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總結(jié)90例經(jīng)外周靜脈泵入多巴胺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護理體會。 方法 對2010年6月~2012 年6月筆者所在科室90例經(jīng)外周靜脈泵入多巴胺治療患者進行護理分析,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及治療情況。 結(jié)果 90例患者發(fā)生靜脈炎7例,液體外滲5例,通過采取合理治療護理措施后均痊愈。 結(jié)論 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預防多巴胺靜脈泵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有利于治療。
[關鍵詞] 多巴胺;并發(fā)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2)20-133-02
多巴胺是臨床中常用的血管活性藥物,外周靜脈泵入是其最常見的使用方法之一。多巴胺具有α受體興奮作用,可通過血管壁痙攣、局部缺血缺氧等藥理作用改變血管的通透性,使其彌散至血管外組織。多巴胺pH值是4.0,為強酸性藥物,超過正常血液、組織液的pH值范圍(7.35~7.45),因此多巴胺滲出液會導致靜脈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尤其是外周小靜脈灌注欠佳的情況下?lián)p失更為嚴重。因此預防外周靜脈泵入多巴胺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對并發(fā)癥及時有效處理是臨床護理的重要問題[1-2]。2010年6月~2012年6月筆者所在科室有90例患者多巴胺藥物加入生理鹽水靜脈中持續(xù)泵入,其中發(fā)生靜脈炎7例,液體外滲5例,通過護理其用藥不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心內(nèi)科病房2010年6月~2012年6月應用多巴胺治療的90例患者, 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37~83歲,平均(60.2±6.1)歲; 急性心力衰竭36例,急性心肌梗死48例,其他6例;泵入持續(xù)時間12~ 72 h。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出現(xiàn)靜脈炎7例,其中Ⅱ度4例;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jié)。Ⅲ度3例; 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jié),出現(xiàn)藥液外滲5例。經(jīng)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后,患者自覺癥狀消失,局部癥狀改善。
2 護理措施
2.1 靜脈選擇
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穿刺,避開靜脈瓣、局部水腫和潰爛的部位,以粗、直、彈性好的血管為佳,以利于固定且便于觀察。因留置導管可隨關節(jié)活動而滑動,撞擊損傷血管內(nèi)膜,加之多巴胺的刺激作用,增加血栓形成和靜脈炎發(fā)生風險。因此在關節(jié)部位留置靜脈套管針應予盡量避免,指背靜脈及下肢靜脈也是避免選擇的靜脈。前臂頭靜脈是外周靜脈最佳選擇通路,其較大的血流量使藥物的高滲性及強刺激性的藥物得以及時稀釋。同時可將前臂正中靜脈、主靜脈選為備用穿刺靜脈。
2.2 穿刺技術(shù)
避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損壞是導致藥物外滲的重要因素[3],一次穿刺成功是減少多巴胺靜脈損傷的有效途徑。輸注前熱敷血管,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針穿刺時應避免不必要的皮下滑行,有落空感后觀察是否有回血,如果有則再進0.5 cm,然后退出針芯0.5 cm,進軟管,進至預定長度后拔出針芯,盡量避免血針芯可能造成的血管內(nèi)膜損傷。
2.3 采用正確的輸注方法
在輸注藥物前要向患者及家屬交待多巴胺的作用及不良反應。要求患者減少活動,配合護理。在使用多巴胺時一定要充分稀釋后方可使用,可使用5%葡萄糖等滲溶液稀釋,不得在多巴胺液體中加入高滲液體,防止因稀釋液高滲而使組織間液滲透壓升高,加重局部腫脹。合理安排輸液部位,適時處理局部反應。開通多條靜脈通路,多巴胺在一個部位持續(xù)泵入的時間可根據(jù)患者局部血管情況安排,不宜超過6 h。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2條及以上靜脈交替使用,以避免血管處于持續(xù)收縮狀態(tài)使局部組織缺少血液供應而壞死。皮膚顏色變蒼白,皮溫降低是更換血管的指征,如出現(xiàn)上述情況,應立即更換輸液部位,一般2 h內(nèi)能恢復。留置針留置的使用時間為3 d,局部有無不良反應均不得超過該期限,減少留置導管對血管的物理性及化學性刺激,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對需要固定的肢體,繃帶、膠布不宜纏得太緊,避免壓迫,必要時可抬高輸液肢體。
2.4 加強局部觀察和護理
泵入多巴胺輸液速度往往較慢,靜脈炎的發(fā)生及進展也呈慢性過程,細心觀察患者情況有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不良反應,故應加強巡視。巡視內(nèi)容包括患者輸入部位皮膚改變及導管固定是否妥當。鑒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因注意選擇延長管的長度,銜接部位加強固定,其上下端是膠布固定重點。每次給患者翻身時,動作宜輕柔、幅度小,避免導管脫落。除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外,還應特別注意局部有無腫脹、紅暈、疼痛,檢查輸液部位有無漏液。如有上述情況發(fā)生,應立即更換血管,重新穿刺。硝酸甘油溶液外敷可減輕多巴胺對周圍組織的損傷[1]。輸注多巴胺時,在穿刺點前方約0.5 cm 處貼敷硝酸甘油溶液(注射用硝酸甘油5 mg,加生理鹽水至25 m)浸透的1 cm×1 cm大小棉球,棉球上可采用透明敷貼固定,定期觀察,棉球上注射硝酸甘油溶液維持濕潤,間隔時間以不超過6 h為宜,維持量為1~2 mL,直到停用多巴胺為止。
