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二十世紀后現(xiàn)代派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重要黑人作家拉爾夫·埃里森在他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結合現(xiàn)實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描述了“我”從一個溫順的黑人小子最終變成一個“看不見的人” 的人生經歷。這部小說對美國黑人生活狀況的揭示被認為有深刻的批判現(xiàn)實意義,所引發(fā)的對于人類生存狀況,自我身份認同的討論也始終熱烈。
[關鍵詞] 埃里森 《看不見的人》 存在主義 可見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8
一、《看不見的人》及其相關評論
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是美國二十世紀著名黑人作家——拉爾夫·埃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重要作品。它使他獲得巨大榮譽,但也使他沉迷于此,醉心擠入上層社會,再無重要作品發(fā)表,并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既與自己種族的人失去聯(lián)系,又沒有真正得到上流社會的承認。一如《看不見的人》中的主人公“我”最終變成了找不到自我的“看不見的人”。但是他的這部小說對于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的沖擊力至今猶存,它對美國黑人生活狀況的揭示被認為有深刻的批判現(xiàn)實意義,所引發(fā)的對于人類生存狀況,自我身份認同的討論也始終熱烈。
在《看不見的人》中,“我”,一個溫順的黑小子,因為發(fā)表了一篇闡釋進步的秘訣在于謙卑的演講,獲得接近白人世界和進入大學的機會。三年級時,被派去陪白人校董游覽,無意聽到了校董對自己女兒亂倫的回憶,當奉命帶校董去酒店喝一杯時,校董被瘋子與妓女弄得驚恐萬分,奪門而逃時撞破了前額。黑人校長卻因此把“我”開除出校。此后我?guī)捉浿苷勰ルy:被油漆公司開除,在鍋爐房受傷,進醫(yī)院后,醫(yī)生把“我”當作試驗品,使“我”喪失了記憶。出院后,“我”在好心腸的黑女人的幫助下慢慢恢復了一部分“黑人身份”。但“我”厭惡這個身份,甚至企圖砸掉當作制門器的鐵鑄黑人像?!拔摇北谎麉⒓恿俗笈杉みM組織“兄弟會”,但只是被不斷卷入斗爭,被迫東躲西藏?!拔摇?在一次騷亂時跌進地洞,也就將計就計,在洞里躲藏起來,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反思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是誰?我要對誰負起責任?外在世界遺棄我、不承認我,“我”也就只好把目光轉向內心世界,來自我發(fā)泄和自我發(fā)現(xiàn)?!拔摇庇谑强谑隽诉@本書。
小說在1925年出版后引發(fā)了廣泛關注,文學批評家認為它具有重大的批判現(xiàn)實意義,贊揚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為作品通過冷靜的客觀分析間接體現(xiàn)出作者關注黑人命運,反抗種族歧視?!犊床灰姷娜恕芬惨虼吮蛔u為是“堅實地根植于美國種族社會的現(xiàn)實之中”的小說。另外一些評論針對黑人主人公的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展開。杜波依斯在《黑人的靈魂》中曾說,美國黑人“渴望獲得有自我意識的人的地位,他也不想去漂白他的黑人靈魂,他僅僅希望:一個人既是一個黑人,又能是一個美國人,不受同胞的詛咒和唾棄,不讓機會之門當著他的面粗暴地關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的美國社會中爭取獲得真正認同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經歷自我精神危機,自我身份認同危機的過程。那么僅僅黑人在現(xiàn)實社會里會經歷這種危機嗎?這部小說對于現(xiàn)代人追尋自我的啟示是否具有現(xiàn)實意義呢?《看不見的人》在反映主題思想方面,我們說,是黑人的,美國的,但同時也是世界的,它受到世界范圍內廣泛關注的原因也在于它主題意義的普遍性。無論何種膚色,只要是社會中的一個存在個體,他在成長中都會經歷找尋人生目標,思考人生意義,認同自我身份的社會化過程。小說中的“我”點亮1369盞電燈,只為使自己“可見”,很明顯這種“可見性”不是指真實的“可見性”,而是指主人公虛幻的渴望被社會認同的心靈呼喚,而這種追求歸屬感、被尊重感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是馬斯洛理論中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人類共同的特質。因此我們探究文中主人公之“不可見”的必然性成因并加以分析,尋找使“不可見性”向“可見性”轉化的可能性將具有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作為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主要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個人生活中的個人自由、個人選擇、個人責任、個人尊嚴和個人價值應該受到關注,人是通過個人的自由選擇、自由行動來實現(xiàn)自由的。在《看不見的人》中,作者從存在主義觀點出發(fā),探索了“我”在荒誕、敵對的現(xiàn)實社會中所發(fā)生的自我心理異化問題,間接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從存在主義觀點出發(fā)的解讀能夠為更深刻地分析這部作品和作品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提供支撐,存在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危機的產物,而《看不見的人》一文中“我”所經歷的一系列孤獨、失望與恐懼的消極悲觀情緒和最終的“不可見性”為我們探討現(xiàn)代人自身生存和精神危機提供了豐富素材。
