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第二部分的標題就是從大眾道德哲學過渡到道德形而上學,要說明必須超出指引善良意志、良心或人們日常的道德判斷為基礎的哲學、倫理學,而研究一切道德的終極基礎(研究道德的規(guī)律),進入帶有先驗性、必然性的法則,指導人們超出經驗的范圍,達到純粹的先驗。
關鍵詞: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康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162-01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第二章采用分析判斷的模式,循環(huán)論證,后來又發(fā)現(xiàn)進入惡性循環(huán)論證后,要擺脫分析判斷的模式,舉了大量的例子,反例證的分析。要說明必須超出指引善良意志、良心或人們日常的道德判斷為基礎的哲學、倫理學,而研究一切道德的終極基礎(研究道德的規(guī)律),進入帶有先驗性、必然性的法則,指導人們超出經驗的范圍,達到純粹的先驗。
康德認為大眾哲學是以例證為基礎的,不能把倫理學的先天的部分和經驗的部分分開,應先把先天部分和經驗的部分區(qū)分開來。大眾哲學只表明人們已經做了什么。這就需要從大眾哲學過渡到道德的形而上學,在人們行為之前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承擔的責任。大眾哲學不能把的經驗的和先驗的分開,而道德形而上學可以講兩者分開,道德形而上學是倫理學先驗的部分,找到在行為的時候每個人應該擁有的理性,行動之前的法則。一個有理性的行為者在行為時應擁有行為的準則,如果他的理性意志和行為相結合,那么行為就是善良的。在一個不完全理性的東西那里來說,是命令逼迫著意志。一個原則如看做是必需的而不是必然的,這個必需的東西就叫做命令,這樣的命令公式就叫做命令式。“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言的(hypothetisch),或者是定言的(kategorisch)。假言命令把一個可能行為的實踐必然性,看做是達到人之所愿望的另一個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即絕對命令則把行為本身看做是自為地客觀必然的,與另外的目的無關?!?/p>
定言命令包含著全部責任原則,只是定言命令才能稱作實踐規(guī)律,其余的,只能稱為意志原則,不能稱為規(guī)律。定言命令包含著全部責任原則,在諸種命令式中康德認為最重要的是定言命令,因為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算作實踐規(guī)律,其余的,只能稱為意志原則而不能叫做規(guī)律。定言命令把行為本身,看作是自衛(wèi)的客觀必然的,而和另外目的無關。這種命令稱為“絕對命令”,“無條件命令”或“無上命令”等等。和定言命令相對的是假言的命令,假言命令把一個可能實踐的必然性,看做是達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的手段。假言命令是為了其他事情,而做某事情。為了不失去信用我不違背自己的諾言。所以,假言命令是有條件的。定言命令則相反,我之所以這樣做并無其他目的,只是因為如若將此命令排除在我的準則之外,在同一意愿中我的準則就不能被看做是普遍規(guī)律了。所以定言命令是無條件的,它區(qū)別于假言命令的標志,就是要從意愿中排除一切條件。同時定言命令既不考慮其他目的,也不考慮任何意圖,所以被當做一種必然的實踐原則。也只有定言命令才可以稱為道德命令。只有道德命令才稱為戒律,只有戒律才帶有無條件的必然性,即客觀的、普遍適用的必然性??档抡J為,既然在無力學中有關自然規(guī)律的命題都是先天綜合判斷,那么在倫理學中有關道德判斷的命題也不該兩樣。道德命令是先天的、必然的命題,它不以任何來自愛好、來自感性欲念、來自利己之心的條件為前提,而以一個對一切主觀動因都具有無尚權威性的理性觀念,如責任觀念把活動、行為和意志聯(lián)系起來。總之,道德命令作為一個先天綜合命題,它的必然性、強制性既不能來自前提,也不能來自經驗,也不能來自概念的分析。
康德對責任進行了分類:第一,對自己的完全責任的例子,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所負擔的責任。因為通過情感促使生命的提高,這是責任的普遍規(guī)律。其次康德喜歡把信守諾言當做第二類責任,當作對他人的完全責任的例子。言而有信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條普遍責任原則。第三,發(fā)展個人的才能是種對自己的不完全責任。然而這個原則卻比較寬泛,它的約束力、強制性并不那樣嚴格。因為沒有一個可靠的標準去測定,什么程度的才能發(fā)展是足夠了,什么樣的道德修養(yǎng)是完善了?第四,對他人的不完全責任的例子就是濟困扶貧。濟困扶貧是種有益的舉動。做這樣的事的人應該受到贊揚和獎勵,是可嘉獎的,但對人并無絕對的、完全的強制性。以上康德把責任看做是普通人的理性,在自己的道德知識范圍內,可以找得到的原則。但卻不是說他是經驗的。歸根結底,責任是的必要性、約束性和強制性,責任的先天性和客觀原則,崇高和尊嚴,這一切都來自規(guī)律,規(guī)律是責任的基礎。把普遍規(guī)律作為倫理學研究對象這是康德倫理學說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這一章里,康德排除一切經驗的出發(fā)點,從分析的公式出發(fā),指出只有一切人都服從定言命令,目的王國才會實現(xiàn)。從全體方面對全部準則作完整的規(guī)定,這就是全部準則通過立法和可能的目的王國相一致,如像對自然王國那樣。由于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服從,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自己和他人當做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的規(guī)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有普遍客觀規(guī)律約束起來的、有理性的東西的體系,產生了一個王國,康德稱之為目的王國。目的和自然這兩個王國很有相似之處,前者服從準則,服從自身加于自身的規(guī)律,后者服從外因起作用的規(guī)律。作為自在目的,有理性的東西本身就規(guī)定他為目的王國的立法者。對一切自然規(guī)律來說他們都是自由的,只服從自身所制定的法律、規(guī)律。關于“目的王國”和“自由王國”這兩個術語的適用,康德在《原理》第436頁的一個注釋這樣說:目的論把王國當做自然王國。在前一種情況下,目的王國是用來說明現(xiàn)在事物的理論觀念。在后一種情況下,自然王國則是一個實踐觀念,要通過我們的行動,把尚未存在的東西變成現(xiàn)實,也就是與實踐觀念相符合。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4 期。
[3]、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論》,陳虎平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