畫匠”、一是“畫匠之子”,用來表明自己的身世,并以此紀念他敬愛的父親。
上中學時,秦嶺云進入師范學校。校內設有美術課和專業(yè)教室,聘有從北京、上海請來的專業(yè)教師。秦嶺云對靜物、郊野寫生特別有興趣,這些繪畫嘗試,激發(fā)了他更高的學習熱情。從19歲開始,秦嶺云成為了一位美術教師,從教幼稚園、小學、中學到教大專,作了“全天候”的教書匠。
1934年,秦嶺云考入國立北平藝專。當時的校長由嚴智開擔任,藝專擁有齊白石、溥心畬、黃賓虹及常書鴻、唐亮、秦宣夫、衛(wèi)天霖等大師級教授。正當他學靜物、學人體素描,熱衷于畫水彩寫生和學習木刻時,七七事變爆發(fā)!抗戰(zhàn)烽火燃起,學校南遷廬山、沅陵。1938年,秦嶺云從藝專畢業(yè),由沈從文先生介紹,隨黃埔軍校十三期、十四期遷校隊伍,沿湘川公路步行入川,沿途作抗日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直至建國前,秦嶺云先生先后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校政治部新生社藝術干事、第十五中學教師、國民政府教育部青木關民教館藝術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附中及第十中學教師。
新中國成立后,秦嶺云先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1952年,被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和國畫創(chuàng)作。秦嶺云認為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三所美術學校:一是畫工作坊、二是國立藝專、三是人民美術出版社,他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做了20多年的編輯。
秦嶺云說:“那時候,美術界的朋友,都熱衷于搞創(chuàng)作,不屑做編輯。我卻樂此不疲,嘗到許多甜頭。領導要求編輯文武雙全,能寫能畫,能說話、能跑路、能交際、能組織,(我)被迫邊干邊學。幾十年間,結識了許多藝術名家,訪問過許多院校、博物館、石窟、寺觀、圖書館。感謝人美社給予我以登堂入室的機會?!?/p>
二
秦嶺云原名是秦維新,字銘三,1938年他流落到四川,對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感觸頗深,于是改名秦嶺云,誰知就此一輩子與峰巒云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秦嶺云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偏愛山水畫。他重傳統(tǒng),師造化,藝融古今,最終形成了格調高雅、意境深遠、生活氣息濃郁的創(chuàng)作風格。
秦嶺云愛真情詩境的山水。遇到山,他一如猴子般高興,攀山不怕高、不畏險。他喜愛在峰巒云水間生活,并深得搜盡奇峰的樂趣。他甚至把入山當作課堂。
秦嶺云先生熱愛生活,生活給他以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每次重新登一座山,其題材畫風必有一番變化:到漓江畫倒影,登黃山畫云海,去雁蕩山畫大小龍湫、三疊瀑……他曾一攀華岳,兩上黔黃,三入匡廬,四登泰岱,并且深入到九寨溝、神農(nóng)架、張家界、東西天池……他說:“人在城市久了,做夢也想那些勾人心魂的山水。那些山中的泉聲、云影、松濤、幽徑、鳥語、花香,都會引起我的畫興?!?/p>
他的繪畫作品中,像20世紀60年代的《秦嶺》、《阿克賽牧區(qū)》、《秦嶺舊作》飽含創(chuàng)作情感,注重傳統(tǒng)筆墨;80年代的《春雨瀟瀟》、《幽瀑圖》、《蜀江》、《鏡泊湖上》等作品,則顯現(xiàn)出他筆墨運用的成熟和個人風格的特色。
秦嶺云先生認為:“皆曰:‘師造化’惟多流連于名山大川,所見所畫不外乎奇峰古松行云飛溪。時而久之為其所蔽。皆曰:‘行萬里路’而又懼于跋涉攀登之苦。余意黃山匡廬固可師,但不可一師到死。只此一山,近年以深入虎穴精神,行川湘鄂深山中,非敢冒險,深信此中必有可師之處。今抵神農(nóng)架,宿愿得償。其蒼莽深幽的氣派及原始渾厚的風貌,使我茅塞頓開,今日始見吾師信手?!薄敖晖獬鰧懮Щ〞r,今年入神農(nóng)架正逢佳辰,山花爛漫、奇花異卉滿山遍野,勝過城市公園萬倍,而云錦杜鵑染紅山野,見所未見。”
秦嶺云刻苦研讀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對兩宋的山水畫以及宗教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并將心得融入作品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妙理。李可染先生一生重視寫生,尤其是山水寫生,并總結了山水寫生的理論。秦嶺云也是身體力行,堅持師造化,他的作品中有大山的險峻、云海的蒼茫、江河的奔流,也有小橋流水江南人家的景致。這些“師造化”的成就,正是他經(jīng)過多年探索所找到的成功之路。