二、“我”“不可見”之必然性
首先,“我”選擇的馴服決定了“我”之“不可見”。 “我”發(fā)表的贊成謙卑的演講奠定了我馴順的基調,向統(tǒng)治階級俯首帖耳的宣言當然會贏得利益階層的歡心,但必然標志著對自我權利的主動放棄??梢哉f,“我”已經用自己的演講宣布了“我”“不可見”的必然性。它引領“我”一步步遠離自我,走向黑暗?!拔摇?被帶去觀看白人姑娘的脫衣舞,心中充滿想逃離的渴望,可還是服從于自己的本能沒有動作;“我”被蒙上眼睛,被迫參加格斗,被打得滿嘴流血,還是照樣完成了呼吁黑人要謙卑的演講;“我”被迫去聽令自己惡心的白人校董與他人關于亂倫的談話而不敢表現(xiàn)出絲毫的嫌惡。諸如此類的“我”的種種懦弱不反抗行為,無疑注定了“我”正義無反顧地走在通往“不可見”的漆黑隧道。
其次,“我”在現(xiàn)實世界里對自我本真身份的拒絕認同決定了“我”之“不可見”。大部分評論都將“我”自我身份的迷失歸因為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實際上,“我”并不是找不到自我,而是對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認知的:“我”屢次要扔掉黑人像,因為把它看作自我嘲弄的象征。這就標志著“我”實際上只是主觀意愿上拒絕接受。這種對自我本真身份的自我拒絕、自我否定實際上反映了一種人類的普遍心態(tài),“我”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種膚色人群中一個小人物,內心渴望擺脫使自己在現(xiàn)實世界中處于不利境地的卑微身份,渴望成為上等人??擅鎸Σ焕诩旱恼鎸嵤澜鐣r,“我”寧愿選擇放棄自我本真身份,在企圖建立更高級的新身份未果后陷入迷失。可以說,“我”的身份迷失并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自己主觀意愿上的選擇性迷失。即自己選擇放棄自己,看不見自己,隱藏自己,這就難怪“我”最終的“不可見”結局。
最后,“我”不得已隱入地下自我反思。這標志著“我”由外部世界碰壁的經驗中覺醒,已經意識到自我迷失的真實存在,心有不甘意味著改變即將開始,思變意味著我具備了由“不可見”向“可見”轉化的前提?!拔摇苯涍^深刻的心靈反思后,如果自我認知蘇醒,那么只要生命還在,即靈魂依托的肉體還在,“我”就完全具備由“不可見”轉向“可見”的物質基礎。
三、“我”由“不可見”向“可見”轉化的可能性也存在必然性
針對如上分析,我們認為 “我”不用點亮1369盞電燈也完全可以由“不可見”轉化為“可見”。
首先,在“我”被迫去聽、去看、去接受的時候的時候,面對外部世界強大勢力的威脅,“我”完全可以選擇說“不”。只有大聲講出來,才能把握主動權并具備在政治上爭取自我權利的基礎。使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就擁有了基本的話語權。如果“我”拒絕被蒙上雙眼,就具有了審視真實世界的目光和面對真實世界的勇氣;如果“我”的講演強調精神獨立而不是標榜謙卑,“我”必然是“可見的”?!安豢薏霍[的孩子沒奶吃”即告誡人們,馴順聽話必然喪失外部世界的關注,相當于為自己貼上一個“敬請關注他人,不用在意我”的標簽。循規(guī)蹈矩只能換來更加深刻的壓迫,只有使自己變成一個敢于接受真實自我、面對真實世界、表達內心觀點的獨立個體,才能使別人看到自己的力量,才能證明自己的真實存在,避免“不可見”的命運。對于象“我”這樣的無產階級,將自己武裝到牙齒,依靠槍桿子奪取政權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拋棄馴服,選擇反抗和斗爭才會使自己具備讓世界仰視的人格力量,讓敵人聽到你的宣言,讓同伴聽到你的召喚,這樣自然就具備了由“不可見”向“可見”的轉變條件。
其次,存在主義觀點主張人是通過個人的自由選擇、自由行動來實現(xiàn)自由的,文中的“我”在自由選擇自我身份時拒絕接受自我,如企圖砸掉象征自我身份的黑人像,他這種個人的自由選擇導致了他最終“不可見”的命運。我們說,對于暫時處于不利境地的弱勢群體來講,如果因處弱勢就企圖拋棄、逃離,自我否定,實際是自我人格脆弱,意志品格低下的表現(xiàn),是背叛自己心靈的行為。只有首先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心靈強大的大寫的人才能為自己提供由“不可見”向“可見”轉化的基礎。致力于獲得獨立的人格,找到真正的自我,并且在個人主觀意志方面首先完成了自我身份認同,才能獲得社會對其身份的認同,弱勢群體才能向向強勢群體轉化,才能真正由“不可見”變?yōu)椤翱梢姟薄?/p>
“存在如果脫離了人的主觀意識就是荒謬無意義的存在,它只有依賴人的自我意識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真實存在”,在《看不見的人》一文中,“我”之“不可見”是社會現(xiàn)實的必然,但同時也是“我”主觀自我意識陷于脆弱的必然,改變社會現(xiàn)實要依靠改變自身的脆弱性來實現(xiàn)。只要“我”在心靈反思后獲得了靈魂的力量,并應對以行動,必然可以由“不可見”轉變到“可見”, 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并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才能讓自己成為有意義的真實存在。
參考文獻
1.許海燕,黑人·人·個性和自我本質的失落——評艾里森的小說《看不見的人》,《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第04期
2. 耿秀麗,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一些啟示,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10年第08期
作者簡介
馬麗娣,女,遼寧醫(yī)學院外語教研部,碩士研究生, 副教授,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