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lián)療法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中的療效。 方法 116例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隨機分兩組各58例,觀察組予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阿莫西林治療,對照組予甲硝唑+泮托拉唑+阿莫西林治療,對比兩組療效與不良反應。 結(jié)果 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lián)療法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中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左氧氟沙星;三聯(lián)療法;幽門螺桿菌;消化性潰瘍
[中圖分類號] R57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2)20-210-02
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與抗生素聯(lián)合應用在幽門螺桿菌(Hp)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PU)治療中取得了明顯效果,但近年來Hp感染治療失敗率呈現(xiàn)增高趨勢[1]。筆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阿莫西林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58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yī)院內(nèi)科門診2009年9月~2011年8月接診的PU患者116例,男89例,女27例,平均年齡(48.9±17.4)歲。均因反酸、上腹部不適或節(jié)律性/周期性疼痛就診,經(jīng)胃鏡檢查證實為活動性PU,胃黏膜活檢Hp陽性,就診前2周內(nèi)無非甾體抗炎藥、H2受體拮抗劑及抑酸劑使用史。除外嚴重心、肝、腎、肺功能障礙,除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8例,兩組性別、年齡、潰瘍部位、大小、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58例患者給予左氧氟沙星(揚子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19990324)0.2 g+阿莫西林(哈藥集團制藥總廠,H20013267)1.0 g+泮托拉唑(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H20010033)40 mg,2次/d,口服。對照組患者則給予甲硝唑(康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44024120)0.4 g+泮托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 g,2次/d,口服。療程均為7 d。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治療期間臨床癥狀體征的緩解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并于治療結(jié)束后4周,行胃鏡檢查及Hp尿素酶試驗。
1.4 療效判斷
(1)Hp根除標準:胃鏡檢查時胃黏膜活檢組織尿素酶試驗陰性。(2)療效判定根據(jù)全國消化系統(tǒng)學術會議上制定的相關標準[2]: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見潰瘍消失或原有潰瘍部位瘢痕形成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時見原有潰瘍進入愈合期為有效;臨床癥狀未見變化、胃鏡復查時見原有潰瘍面未見縮小或增大為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經(jīng)上述治療,觀察組Hp根除率為89.7%(52/5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2%(39/58)(x2=8.6171,P=0.003 3)。觀察組患者治愈48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治愈38例,有效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1.0%,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017 2,P=0.008 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xiàn)輕度上腹不適、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5例,對照組出現(xiàn)6例,均未對療程造成影響,未予處理,療程結(jié)束后不良反應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于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該病初期臨床表現(xiàn)與功能性消化不良較為相似,但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腹痛、黑便甚至嘔血。關于該病的發(fā)生,多認為與胃酸、胃蛋白酶、膽汁等攻擊因子及黏膜防御因子失衡有關[3]。而Hp具有眾多毒力致病因子,可對胃、十二指腸黏膜的完整性起到破壞作用,從而在PU發(fā)生、發(fā)展及復發(f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根除Hp感染對于促進潰瘍愈合、降低治療后復發(fā)率以及阻止病變惡化等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4]。關于Hp的根除治療,PPI聯(lián)合兩種抗生素的三聯(lián)療法曾經(jīng)成為理想方案,其對Hp的平均根除率可高達80%左右。但因Hp對抗生素耐藥性等原因的存在,導致仍有20%左右的患者在初次進行Hp清除治療后仍難以達到根治目的,尚需之后的補救治療[5]。
近年來,關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多采取抑制胃酸、抗Hp感染、保護胃黏膜等綜合治療的方法。隨著抗Hp感染治療在臨床的推廣,近年來Hp根除率已較為滿意,但由于近年來抗生素應用較為泛濫,導致Hp根除率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耐藥菌株所致,因此,選用合適、敏感的抗生素是根除Hp的關鍵所在[6]。左氧氟沙星屬新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在呼吸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中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藥具有較強Hp抗菌能力,克拉霉素與阿莫西林同時耐藥的菌株對左氧氟沙星仍然敏感。筆者用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阿莫西林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患者58例,并與使用甲硝唑+泮托拉唑+阿莫西林治療的對照組進行了療效對比,結(jié)果觀察組Hp根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且潰瘍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聯(lián)療法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消化性潰瘍中療效確切,且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成虹.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方案的選擇[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6):47.
[2] 張毅,姜艷艷.左氧氟沙星、奧美拉唑、阿莫西林三聯(lián)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8,25(11):1994-1995.
[3] 馬鋒振,劉成霞,馬洪升,等.嗜酸性乳酸桿菌對幽門螺桿菌誘導胃粘膜上皮細胞株GES-1炎性反應及凋亡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2):114.
[4] 王琴,王菲,張定國,等.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幽門螺桿菌14天療程臨床觀察[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1,23(5):281-282.
[5] 鄭青,戴軍,李曉波,等.以泮托拉唑為基礎的三聯(lián)和四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療效比較[J].胃腸病學,2009,14(1):10.
[6] 呂雪菲,奧美拉唑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治療消化性潰瘍及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2):30-31.
(收稿日期: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