在寫生時,他尤其注意到樹的不同形態(tài),并將其寫到繪畫技巧書中。他看到,“畫冷杉,要注意分枝立干,干身挺直如傘形,向兩方伸展如蟹爪。立高峰者,往往因風吹及日照關系枝杈多倒向一方(向陽)。樹尖因年齡不同形狀不一,幼年林尖,分杈簡單,中年繁茂,老年干瘦,畫杉林要分出層次,云霧籠罩時,要追求隱現(xiàn)關系,虛實對照”。
得益于編輯出身,秦嶺云先生的繪畫風格和審美意識緊隨時代,思維超前,他很同意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他認為,“畫初無法,法由行生。畫無定法,法極而化”。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注重創(chuàng)新。
秦嶺云先生善于用筆,喜用長鋒,用筆變化多樣。他說:“我畫山水,喜歡把筆墨畫得松動活脫些,寧亂不正,明明形象不夠謹嚴,也在所不顧。平日作畫多用破舊之筆,毫毛之間,組織混亂,再加以順逆散聚,頓挫拖拉,點擢滾擦,隨心所欲,橫涂豎抹起來,弄得亂頭粗服、蓬頭垢面、意出象外、妙不可言?!彼淖髌肪€條老辣粗澀,隨心所欲,頗具現(xiàn)代感。
秦嶺云先生對水墨有深刻的理解。他認為:“筆為骨,墨為肉,筆法要剛健,墨氣須活脫;善用墨更要善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利用水的溶化,發(fā)揮墨的光彩?!彼€說:“水用在畫前,用在畫中,用在畫后,一用再用,灑之、噴之、潑之,拖泥帶水,以至模糊一片,提不起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p>
后人在評價元代繪畫時說:“瀟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鼻貛X云的山水畫正是這樣,以意立象,不求極工,多在散鋒漫掃和水墨交融中尋求新趣。
苗子先生評價他,是這樣說的:“嶺云的畫清新雋永,生意盎然,追求情景交融,以情促景,景中寓情,形神兼?zhèn)?,形外有神,有法有趣,趣中法外。?/p>
三
秦嶺云先生不僅是一位有成就的畫家,還是一位中國美術遺產(chǎn)的整理者和介紹者,是一位編輯家。他在1952年剛剛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就受命赴洛陽、西安等地訪古、組稿,編輯《雪舟等揚》畫集。
為編輯《道子墨寶》、《法海寺明代壁畫》等圖書,秦嶺云先后赴四川、廣東的藝術院校、博物館組稿,去敦煌、龍門及同蒲線南北各著名寺觀調研,查閱了《佛藏》、《道藏》等經(jīng)典,對永濟永樂宮元代壁畫的探訪和研究尤為深入。他還趕在永樂宮拆遷前,組織一些學生臨摹了宮內的一些壁畫。
20世紀60年代,秦嶺云編輯了《趙佶》、《永樂宮》、《現(xiàn)代山水畫選》、《鄭板橋》、《揚州八家叢話》等畫冊和美術理論圖書。2006年,我去拜訪黃苗子先生時,黃苗子先生還提到人美社出版的《永樂宮》在當時受到美術界的好評,應當再版,因為現(xiàn)在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已經(jīng)受到破壞,無法見到當年的原貌。但遺憾的是,當時的軟片已經(jīng)模糊不清,不能再版了。
秦嶺云在做編輯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yǎng),大量閱讀相關美術理論知識,深入學習,撰寫了一些美術理論圖書,包括《民間畫工史料》、《中國壁畫藝術》等著作。前者與他父親的職業(yè)有關,他為此飽含深情;后者是他在編輯《法海寺明代壁畫》、《永樂宮》之余寫下的關于中國壁畫藝術的專著。他還編著了《山水畫技法新編》、《山水畫講座》等國畫教材,淺顯易學,均為他美術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之談。
秦先生早在青年時期就曾在重慶青木關與他人聯(lián)合辦過畫展;改革開放春風乍起,他是北海公園“霜紅書畫展”的八位名家之一;1994年秦先生80歲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實現(xiàn)了自己的一大藝術目標;此外他還在國內多個城市和香港地區(qū)以及日本、新加坡舉辦過多次畫展。
秦嶺云出版了多部畫集,如《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秦嶺云》、《秦嶺云山水作品》、《秦嶺云山水畫選》、《秦嶺云小品畫選》、《秦嶺云山水畫集》、《墨海散記》、《秦嶺云寫生集》等;他的《寫意山水畫技法》和《榮寶齋畫卷—秦嶺云繪山水部分》等書為山水畫的臨習者和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頗有價值的指導方法。
