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頭疼的莫過于作文教學,學生怕寫、寫不出來,老師怕教。而作文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作文教學容不得忽視。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怕,根本原因是對作文沒有興趣,而寫不出來則更多是源于寫作素材的匱乏和寫作技巧的缺失。因此,要解決學生的寫作難問題,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素材和技巧就成為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興趣;素材;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3-0050-01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要求,從“標準”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在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來進行表達,而且要立足于生活實踐,用常見的表達方式來進行。
一、立足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寫作興趣
興趣是寫作的源動力,生活是寫作的原材料,脫離了這兩點,作文教學只會難上加難。其實,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不過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過于概念化了。所謂的概念化是教師因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把作文當做是獲得高分的手段,在作文教學中更多注重如何寫才能符合教師的要求,在詞語的選擇上不是根據(jù)學生的生活而進行,而是根據(jù)教師的要求而進行的羅列,結構上成了總分總還是總分總,更沒有學生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情的升華。這樣的要求讓學生逐漸走入了怕作文的怪圈。
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就得首先從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走出來,樹立“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寫景作文為例,教師無法在課堂中將要寫的景色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但在多媒體得到廣泛應用的今天,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來展現(xiàn)所要描繪的景物,從而讓學生在感受中獲得寫作的靈感。如寫森林,教師不妨展示“早晨的森林”、“午間的森林”、“傍晚的森林”三幅圖景,讓學生在三幅中感受不同時刻的森林的景色。其次,要讓學生從封閉的教師走入到生活中去,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在以“夕陽”為題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傍晚,選擇一個合適的觀察地點,帶領學生去觀察夕陽,在觀察中討論,在討論中獲得對夕陽的理解和感受,再將感受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
二、合作交流,討論生成寫作素材
學生寫不出來就是因為缺乏寫作素材,甚至對同一個題目寫出來總是千篇一律。寫母親就寫母親早起晚睡,還背自己到醫(yī)院看病,人物刻畫總是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粗糙的雙手”等格式化的詞語。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是布置寫作要求,然后寫作,批改后講評,完全是套路化的機械模式。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同樣可才采用交流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在合作交流中,學生的素材得到對比,自己的構思得到補充,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他人的長處。
以“一件難忘的事”記敘文寫作教學為例,在討論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就生活中難忘的事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當學生在討論中會發(fā)現(xiàn),有的難忘是被父母罵了,有的是在課堂中被教師批評了,有的是伙伴中發(fā)生了爭執(zhí),有的怎是獲的表彰時的難忘,諸如此類。當學生將自己難忘的事情在小組內說出來后,小組成員將自己的難忘的事和其他同學進行對比,同樣是被父母罵,但事件的原因不同,結果也不同,寫出來的效果就不同。其次,在討論中確定自己的主體,同樣是獲得教師的表揚,可以從“成功是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源于表揚”等角度來進行。其次,引導學生就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梳理。很多學生雖然在心中能知道一件事的緣由,往往在寫的過程中去不知怎么安排,通過對事件起因、經過和結果的梳理,學生對整件事有了清晰的脈絡,寫起來就顯得結構清晰。最后,交流人物的刻畫,同樣是對母親的描寫,要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母親和他人母親的不同之處,在用恰當?shù)恼Z言來進行描繪,同時,在修辭上的使用也可以進行討論。
其實,討論是將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的過程,通過討論,學生不僅能在主題的確定,層次的安排上獲得清晰認識,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他人的成功之處。
三、互批互改,師生合作尋找技巧
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經常出現(xiàn)寫錯別字,句子不通等現(xiàn)象,而這些問題本來應該可以避免的,只是因為學生一時粗心而造成,如果教師在批改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進行推敲,不僅在時間上不允許。從另一個角度說,小學生只是小學生,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如果一篇作文被教師的“紅筆”批得一無是處,相信學生不但不會喜歡寫作,更會怕寫作。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同桌互改,師生合作的方式來進行。
同桌互改是同桌之間交相批改作文,主要是解決字、句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但將作文交由他人看時,問題得到暴露,學生之間的相互指正在心理距離上縮短,學生更容易接受,能較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師生合作則是在教師對學生互批的基礎上進行再次批改后的反饋。主要從主題、結構布局等方面進行。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挑選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文,在互評中先讓學生來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對學生寫作中的優(yōu)點給予鼓勵,再在寫法上給予指導。如在寫景類的作文中,學生雖然能對描寫的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但因在順序上把握不到位,顯得混亂,那么,教師就可以從觀察方法上進行引導。同樣是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學生能對事件進行描述,但人物形象刻畫不夠,教師就要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在互評中,教師需要注意一點,即互評后要引導學生重新進行作文,這也是當前作文中一大缺失。作文教學總是評講完就不管了,學生只能在評講中獲得鼓勵或批評,而不能在評講后進行修正。因此,筆者提倡在評講后進行再次寫作。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就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在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豐富學生寫作素材,指導寫法,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快樂,能快樂作文,順利作文。
參考文獻:
[1]、劉志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淺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年02期。
[2]、張愛華:新課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J],魅力中國,2009年29期。
[3]、魏西蕊:談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