2.5 用藥后仔細觀察
對泵藥結(jié)束后仍需使用的血管,需應用3~5 mL生理鹽水緩慢沖管,再用肝素鹽水封管。用藥結(jié)束后應采用正確的拔針方法,擰緊調(diào)節(jié)器,關閉微泵開關,除去膠布,快速拔針。對拔針后注射點及周圍區(qū)域應加強觀察2 h,防止多巴胺滲漏后的遲發(fā)性局部反應。
2.6 靜脈炎的護理
在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一旦出現(xiàn)靜脈炎,立即停止輸液,并更換輸液部位。在患處用喜療妥軟膏沿靜脈走向輕輕按摩,直至喜療妥完全吸收。抬高患肢、制動,加強保暖,改善局部血供,促進局部組織炎癥的吸收,加快消退進程,必要時配合理療[4]。本組患者穿刺靜脈7例出現(xiàn)條索狀紅暈伴疼痛,均立即更換穿刺部位,并予喜療妥外用后疼痛緩解、紅暈消退。4例患者24 h內(nèi)得到改善,3例患者24~48 h內(nèi)癥狀改善。
2.7 局部外滲處理
當藥液長時間使用時,由于藥液對血管的刺激增大,藥液外滲現(xiàn)象發(fā)生機會增加。多巴胺外滲入組織后可使局部組織蒼白甚至壞死。本組4 例患者藥液外滲均發(fā)生于持續(xù)泵入48 h 以上。一旦發(fā)現(xiàn)外滲,應立即停止輸液或立即更換注射部位,抬高患肢,以利于靜脈回流促進局部外滲液的吸收。加強患者心理護理,患者由于局部疼痛,滲漏于皮下后患者往往存在焦慮恐懼情緒,護理人員應通過心理疏導穩(wěn)定患者情緒,告知其通過處理,局部癥狀會得到緩解,以免因患者情緒引起病情惡化。局部可用山莨菪堿(654-2)濕熱敷,方法如下:用將折疊成2~3 層略大于滲出面積的紗布浸透654-2 稀釋液(以不滴液為度)后外敷,約每2~3分鐘更換敷料1次,一般熱敷持續(xù)時間 15~20 min,在熱敷過程中經(jīng)常觀察局部皮膚反應,如患者感覺過熱時,可揭開敷料一角散熱,避免燙傷[5]。局部即予50%硫酸鎂濕熱敷促進水腫吸收。局部癥狀嚴重者,如出現(xiàn)皮膚蒼白、發(fā)紺、水皰或壞死,因采用酚妥拉明溶液局部封閉(5~10 mg酚妥拉明溶于10 mL生理鹽水),一般1次/d,如有壞死者2次/d,連續(xù)2~3 d[6]。
3 討論
多巴胺對靜脈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的發(fā)生風險是隨著用藥時間的增加而增高的。對于短時間靜脈滴注、經(jīng)常更換穿刺點的患者,發(fā)生缺血、缺氧性改變的患者相對較少,通過密切觀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要盡量選用上肢粗大、血流豐富的血管,使多巴胺得以及時稀釋,避免局部聚集,減少局部刺激作用。同時,建立多條靜脈通路,以供交替使用,使靜脈得到休息以利其內(nèi)壁功能的恢復[7]。
654-2作為常用的血管活性藥物,具有解除小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同時使用濕熱敷,溫熱刺激可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使血管擴張,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滲出物的吸收,對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癥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654-2 濕熱敷應用于多巴胺外滲致穿刺點周圍組織的局部病變,是一種方法簡單且安全有效的護理措施,值得臨床推廣[8]。
[參考文獻]
[1] 劉雨村,劉麗萍,劉精華,等.硝酸甘油溶液外敷減輕多巴胺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0):21-23.
[2] 陳方初.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23-324.
[3] 陳鳴鳳,文素瓊,秦紅.經(jīng)外周靜脈泵入多巴胺實施靜脈保護的護理體會[J].海南醫(yī)學,2010,21(1):134-135.
[4]孫玉連.經(jīng)外周靜脈泵入多巴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421.
[5] 鐘銀連.654-2濕熱敷防治多巴胺外滲致皮膚壞死的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08,7(6):36.
[6] 李彩霞,李京力,王玉紅.心血管內(nèi)科護士在患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期間的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8):75-76.
[7] 楊琦,李丹.濕潤燒傷膏外敷干預新生兒靜脈輸注多巴致局部皮膚缺血缺氧的護理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11):73-74.
[8] Zou AP,Parekh N,Steinhausen M.Effect of anisodamine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hydronephrotic kidney of rats[J].Int J Microcirc Clin Exp.1990,9(3):285-296.
(收稿日期: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