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如教學模式落后、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合理以及考核方式不科學等問題,從教學方式的轉變、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考核方式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實踐;
當今的信息社會,計算機技術已經溶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成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隨著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的日益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成為了衡量大學生業(yè)務素質與能力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如何開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促進理論教學水平發(fā)展,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1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部分教學內容陳舊
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一般由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tǒng)、應用軟件和網絡基礎組成,這樣的知識結構是合理的,但是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速度遠遠高于我們所使用教材的更新速度。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很少提及或甚至不提新技術,學生就無法獲得最新的知識和了解計算機領域的技術前沿,也就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2 學習目的形式化
一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學完該課程后參加省級統(tǒng)考,并將是否過級與畢業(yè)證掛鉤。學生迫于考試壓力,只能按照考試大綱死記硬背模式化的考試內容,不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而學校為了提高過級率,也將教學與考試結合起來,占用大量課時來講解模擬題。這種教學與學習的方式,忽略了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違背了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1.3 學生水平差異大
來自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絕大部分在中學就已經完成了這門課程中大部分內容的學習,重復學習使學生學習熱情降低,興趣減少;而來自偏遠地區(qū)的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很少或根本沒接觸過計算機,他們必須從零開始。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要求,由于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則會導致教學資源浪費,同時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4 教學模式落后
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大部分院校還是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而且很多教師采用的ppt課件,只是簡單地把文字講稿轉換成電子講稿。另外,理論教學一般安排兩個課時,采取大班授課。這種模式會帶來一些突出問題:課堂上當講到具體的軟件應用時,學生卻不能立即動手操作,鞏固知識;老師一講就將近兩個小時,前面所講內容學生可能還記得住,一到后面就很難跟上進度了。這樣原本樂趣豐富的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也會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1.5 實踐課安排不合理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學了這門課后應該具備應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但很多學校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首先,課時太少。理論教學與上機實踐的課時比例仍然是1:1,并且上機課不安排在理論課之后馬上進行。結果等到上機時,很多學生已經忘了理論課所講內容,嚴重影響了上機的效果。其次,缺少適用的實踐課教材。教師應該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教材作為指導,來明確不同教學內容的實踐目的、重點和難點,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的目的。
1.6 考核方式不科學
對于這門課程,很多學校是結合平時和期末筆試來考核。其中筆試成績占7%,作業(yè)和上機實踐僅占30%。這種方式強調的是理論而非操作,忽略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考核,致使學生不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2 教學改革方案
2.1 加強教材建設
針對部分教學內容陳舊過時的問題,應該精心選擇該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材。理論教材應講述最新操作系統(tǒng)級最前沿的知識。實踐教材應做到實踐目的明確、步驟連貫、內容完整,能對學生的實踐過程起到指導作用。我們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師自己編寫了一套教材,其中理論教材在涵蓋了最新知識的同時將內容分為基礎和提高兩部分?;A較差的學生要求掌握基礎部分,提高部分則作為選學內容;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兩部分都掌握。實踐教材中的實驗以案例形式給出,且分為基礎類、綜合類和設計類案例,同時案例全部選取實際生活中的常見內容。多類案例結合,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使學生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綜合設計的能力。
2.2 分層次教學
我們可以在新生入學后,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摸底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分為A、B兩級。針對計算機基礎較好的A級學生,教學重點放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上,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軟件可以少講。而對于計算機基礎一般或較差的B級學生,應重點講授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軟件等基礎內容,其它內容作為選修。這樣既節(jié)省了教學資源又兼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
2.3 改革教學方式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應直接進入到機房,采用電子教室進行網絡直播教學。在電子教室中,教師使用教師機教學,每個學生對應一臺學生機,教師機能控制學生機,可防止學生上網、玩游戲。在機房教學,教師既可以講解理論,又可以操作演示,學生既可以聽講,又可以進行實際操作。這樣教師可以控制好教學節(jié)奏,講解一段時間后,讓學生自己練習,做到精講多練。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答疑,并對所出現的典型問題講解、總結,然后再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這種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師生交流互動,學生能很快掌握實際操作的步驟和技巧,是學習計算機應用知識的一條有效途徑。
2.4 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上機實踐只是將理論知識簡單地重復再現,這種教學方式只能使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而不能實現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所以必須要轉變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觀念,把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實踐教學的核心。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首先應該增加上機的時間。學生只有動手操作老師所講的內容,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反復多次地練習,才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掌握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機房授課時,要避免教師長時間講解,應該是邊講邊練,精講多練。其次,在設計實驗時,要把死板的知識設計成一些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感興趣的案例。例如講到word字處理軟件時,可以結合學生應聘學生社團的情況,讓學生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自薦書。這類案例既實用,又具有一定的設計性和綜合性,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5 改革考核方式
為了測試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加強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考查,該課程的考核除閉卷筆試外還必須增加上機操作考試。對應用軟件部分,可分為word、excel、ppt三個模塊來考核,完成一個模塊的教學后就進行該模塊的實踐考試??荚囶}目設計要靈活,能突出學生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實踐操作考試,不僅使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提高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主動性,還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有效杜絕高分低能的現象。
學生總評成績可由平時成績、實踐考核成績和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構成。為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操作性,其中的實踐考核成績所占比重最大,占60%。為檢驗學習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期末理論考試的重點放在計算機基礎知識部分,占總成績的30%。為規(guī)范教學秩序并督促學生學習,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和作業(yè)完成情況,并納入期末總評當中。
2.6 轉變教學思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應該把知識直接給學生,而應該把獲取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從“授人以魚”轉變到“授人以漁”,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上,從而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學習的主人,進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轉變學習態(tài)度,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質。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因此應該重視對教師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教師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水平,并且了解計算機領域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把最新的知識納入到教學中來。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的要求。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其教學改革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長期工作。作為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學習研究,將教學改革推向一個更新、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胡燕妮,黃鉑.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08(6).
[2]王艷輝,王延濤.教育探索.2008(6).
[3]趙致琢.計算機科學導論[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