他的筆記體散文《硯田拾穗》、《硯邊閑話》在報刊連載,將他的畫語錄言簡意賅地融入文章之中,受到讀者普遍的喜愛。他為李可染等數(shù)十位藝術家撰寫文章,格調高雅,文字清新。如同他的繪畫講究詩情畫意的格調一樣,秦嶺云的文風深思熟慮,雋永考究,落筆不凡,思情匯融。他多次應邀到中央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及有關書畫藝術社團講學,并長期兼任民革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畫》月刊編委、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山水畫研究會藝術指導、北京美術學會理事。他為中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傾盡心血。
四
秦嶺云先生一生豁達。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他被下放到湖北文化部“五七干?!?。正像大多數(shù)下放干部一樣,那是他一生中最晦暗的日子。此時,他已經(jīng)接近60歲了,還要像普通“五七戰(zhàn)士”一樣下田。那個年代,我隨父親去干校,當年我13歲,與秦嶺云一個連隊。我曾經(jīng)在《童年的干校中》中寫到這些老知識分子下田的尷尬。比如插秧,是當年干校最普通的活,但對這些長年埋頭書齋的老知識分子來說,是刻骨的煎熬。彎腰插秧一天下來,再想直起腰來,都是一個無法言說的痛苦過程。何況由于他曾經(jīng)是國民黨員的背景,哪個批斗會都會找到他。小心做事,小心做人,也許是當年他真實的寫照。
在“五七干校”,像秦嶺云這樣的藝術家是沒有資格畫畫的。直到1971年林彪事件發(fā)生之后,干校才逐漸允許他們畫畫。我曾親眼見過秦嶺云先生和鄒雅、許麟廬、盧光照等人一起鋪開宣紙畫畫,畫山水、畫花鳥,那一時刻,也許是他們最愉快的時光。
干校后期,秦嶺云先生還有了逮蝴蝶的興趣。咸寧的蝴蝶品種繁多,約有四五十種;在那里的人都知道有個“逮蝴蝶的老秦”,大家發(fā)現(xiàn)了蝴蝶,也會代勞捕捉,熱情相贈。
然而,回到北京,秦嶺云先生似乎忘記了干校的痛苦,他說:“人在城市,而內心卻不斷牽掛著長江南岸的湖區(qū)生活,幕府山下的田園風光,十分迷人。特別是斧頭湖當中我住了幾年的那個連避風雨都很困難的小草棚子,更使我眷戀難忘。坐在草棚前,可以看見一望無涯的荷花、水稻和蘆葦,可以看見成群的水牯嬉戲草間,可以看見野鴨、天鵝橫空而去……這是畫意多么濃郁的一個所在呀!更使我時常想起的是我親手在棚前棚后種的五種瓜:黃瓜、西瓜、甜瓜、絲瓜、苦瓜……”
他請人刻了一方 “五瓜草堂”印章,并鈐在畫作上;還請黃苗子先生題匾額,以作紀念。
先父林鍇幾乎與秦嶺云先生同時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他們既是編輯同道,又是筆墨同行,還同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秦嶺云先生專門為我父親寫了一篇《是畫也是匕首—鐘馗畫集序》。他們的友誼維系了半個多世紀。
秦嶺云先生在受聘擔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期間,任館刊《詩書畫》叢刊主編,參與編輯《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館在評價秦嶺云先生時寫道:“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為表達對抗擊‘非典’一線白衣戰(zhàn)士的敬意,他與林鍇館員共同創(chuàng)作大型山水畫卷《黃山松云圖》,以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的名義贈送給中日友好醫(yī)院。為了紀念這一重要事件,他與林鍇館員再次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幅贈送給館里收藏。2005年,他欣然接受中央有關部門邀請,以年邁之軀飽含深情地創(chuàng)作了一幅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國畫《江山如畫》,以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會長汪道涵的名義,贈送給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和推動海峽兩岸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應秦嶺云長子秦璋之囑,我寫下“秦嶺云先生與先父林鍇共事幾十載—翰墨和鳴”條幅,以緬懷秦嶺云先生。
秦嶺云先生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做出的貢獻,是我們這代人不能忘記也無法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