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較漢族和蒙古族宮頸癌臨床病理類型。 方法 選取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宮頸活檢的患者1 780例,按民族不同分為漢族組和蒙古族組,比較兩組的臨床病理特征。 結果 漢族患者HPV典型挖空細胞占26.33%,宮頸癌占17.71%;蒙古族患者HPV典型挖空細胞占40.61%,宮頸癌占22.65%,漢族宮頸癌患者中原位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蒙古族宮頸癌患者(P<0.05)。 結論 蒙古族患者HPV感染率和宮頸癌發(fā)生率高,蒙古族宮頸癌患者中原位癌比例大。
[關鍵詞] 漢族;蒙古族;宮頸癌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2)20-104-02
宮頸癌屬于女性常見惡性腫瘤,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其發(fā)病率居于第2位,死亡率居于第3位[1]。近年,宮頸癌的發(fā)病逐漸趨于年輕化,且年輕患者的預后較差。李菊英等[2]報道顯示宮頸癌的分布與民族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關于病理類型和民族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就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宮頸活檢的患者1 780例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宮頸活檢的1 780例患者,漢族1 056例,年齡26~62歲,其中20~29歲3例,30~39歲14例,40~49歲107例,50~59歲352例,60~69歲580例,平均年齡(41.34±14.26)歲;蒙古族724例,年齡27~64歲,其中20~29歲12例,30~39歲192例,40~49歲289例,50~59歲169例,60~69歲62例,平均年齡(40.82±13.9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分段和平均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標本后,均經(jīng)10%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然后脫水并進行石蠟包埋,再切片后進行HE染色,封片后在光學顯微鏡下由筆者所在醫(yī)院病理科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觀察,然后進行病理診斷。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分析,檢驗水準設定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HPV感染和宮頸癌發(fā)生率的比較
漢族HPV典型挖空細胞278例(26.3%),宮頸癌187例(17.7%);蒙古族HPV典型挖空細胞294例(40.6%),宮頸癌164例(22.7%),蒙古族HPV典型挖空細胞和宮頸癌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漢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宮頸癌病理的比較
漢族和蒙古族宮頸癌患者中鱗癌、腺癌和鱗腺癌的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漢族患者宮頸癌中原位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蒙古族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在女性中比較常見,其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王淑婷等[3]報道,在所有宮頸癌患者中,發(fā)展中國家約占80%,已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婦女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其發(fā)病率逐漸增加且趨于年輕化。烏恩岳蘇等[4]認為,宮頸癌的發(fā)病與HPV感染、遺傳、性行為、孕產(chǎn)次、吸煙、年齡、種族使用口服避孕藥和環(huán)境因素等密切相關,其中以HPV感染是宮頸癌發(fā)生的主要條件,其感染主要形成HPV挖空細胞。李菊英等[2]對漢族、藏族、回族等共421例宮頸癌患者進行研究表明,宮頸癌在不同的民族中發(fā)病率和各個病理類型所占的比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本研究就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宮頸活檢的患者1 780例進行研究,漢族患者1 056例,蒙古族患者724例,漢族患者HPV典型挖空細胞占26.33%,宮頸癌占17.71%,蒙古族患者HPV典型挖空細胞占40.61%,宮頸癌占22.65%,漢族患者HPV典型挖空細胞和宮頸癌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蒙古族患者(P<0.05),表明蒙古族患者HPV感染率高于漢族患者,從而間接證明HPV感染和宮頸癌的發(fā)病密切相關,筆者考慮這可能與漢族和蒙古族生活習慣和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有關,其具體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在兩個民族宮頸癌病理方面,漢族宮頸癌患者中原位癌占15.51%,鱗癌占68.45%,腺癌占15.51%,鱗腺癌占0.53%,蒙古族宮頸癌患者原位癌占5.49%,鱗癌占74.39%,腺癌占18.29%,腺鱗癌占1.83%,漢族和蒙古族宮頸癌患者中鱗癌、腺癌和鱗腺癌的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漢族患者宮頸癌中原位癌所占比例明顯高于蒙古族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漢族和蒙古族宮頸癌患者中各病理類型所占的比例具有一定的差異,筆者考慮這與其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具體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漢族和蒙古族宮頸癌的發(fā)病率的差異和HPV感染密切相關,蒙古族宮頸癌患者中原位癌所占比例明顯低于漢族宮頸癌患者。
[參考文獻]
[1] 陸曉楣,李晶,劉暢浩,等.年輕宮頸癌患者的病理特點和預后分析[J].中國婦產(chǎn)科臨床雜志,2011,12(1):10-13.
[2] 李菊英,茍笑丹,韓靜奇.青海高原地區(qū)不同民族婦女宮頸癌的分布特點[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2):3394-3396.
[3] 王淑婷,邵軍.宮頸癌及子宮頸病變的防治新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B):68-69.
[4] 烏恩岳蘇,宋偉奇,段仙芝.宮頸癌高危因素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26(1):92-95.
(收稿日期:20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