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民的語文素養(yǎng)越來越低。主要原因有:各級學校重外語輕漢語,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語文學習被邊緣化;語文教材中的部分選文重文采輕文質,既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也不能培養(yǎng)和陶冶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文情懷;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未能指導學生實踐于語文的工具性,也未能發(fā)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時,未能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發(fā)揮教材選文潛在的育人功能。
【關 鍵 詞】 語文;教師;憂慮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她的“根性”即“母性”。一個不肯、不愿、不善于接受“母乳文化”滋養(yǎng)的人,是不可能培養(yǎng)成健康人格和優(yōu)秀品質的。根植于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中國人特有的人文情懷,也凝聚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意識,激活了文化記憶,也培養(yǎng)了中國人仁、義、禮、智、信的傳統(tǒng)美德。也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的中國文明,才有了風靡世界的“孔子學院”熱。
然而讓人不可理喻的是,前不久,申城的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已不考語文。再細看我們今天的中小學,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冷視語文學習,大街小巷的錯別字隨處可見,誠信謙遜的美德正被拋棄……國民的語文素養(yǎng)不是報刊和報告中所說的那樣節(jié)節(jié)升高,而是越來越低。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為以下幾方面:
一、重外語輕漢語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或許是人人都想和國際接軌,在我們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大學里,語文不是“必修課”,而英語不僅是各專業(yè)的必修課,還設有全國性的等級考試,很多大學還與畢業(yè)證掛鉤。畢業(yè)論文錯別字連篇、句讀不通卻皆無關緊要。受此影響,社會上各種形式的英語輔導學校多如牛毛,中小學里在課外參加英語補習和輔導的學生不計其數,而參加語文補習或輔導的卻是鳳毛麟角。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語文正在被邊沿化。
盡管早有于漪等著名一線教師發(fā)現了此問題的嚴重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現又有著易中天、于丹等學者努力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但他們的力量相對于整個社會的波瀾,是何其的微小。這和我們的媒體大書特書,并引以為豪的國外孔子學院熱是何等的讓人不解。我們需要學習國外文化,了解國外文化,但絕不能因此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因為利用文化去奴役和統(tǒng)治一個民族及國家,是最好的征服辦法。因此,當我們忘記了自己文化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失去自己的時候。
二、重文采輕文質
現在的語文教材雖然版本很多,然教材編排者受多方因素影響,特別是受所謂“適應學生生活時代”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影響,部分所選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文采華麗不實,或無病呻吟,或風花雪月……這些文章,從大的方面講,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從小的方面講,也不能培養(yǎng)和陶冶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文情懷。
相反,對一些傳誦不衰、文質兼具的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能對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健康成長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文章,如《阿Q正傳》《背影》《雷雨》等文章,卻以“不合時宜”“學生難以理解”為由而刪除。如果學生所學的文章都要“和適宜”,那么中國幾千年的古籍都可付之一炬了。如果學生不需老師教就能理解,又何必來到學校浪費時間呢?
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但我們的改革往往是走極端。我們都明白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的道理,但我們又在一種莫名心理的驅使下,不斷地重復著這樣的錯誤。
三、重形式輕內涵
在現在的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的呼聲中,很多的語文教師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一切方法和手段,不顧學生實際和內容特點,盲目追求花樣百出的教學形式而不注重教學實質。甚至于一些級別較高的優(yōu)質課,教師也同樣既未能指導學生實踐于語文的工具性,也未能發(fā)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一方面,無論什么年級的學生,不再強調漢字的書寫和基礎知識的掌握。結果是學生書寫潦草,無法辨認。對一些基本的詞義張口結舌,或是張冠李戴。這對于產生錯別字連篇,詞不達意的作文或論文,也就不足為奇了。另一方面,在文本閱讀的教學中片面追求學生的個性見解,不管作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意圖,一味強調學生的回答有了新意,就是張揚了個性,結果助長了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品質。我們主張“百家爭鳴”,承認語文學科在理解上的多元性,但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由于受知識、社會經驗、看待事物的角度等因素的局限,他們對社會、人生、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并非全面而正確的。對于他們錯誤的、偏激的、嘩眾取寵的理解,我們必須給予糾正。
四、重智育輕德育
因為中、高考的需要,因為考評和考核的需要,現在的語文課教學,更多的是對于學生的機械性固定題型的訓練。考試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確實得到了提高,但受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歷史課”的定論,許多老師不能,更是不敢將文本中所蘊涵的,對正確引導學生的道德人生極為有利的因素,與學生面臨的社會、家庭、學習和生活的實際相聯(lián)系,從而自然地發(fā)揮它潛在的育人功能。
從某種角度講,當今部分學生貪圖享樂、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品性和缺乏自我修養(yǎng),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傳統(tǒng)美德的表現,與我們的語文教學盲目附和,沒有很好地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有一定關聯(lián)的。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政治課的特定任務。凡是能夠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學科都有這一神圣責任——品德教育是整個教育的根基。
“文以載道”,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既然“文”能載“道”,我們就應該利用好“文”,充分發(fā)揮其“道”。語文教學即使不是“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但它對于人的“成孝倫,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意義卻是明顯的。特別是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呼聲高漲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不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補察時政”“泄導人情”“救濟人病”和“裨補時弊”的現實作用。
有感于華裔物理科學家丁肇中在諾貝爾獲獎典禮上堅持用中文演講,有感于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和“兩彈一星”專家王淦昌背誦《孟子》,中國文化要發(fā)揚,必須強調語文的社會地位,方能激發(fā)和增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中國的教育要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首先必須充分發(fā)揮一切學科的育人功能,重視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唯有如此,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才能服務于我們的國家和社會?!?/p>
【參考資料】
[1] 王尚文.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扈中平. 現代教育理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壯鷹. 中國古代文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鎮(zhèn)西. 李鎮(zhèn)西與語文民主教育[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