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家連續(xù)幾次對初中語文課本進行改版,遵照教育理論,聯(lián)系時代特色,增刪了一些文章,保留了令人嘖嘖稱道的美文,增加了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可以說都是經(jīng)典之作。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凝聚著人類某些方面共同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質。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幫助學生愉情悅性,陶冶精神藉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但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審美、凈化作用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少教師還沒有脫離應試這個指揮棒,對文章的分析,或在一詞一句上下工夫或把文章條分縷析地“拆解”,以適應考試的需要,這樣的教學怎么能體現(xiàn)文學作品的人文性呢?
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里,自然的美、社會的美、人文的美和生活的美都匯聚到這里。他是教師進行美育的最好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利用它,師生共同步入一種審美的境界,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論的人文性,才真正有了素質教育。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憑借文學作品,向學生輸送人類之美,達到凈化他們心靈的目的呢?
一、帶入特定情境,抓住美的情感載體
正如劉勰所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從文學作品本身來看,作者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動著感情的溪流,跳動著感情的波瀾。作者將自己強烈的愛憎感情用文字的形式傳答給讀者,是為了使自己的體驗感受能被讀者了解,并產(chǎn)生共鳴。而教師的作用正是引導學生,并設法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二、讓學生自發(fā)捕捉美點,進行美的情感積淀
文學作品的“美感”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潛在的,他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間。事實證明,學生不僅能夠準確捕捉美點,還能用審美的眼光正確地進行審美評價,使審美意識得到增強并積淀到思想意識中去。
如上《社戲》一課時,在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社戲探美”活動。讓學生一邊自由讀課文,一邊找出自己認為很美的地方并概括出美點。他們一共概括出了八種美:社戲的景美、情美;看戲的朦朧美;偷豆美;農(nóng)家少年品質美;童趣美;意境美;語言美;行文構思美。這些美幾乎囊括了全文的所有內(nèi)容。
由此可見,學生們尋找美點,是審美過程不可缺少的一項內(nèi)容。它既可以把客觀事物中美的東西在學生情感中積淀下來,還可以把凈化思想的內(nèi)容轉化到學生的潛意識之中。
三、開展道德評價,促使心靈美的升華
目前我們提倡并要求師生在課堂中能彼此敞開心靈,隨時接納對方,鼓勵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下,比任何時候都注意保護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在這樣的課堂關系之下,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想說、能說,而教師們要費盡心思用激勵性的話語去評價。他們不敢對學生任何“富有創(chuàng)見”的發(fā)言給予過激的或否定的評價,甚至在一些關乎學生道德價值取向的問題上也只能不置可否。長此以往,這必然會導致學生思想道德的缺失,這是我們極不愿意看到的。我認為,學生的見解的確正確時,就應該表揚并“服從”,但學生的思想、見解有偏差時,絕不能放任。
綜上所述,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傳道”“解悟”者,還應該是一位引領他們步入文學殿堂的大師。在此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達到了凈化心靈、純潔道德的目的,還完成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這不是文學作品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