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翁者,品美食、喜書畫。有筆記《爨廬珠林》,以高深哲思而入飲食,言簡意賅,包羅萬象。今本刊摘登之,以饗讀者。
【料頭與俏頭(三)】
津菜中的料頭稱為“俏頭”,是津菜的特色之一。如撈面打鹵要加黑木耳,燴肉菜要加粉條,燒茄子要加蒜片(或蒜米)、香菜,蒸雞蛋羹要加鮮豌豆,煮湯上桌要備胡椒粉等。紅燒茄子可以加蒜米、辣椒,卻不可以加青蒜苗,更不能加醋燒。張仲先生說,天津人不喜歡“清湯淡水”,而要“咸香味厚”,所以吃河海鮮不大點“清蒸鱖魚”吃原汁原味,而要吃燒出來的鮮香味厚的“復合味”,追求各種俏頭與主料的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天津人之“嘴刁”,即在于此。
馬金鵬先生說,天津人熬魚為什么偏要放旱蘿卜為俏頭?因為換了別的俏頭便出不來那種先鮮而后甜的味兒。這就是天津人的氣味。
【瓶 話】
瓶乃人類生活最早的器皿之一??脊抛C明,從上古起我國即以陶器尖底瓶用于取水。三只尖底瓶合成鬲,鬲進而成甑甗,以蒸煮食物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
之后,瓶有了多種用途,往大處說,觀音菩薩以凈瓶濟世。王公貴族以投壺(瓶)游戲取樂。岳武穆的千金抱銀瓶跳井以示節(jié)烈。明宮中有古刺水瓶,女士飲之,香沁骨肉。舊時,不論貧富,每家堂屋的條案之上必設瓶一對,此乃女主人陪嫁之物也。
往雅處說,文人巨賈的雅齋內(nèi),少不了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等各種古瓶的收藏,現(xiàn)代一只有年份且有品相好的古瓷瓶可以在拍賣會上賣出天價。
往俗處說,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器皿被統(tǒng)稱為瓶瓶罐罐,誰家也少不了油瓶、醋瓶、醬油瓶。舊時,婦女爭風被稱為“吃醋”,女性帶孩子再嫁被貶為“拖油瓶”。當代時尚女性更是離不開瓶,妝臺上、手包內(nèi)必備化妝瓶、香水瓶。
隨著西風東漸,“擲瓶”之俗傳到中國,每逢飛機命名、艦艇下水或者是車賽等活動,總要請帥哥靚女行擲瓶禮,使啤酒濺飛以示慶典。西之擲瓶禮有兩釋,一為表示暴力存在以威懾鬼神,有些像我國之儺儀。另有一說是,昔年有意大利人精航海卻性嗜酒。一次航海運行,飲酒失事,人船俱沉。消息傳來,同業(yè)之妻俱引以為戒。每于丈夫駛船出海時,妻子遂入船搜檢,如遇酒瓶即擲碎之。故于機艦初航,使女性擲瓶為禮,相沿成習,以示一路平安之意。時下,每有人喜遷新居,親友則饋送花瓶或水晶瓶以賀之,其非西俗。前者諧音平安,后者風水鎮(zhèn)宅,皆取平安之意也?,F(xiàn)代,瓶由實用器皿變?yōu)橄笳髦?,故有人將企業(yè)老板身邊的漂亮女秘書稱作“花瓶”,其意則變味矣。因此瓶并非彼瓶,“平安”與否,只有天知道也。