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中西藥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療效。 方法 選擇從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療的患者216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116例和對照組100例,觀察組患者予中西藥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予單純西藥治療,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2.2%,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西藥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顯著,且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藥結合;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2)20-82-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數(shù)是由各種疾病引起的心肌收縮能力減弱,減少了心臟中血液的輸出量,不能滿足機體的供求需要,從而產生一系列癥狀和體征。隨著機體老齡化,大多心血管疾病都轉為慢性心力衰竭,使其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1]。據(jù)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數(shù)高達2 250萬,每年新增20萬,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的人口安全衛(wèi)生問題[2]。本研究選擇從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療的患者21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116例和對照組100例,分別給予中西藥結合治療和單純西藥治療,觀察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并接受治療的患者2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16例和對照組100例。觀察組116例中,男76例,女40例,年齡43~79歲,平均(54.6±2.3)歲;病程0.4~1.5年,平均(0.9±0.2)年;合并高血壓心臟病患者32例,肺源性心臟病1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53例,風濕性心臟病7例,心肌炎3例,其他8例;對照組100例中,男63例,女37例,年齡45~77歲,平均(55.3±2.4)歲;病程0.5~1.4年,平均(0.8±0.3)年;合并高血壓心臟病患者28例,肺源性心臟病7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46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心肌炎3例,其他11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xiàn)
CHF根據(jù)其發(fā)病部位可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
1.2.1 左心衰竭 最為常見,主要為(1)四肢乏力;(2)呼吸困難,隨著病情發(fā)展,勞動力逐漸下降,有時會出現(xiàn)陣發(fā)性夜間呼吸困難;(3)急性肺水腫引起的呼吸困難、咳嗽以及泡沫痰等。
1.2.2 右心衰竭 主要為:(1)長期胃腸道淤血,引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便秘以及上腹疼痛等癥狀;(2)腎臟淤血引起腎功能減退,夜間尿頻;(3)肝臟淤血腫大,出現(xiàn)右上腹飽脹、肝區(qū)疼痛,嚴重會造成心源性肝硬化。
1.2.3 全心衰竭 主要為:(1)心律失常;(2)伴有肺循環(huán)淤血增加肺部感染;(3)伴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肝臟病變;(4)腎功能不全;(5)電解質與水紊亂,常伴有低鈉血癥、低鉀血癥、高鉀血癥和低鎂血癥等。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護理:(1)積極控制相關病情的發(fā)展,積極控制感染,保持清潔衛(wèi)生、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2)減輕心臟負荷,多多休息,并控制體力活動;(3)控制鈉鹽的攝入量;(4)定期口服利尿藥,通過排鈉、排水來緩解淤血癥狀、 水腫。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在以上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西藥治療,洋地黃(德國視都靈藥廠,H20080258)20 mg/次,卡托普利(湖南湘雅制藥有限公司,H43020880)25 mg/次,β-受體阻滯劑20 mg/次,均為2次/d。同時配合靜脈滴注門冬氨酸鉀鎂[上?,F(xiàn)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 H20054292] 10~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緩慢滴注,1次/d。心率過快者(110 次/min)臨時靜脈注射西地蘭(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H31021178)0.4 mg,速尿40 mg,并給予針對病因及對癥支持治療[3]。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增加中藥治療。由于CHF為氣陰兩虛、水瘀互結為主,主要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為原則治療,主方為:麥冬30 g,云苓30 g,當歸30 g,人參20 g,丹參30 g,生龍骨30 g,五味子10 g,車前子30 g,桑白皮30 g,葶藶子30 g,玉竹15 g,枳實10 g,生牡蠣30 g。偏瘀血者,加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偏濕痰者,加川貝母、瓜萎、陳皮、半夏;偏陽虛者,加制附子、干姜。將藥加水煎至300 mL,分2次溫服,1劑/d。
所有患者給予治療2~4個療程,2周為一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
根據(jù)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療效標準》制訂來進行判定[4]。顯效:心力衰竭病情基本被控制,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癥狀和體征有很大的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超過1級但不及2級,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提高不及1級,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過藥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2.2%,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越來越多,人們對其發(fā)病機制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從西藥治療角度來講,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血管疾病末期轉歸的一種表現(xiàn),患者均存在心肌收縮力下降、血量無法有效滿足機體代謝的需求。目前臨床上常用洋地黃類藥品、利尿劑以及血管擴張劑等,雖然對患者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并不能阻止疾病的發(fā)展;β-受體抑制不僅可以減輕慢性心力衰竭癥狀還能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已經(jīng)在多次臨床實驗中得到證實??偠灾?,西藥的治療機制就是通過降低交感神經(jīng)的過度興奮,從而降低兒茶酚胺對心肌的毒害,降低耗氧量,減慢心率,最終達到心臟前后負荷的目的。從中醫(yī)治療角度來講,慢性心力衰竭屬“心悸”“水飲”“喘證”及“胸痹”等范疇,多為痰瘀互結、陽虛水停所導致的水液運化失常和心脾腎陽氣衰微[5-6]。藥方中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能夠重構患者心室,對患者的心衰癥狀、體征、心室重塑治療以及生活質量有很明顯的作用;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貝母、瓜萎、陳皮、半夏具有止咳化痰功效,這些藥對慢心患者有非常好的治療療效。
本次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總有效率為92.2%,而單純采用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對減輕患者癥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并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靳春蘭,沈雁.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通報, 2011,10(3):62-66.
[2] 朱明軍,李彬,王永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yī)病因病機分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2009,4(1):11.
[3] 鐘東.替米沙坦和辛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2,34(8):1044-1045.
[4] 梁建民.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76例[J]. 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1,34(1):31-33.
[5] 洪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56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254-255.
[6] 昝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2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9,30(7):19.
(收稿日期: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